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斑腹小鴞

橫斑腹小鴞

橫斑腹小鴞(Athene brama):是鴟鴞科小鴞屬的一種鳥類。體長20厘米左右。面盤不明顯,沒有耳羽簇,皺領也不顯著。跗蹠和趾被羽。上體為灰褐色至棕褐色,具白色斑點,尤以頭頂較為細密,眉紋和兩眼之間為白色,後頸具不完整的白色翎領。下體為灰色,沒有條紋,兩脅具橫斑,所以得名,但腹的中部為純白色,沒有斑。虹膜金黃色。嘴角綠色,嘴峰有時較暗,有時較黃,蠟膜綠色或綠褐色,腳黃綠色,鉛綠色或暗黃色。

棲息於低山、丘陵、平原、農田和村寨附近的疏林及灌木林中,也出現於花園、果園和村鎮的附近。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以各種昆蟲為食,也吃小鳥和小型哺乳動物,如鼠類、蝙蝠等。分布於印度、緬甸、中南半島、伊朗和中國等地。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

形態特徵

橫斑腹小鴞雌雄羽色相似,但體型雌鳥通常比雄鳥大。眼先白色,具黑色羽乾紋並形成須狀。眼上方白色,形成兩道眉紋並在前額連結成“V”形斑。耳羽皮黃褐色具白色羽乾紋,眼周亦為白色。上體大致為暗沙褐色,頭部稍暗有淺黃色羽乾紋,先端膨大成水滴狀,其餘具圓形棕白色斑,在後頸和上背處斑點較大,形成不甚明顯的“V”型領斑。翅上覆羽同背具白色斑點,中覆羽和大覆羽白斑較大且多為卵圓形。飛羽褐色,外翈具棕白色斑,內翈具大的白色圓斑和灰白色端斑。尾上覆羽淡黃褐色,基部白色,尾暗沙褐色,有的道棕白色橫斑和灰黃白色端斑。頦白色,喉亦為白色,並向兩側延伸至耳羽下方,形成一三角形斑。前頸白色具一帶有白色斑點的褐色橫帶,形成半頸環狀。其餘下體棕白色,胸和兩脅前部具粗著的褐色縱紋,兩脅後部、腹中央、肛區及尾下覆羽純棉棕白色,翅下覆羽純白色。跗蹠和趾被羽,棕白色。(普通亞種)
虹膜黃色,嘴黃綠色,爪黑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00-180克,♀100-185克;體長♂200-256毫米,♀210-245毫米;嘴峰♂16-21毫米,♀15-22毫米;翅♂151-160毫米,♀154-167毫米;尾♂78-93毫米,♀78-93毫米;跗蹠♂23-31毫米,♀27-32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放或半開放的地區,低山丘陵、林緣灌叢和平原森林地帶,包括半沙漠。也出現在農田、村屯和郊區附近有古樹的樹林和廢墟。該物種迴避茂密的森林。生存高度在海拔1400米左右。常棲息在荒坡和農田地邊的大樹頂上或電線桿上。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白天在樹洞或樹枝上棲息,可成對或聚小群棲息。主要在晚間活動。飛行迅速,飛行是非常起伏的,包括一些快速的展翅,然後滑動,翅膀壓在身體上。常通過等待和快速追擊捕食食物。獵食主要在黃昏和夜間,但有時白天也可見。常通過棲息在開闊地方的大樹或電桿頂端靜等的方法,待附近地面出現獵物或低空飛過獵物時,然後才居高臨下地突然出擊捕獵。偶爾會在飛行中捕捉昆蟲。經常使用路燈作為狩獵基地,捕食被燈光吸引的昆蟲。主要以鼠類和鞘翅目昆蟲為食,也捕食小鳥、蜥蜴、蛙和其他小型動物。
叫聲為粗啞刺耳的“chirurrr-chirurrr-chirurrr”繼之“cheevak, cheevak, cheevak”。也發出嘈雜而不連貫的尖叫聲及似笑聲。

分布範圍

繁殖地:孟加拉國、不丹、高棉、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和越南。
留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在中國僅分布於四川的寶興和雅江等地。另外還可能分布於雲南西南部、西藏東南部等地,尚待證實。在上海寶山地區也有發現橫斑腹小鴞。
橫斑腹小鴞分布圖橫斑腹小鴞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北方種群在2-4月,南方種群從11月到來年3月。巢築在天然樹洞或人類住宅的牆壁和建築空洞中。當合適築巢的樹木稀少時,也可能在溝壑和土崖兩側的洞穴中築巢。有時喜歡在巢內鋪設草葉和羽毛。每窩產卵3-5枚,卵的形狀為圓形或卵圓形,卵的大小為29-33毫米×25-28毫米,平均32.2 x 27毫米。在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化。這導致雛鳥異步孵化,育雛期雛鳥的體型有相當大的差異。雌鳥孵卵。

亞種分化

橫斑腹小鴞(5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橫斑腹小鴞指名亞種
Athene brama brama
Temminck, 1821
2
橫斑腹小鴞印度亞種
Athene brama indica
Franklin, 1831
3
橫斑腹小鴞印支亞種
Athene brama mayri
Deignan, 1941
4
橫斑腹小鴞西南亞種
Athene brama pulchra
Hume, 1873
5
橫斑腹小鴞阿魯納恰爾邦亞種
Athene brama ultra
Ripley, 19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