橫涇街道(橫涇鎮(蘇州市吳中區橫涇鎮))

橫涇街道(蘇州市吳中區橫涇鎮)

橫涇鎮(蘇州市吳中區橫涇鎮)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橫涇街道隸屬於蘇州市吳中區,位於吳中區西南部,面積53.23平方公里,截止2014年,常住人口3.20萬人。1993年3月撤鄉設鎮。2004年3月撤鎮改設街道,設立3個社區,14個行政村。

橫涇街道南瀕東太湖,北依堯峰山,擁有1.7萬畝耕地、3484畝山林、20公里太湖岸線和3萬餘畝養殖水面,盛產“四大家魚”和太湖蟹等水產品以及茶葉、林果等作物,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

橫涇街道是國家級開發區—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重要板塊,蘇州市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先導區、正在規劃建設的蘇州太湖新城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橫涇街道
  • 外文名稱:hengjing
  • 別名:橫金、橫涇鎮
  • 行政區類別街道辦事處 
  • 所屬地區蘇州吳中區 
  • 下轄地區:4個居委會 ,5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吳中區橫涇街道樂園路8號
  • 電話區號:0512
  • 郵政區碼:215000
  • 地理位置:蘇州市區西南郊太湖半島上中部
  • 面積:53.23平方公里
  • 人口:(2014年)3.20萬人
  • 方言:吳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四季分明
  • 機場:蘇南機場,上海虹橋機場,上海浦東機場
  • 火車站:蘇州站,蘇州北站
  • 車牌代碼:蘇E
  • 交通:蘇州南繞城高速,吳中大道
  • 地形:平原
建制沿革,行政區域,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位置,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氣候特徵,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衛生醫療,基礎設施,教育事業,文化事業,旅遊景點,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二月,並編鄉鎮,橫涇鎮及前莊、漵莊、侯巷、上林、堯吳5鄉並為橫涇鎮,屬吳縣東山區所轄,區署駐橫涇鎮。
1949年4月27日,吳縣解放,橫涇鎮為吳縣東山區所轄。
1950年4月,東山區分為東山、橫涇兩區。境內分為橫涇鎮(鎮人民委員會駐地在鎮義金廟)、新民鄉(鄉人民委員會駐地在前莊)、穆里鄉(鄉人民委員會駐地在唐家浜)、新橋鄉(鄉人民委員會駐地在後巷橋)、新南鄉(鄉人民委員會駐地在漵莊),劃歸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橫涇區管轄。
1951年6月,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撤銷,橫涇鎮及新橋、穆里、新南、新民4鄉歸屬吳縣橫涇區管轄。
1952年7月,重建縣級太湖行政區,改名為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辦事處。1953年5月,太湖行政區辦事處改建為震澤縣,橫涇鄉(即橫涇鎮)及新橋、穆里、新南、堯峰(原新民鄉)劃歸震澤縣橫涇區管轄。
1956年3月,境內並為橫涇鄉、堯峰鄉,仍屬震澤縣橫涇區管轄。
1958年2月,橫涇鄉與堯峰鄉合併(堯峰鄉境內原新橋鄉及穆里鄉部分村併入,其餘併入越溪鄉)。
1958年9月,成立橫涇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駐地移至橫涇鎮上塘西首席世涵樓房。
1959年4月,撤震澤縣建制,合併吳縣。橫涇人民公社歸屬吳縣,駐地未變。
1961年10月,由原堯峰鄉併入浦莊鄉的上莊、旺界兩個自然村(即第四大隊原第一、二、三、四、九生產隊與第五生產隊河東6戶社員,計1026.58畝耕地)劃歸橫涇人民公社。時境域面積66.67平方千米,至2000年未變。
1983年政社分設,恢復橫涇鄉建制,鄉人民政府駐地吳家弄。1993年4月5日撤鄉建鎮,橫涇鎮人民政府駐地樂園北路。占地面積4150平方米,建築占地面積624平方米。
1995年6月,撤銷吳縣建制,建吳縣市,橫涇鎮歸吳縣市管轄。
2004年,撤銷橫涇鎮,設立橫涇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域

區劃沿革

明清時期,縣以下設鄉,鄉以下設都、圖、村。
清雍正年間,橫金由吳縣橫山鄉第三都、第四都及吳縣大吳鄉第八都(部分)、吳縣靈岩村第二都(部分)、吳縣太平鄉第七都(部分)合併而成。
民國二十年(1931年),境內分設橫涇、候巷、漵莊、前莊4個鎮及木履、上莊、三思等鄉。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境內除設橫涇鎮外,設候巷、漵莊、前莊、上林、堯吳5鄉。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橫涇和東山兩區並為東山區,區署駐橫涇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候巷、漵莊、前莊、上林、堯吳5鄉併入橫涇鎮。
1950年4月15日,橫涇鎮調整為1鎮4鄉。
1951年6月,新民鄉改為堯峰鄉。
1956年3月,境內並為橫涇鄉、堯峰鄉。
1958年2月,堯峰鄉(除所轄馬舍、沙涇、上旺、陸家等村併入浦莊鄉外)併入橫涇鄉。
1958年9月18日,橫徑人民公社成立,實行政社合一體制,改鄉、村、組為公社、大隊、生產隊。下設14個生產大隊141個生產隊。
1963年,新安大隊分為新安大隊、上澤大隊,全社設17個大隊186個生產隊。
1969年1月,太湖公社新聯大隊(漁業)劃歸橫徑公社管理,設7個生產隊,全社為18個生產大隊195個生產隊。
1980年,全社為18個生產大隊196個生產隊。
1981年,全社為18個生產大隊221個生產隊。
1982年,全社為18個生產大隊224個生產隊。
1983年7月恢復鄉村建制,改大隊為行政村,設18個村民委員會,村以下設224個村民小組。
2002年末,全鎮轄由18個村民行政村224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委員會。

區劃詳情

2014年,橫涇街道下轄4個社區,5個行政村。具體為涇苑社區、堯南社區、上巷社區、涇峰社區4個社區和新路村、新齊村、新湖村、上林村、長遠村5個行政村。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橫涇街道距蘇州市西南18千米,北倚堯峰山,東南瀕臨太湖,東北、西北和西部分別與越溪木瀆胥口浦莊鎮相鄰。
橫涇街道位於北緯31°6′~12′、東經120°31′~33′之間。全街道東西最大距離7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2千米。面積為55.23平方公里
蘇州市吳中區橫涇街道

地形地貌

橫涇街道位於太湖東側,北部狹窄,南部較為寬廣,呈斧狀。境內有山有水,自西北向東南微傾,地形地貌落差明顯,從山地向平原過渡,從平地向圩田過渡。水網南密北疏,河道淺窄。20世紀80年代人工開挖河道後,水網布局比以往有所改變。
境內堯峰山系七子山(又稱橫山)南端支脈,為石英砂岩低山,山脈走向自西而南而東,偏居南端,山頂成脊狀長條形,頂峰高度224米,靉靆嶺(俗稱鴨踏嶺)高度206米。堯峰山於境內(馬家、堯南、旺山行政村)有大小山塢10餘個,因山體受流水侵蝕形成溝谷,於谷底堆積較厚沖積物,形成谷底寬平向外微傾的谷地,深淺程度在30~250米左右。旺山行政村的薛家灣塢底長約220米,塢底傾斜在5°以上。
境內屬濱湖水網平原,東自白洋灣吳江界起,西至大缺口25千米,西面自大缺口至菱湖嘴,北面自菱湖嘴至胥山(清明山)下20千米,相當於今渡村鎮、浦莊鎮、橫涇鎮之境域。

水文

橫涇鎮內大小河流縱橫交錯,有自然河和人工河兩種,由於地勢西北向東南微傾,河水集中由橫涇塘河、旋馬橋港、牛腰涇、石路浜、堯太湖、蘇旺河、涇新河、前莊港、林渡港、雙墩港、沙涇港、張家浜等瀉入太湖。境內河流形成的河網系統,起著引調蓄納和灌排吞吐的作用。
橫涇塘河又稱橫金塘,長10餘千米,清《橫金志》稱,其水之來源有三處,“其南曰黃洋灣,其西南曰大缺口,其西曰篁墅港,皆受太湖之水儲於黃壚港口,由採蓮涇達浦莊迤東過橫金鎮,又東至犁尖嘴出白洋灣,統謂之橫金塘”。流經境內長4.4千米,皆稱蘇(州)東(山)河,其中黃洋灣、大缺口、篁墅港、採蓮涇均在今渡村鎮域內。

氣候特徵

橫涇鎮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類型,加上太湖水體的調節作用,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春季自4月3日至6月13日,歷時72天。夏季自6月14日至9月26日,歷時105天。秋季自9月27日至11月29日,歷時64天。冬季自11月30日至來年4月2日,歷時124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矽石 俗稱黃石、蠻石,境內所屬堯峰山丘陵山地均可開採。1958年試行開採,20世紀70~80年代,金星(馬家)、紅旗(堯南)、旺山大隊採石較多,90年代基本停止採石。
 煤礦蘊藏在渡村——橫涇鎮區。上段含煤14層,4層可采。下段含煤9層,3層可采。煤層埋深201~950米。成煤條件好,規模較大,儲量約為1.2億噸,為長江以南沿海省區中最大煤田。

動物資源

境內動物從水生、陸上動物到飛禽種類繁多、資源豐富。主要分為軟體動物門、環節動物門、節肢動物門和脊索動物門。
軟體動物門有中華圓田螺、耳羅卜螺、犁形環棱螺等;環節動物門有蚯蚓、水蛭、螞蟥、沙蠶等;節肢動物門有青蝦、糖蝦、白米蝦、凹背頭額蟹、蟛蜞、家蠶等;脊索動物門有豬、牛、羊、家兔、狗、蝙蝠、雁、燕子等。

植物資源

境內植物資源豐富。主要分為種子植物門和菌類植物門。
種子植物門有稻、麥油菜、青菜、白菜、雪裡蕻、芥菜、茄子等;木本植物有銀杏、馬尾松、雪松、蘇鐵、龍柏、扁柏等;菌類植物門主要有木耳、銀耳、蘑菇、金針菇、草菇等。

人口民族

人口

橫涇街道人口構成多元,成分複雜,一是縣屬工業(企業)、事業單位人口構成(包括縣屬、鎮屬非農業人口和農業人口);二是鎮域人口發展較快,尤為20世紀90年代後,由於境內新區的建設,人口總量、人口性質、人口流向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非農業人口大幅度上升。
1959年,全社總人口22968人,其中農業人口21081人,非農業人口1887人占總人口的8.2%;1964年,全社總人口25985人,其中農業人口23985人,非農業人口2043人占總人口的7.9%;1974年,全社總人口33059人,其中農業人口31320人,非農業人口1739人占總人口的5.3%;1982年,全社總人口35170人,其中農業人口33060人,非農業人口2110人占總人口的6%;1990年,全鄉總人口36647人,其中農業人口34151人,非農業人口2496人占總人口的6.8%;2000年,全鎮總人口36764人,其中農業人口30080人,非農業人口6684人占總人口的18%;比1959年增長了9.8%。2014年,橫涇街道總共有3.20萬人,流動人口有2萬人。

民族

民國期間,境內百分之百是漢族。第一、第二、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時,境內人口均為漢族。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境內有壯族、苗族、布依族、侗族4個少數民族,有壯族136人、苗族2人、布依族1人、侗族1人,共140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境內有10個少數民族,共169人,其中蒙古族3人、回族1人、苗族14人、彝族1人、壯族138人、布依族1人、侗族3人、白族1人、土家族4人、黎族1人,未識別民族2人。

經濟

綜述

2014年完成GDP31.6億元,同2013年相比增長13.2%;實現財政收入6.6億元,同2013年相比比增長13.9%;實現工業總產值70億元,同2013年相比增長12.9%;第三產業增加值12.86億元,同2013年相比增長10.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2億元,同2013年相比增長11.3%。

第一產業

2000年,全鎮糧食總產1315萬千克,農業總產值1.5億元,人均分配水平5570元,人均口糧310千克。
截止2014年,新成立堯南、上巷、新齊、長和源等勞務合作社4家,堯南果蔬專業合作社1家,長和源農機合作社1家。全街道共有各類農民股份合作社31家,參股農民10460戶次,2014年合作組織戶均分紅3492元,同比增長15.6%。
全年共實施土地整理項目2隻,發包耕地面積10079畝,發包收入1032萬元;共種植優質水稻5448畝、小麥4186.5畝、油菜300畝。農業機械化種植全面推廣,全街道水稻機插種植面積占80.7%。

第二產業

1990年,全街道18個村(除新湖村)外由村辦企業30餘家,職工2077人,固定資產達772.17萬元,全年村辦工業總產值4307.72萬元。
截止2014年,全街道5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達39.4億元,同2013相比增長7.35%,12家重點企業年銷售超億元,4家企業稅收超千萬元,實體經濟發展量質並舉;新增高新企業2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2家,省高新產品13個、各類專利80個。

第三產業

1983年,私營個體戶142家,從業人員274人,營業額63.85萬元。2000年,私營個體戶182家。201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9.5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86億元,同2013年相比增長10.3%。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12.86億元,同比增長10.3%。

社會事業

衛生醫療

橫涇街道衛生院就坐落在該街道中心,總占地面積達20畝。 截至2015年,醫院已形成一所初具規模的綜合性一級甲等醫院,在鄉鎮衛生院中具有較強的技術力量和較先進的儀器、設備。醫院現有衛生技術人員59名,其中中級技術職稱人員14名。擔負橫涇街道近四萬人口的預防保健醫療任務,自一九九四年以來連續六年評為全市衛生系統醫院管理工作一等獎,並於93年被蘇州市衛生局評為一級甲等醫院。
截止2015年,橫涇街道衛生院全面落實11大類43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免費健康體檢7130人次;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路,繼續深入開展“醫療服務進萬家”活動,家庭醫生簽約5105戶,受惠22615人,醫生上門服務3500人次。

基礎設施

木東路、吳中大道、東太湖路、東山大道、蘇州繞城高速公路和蘇東運河貫穿全境。

教育事業

橫涇中學重點高中錄取率達48.2%,教育質量持續提升;橫涇國小獲“江蘇省青少年集郵活動示範基地”等集體榮譽20項,特色教育成效明顯;街道獲蘇州市教育局評定的“首批蘇州市學習型街道”、“蘇州市教育現代化鄉鎮(街道)老年大學”等多項榮譽稱號。
教育事業教育事業

文化事業

截止2015年,全街道共有8個村級文化室(圖書室),共有各類文體活動點60個;民眾性文體活動蓬勃開展,組隊參加省市區各類文藝比賽10次,獲省級銀獎1次、市級金獎1次、市級銅獎2次,共舉辦“中行杯”桌球賽等各類大型文體活動14次,送數字電影下鄉200場次,成功舉辦首屆民眾文化藝術節,《吳越琴韻》、《燒春記憶》等一批街道原創文藝節目分別參加省市區民眾文藝匯演並獲獎。“書房伴我成長”家庭小書房創建活動持續開展,全年驗收145個家庭,累計已驗收1000個家庭,為學習型家庭建設提供良好平台。

旅遊景點

堯峰山
堯峰山座落在旺山村西,是橫山西南的余脈。相傳帝堯時洪水泛濫,太湖一帶皆為所淹,唯此峰獨露水面,鄉民得免滅頂之災,故名堯峰。
寶華寺
寶華寺位於堯峰山麓薛家灣,舊名智顯禪寺。梁朝時吳廣施所居,為寺號寶林。後吳越錢氏改成寶華。1958年均被拆毀,夷為平地。2003年恢復重建寶華寺,占地面積40畝,建築面積40餘間。
積慶橋
跨橫金塘河,位於橫徑街道中段,單孔石樑平橋。清乾隆年間造。今已改建為雙曲拱橋。

著名人物

孔繁農
孔繁農,1933年出生,是孔子第七十四代孫。解放初考入清華大學外語系,曾參加抗美援朝,任朝鮮停戰談判代表團翻譯,歸國後長期在外交部工作,曾供職於駐南斯拉夫、蘇丹等國使館。上世紀60年代隨周總理訪問亞非國家,參加過周總理與納賽爾、蘇加諾、阿尤布.汗等舉行的開羅會談。80年代後期出任亞洲開發銀行首任中國執行董事,聯合國技術合作政策司司長、聯合國計畫開發署署長等職,赴五大洲五十餘國出席國際會議或考察。1996年退休後,關心桑梓,多次向蘇州市領導建言獻策,並應聘出任蘇州海外聯誼會副會長。
陸伯源
陸伯源,1940年12月15日出生於橫涇,1965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國際關係學院法語系,後進入中國外交部,在外交部西歐司、外交部政策研究所工作。1970年起曾先後在中國駐馬里、瑞士、法國、比利時等大使館任職,2000年任駐葡萄牙大使館大使,2007年退休。
顧景琦
顧景琦,1966年7月27日生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1990年12月6日被派往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新聞處工作;1995年10月11日至1998年12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洛杉磯總領事館任三秘銜副領事;1999年1月26日第二度回到外交部幹部司歐亞北非處工作,;2001年1月20日被任命為乾審檔案處副處長,2002年6月6日晉升一秘,2003年8月26日任處長;2006年2月被任命為駐馬來西亞大使館首席館員兼政務參贊,2009年8月晉升副司級參贊。2011年6月,赴海南省三亞市任副市長。
陳松齡
陳松齡(1913~1992年),名延椿,橫涇人。1937年畢業於蘇州國醫專科學校。1937~1956年在大太平巷自設“延椿醫廬”開業行醫,主治內、兒、婦科。1956年進入蘇州市中醫醫院工作,任主任醫師。擅長治療血液病,以清肝滋水和盈通陽法則治療多種血液病。
錢孝玲
錢孝玲,女,1935年生於蘇州。華東紡織工學院畢業,高級工程師。上海第一印染廠廠長、上海印染行業協會常務理事長,上海市第八、九、十屆人大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