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製造業

機器製造業

機器製造業是一個機械製作部門。機械工業亦稱“機械製造工業”或稱“機器製造工業”。是製造機械產品的工業部門。主要包括農業機械、礦山設備、冶金設備、動力設備、化工設備以及工作母機等製造工業。機器製造業是工業的心臟,它為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國防等提供技術裝備,是整個國民經濟國防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因此,機器製造工業的發達與否及機器裝備的自給水平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與科學技術水平的真正標誌。機器製造業的門類多,現在已成為擁有幾十個獨立生產部門的最龐大的工業體系。由於機器產品結構複雜,零部件多,技術性強,所以實行生產專門化、標準化、自動化對於機器製造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機器製造業
  • 外文名:machine building
  • 類別:機械製作部門
  • 別稱:機械製造工業
  • 內容:農業機械、礦山設備
建立,發展因素,

建立

機器生產的工廠制大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機器本身的生產革命化,即建立機器製造業。機器製造業的建立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最先投入使用的一批紡織機器,幾乎全是木製的手工產品,或是由使用人自行製造,或是由鐘錶匠、木匠和工具製造匠為使用人定製,甚至蒸汽機最早也不是由波爾頓—瓦特商號製造的。他們只提供圖紙,監督生產。由此可見,工業革命開始時雖有機器生產,但尚無真正的機器製造業。
手工生產木製機器有著本身無法克服的缺陷:成本很高,產量有限,轉速不勻,容易磨損,構造簡單,功效不高。上述缺陷是由手工方法與木料相適應、相結合而造成的。因此,要從根本上克服那些缺陷,必須從建築材料、製作方法以及加工工具三個方面進行改革。隨著冶鐵業的發展,人們逐步開始以鐵代替木材來生產機器零件,工廠越來越多地使用金屬設備。威爾金森提供的優質汽缸,保證了瓦特改良蒸汽機的成功。鐵器零件和設備的套用,必然要求製造方法和工具的改革。鐵取代木材,增加了機器材料的硬度,而機器構造的日益複雜則要求零件的精確性和標準化。對此,原有的手工方法及所用的工具已無法滿足需要。“大工業必須掌握它特有的生產資料,即機器本身,必須用機器來生產機器。這樣,大工業才能建立起與自己相適應的技術基礎,才得以自立。”①
1770年前,波爾頓曾經製成了幾部碾壓機和車床,但因以水力推動,功率不大,缺乏實用性。這說明,機器製造業同樣需要解決動力機械化問題。此後,一系列的機器工具相繼出現。1789年—1794年,木匠布拉默和他的助手亨利·莫茲利對重型螺紋切削工具機進行了改進。1810年前後,莫茲利套用滑動原理髮明了滑動刀架,使切削機得到重大改進,解決了製造精密圓柱體和螺絲的技術難題。後來,理察·羅伯茨在改造鑿穴機的基礎上製成了鑽孔機和切削機。1821年,幾位工程師製造出一部金屬刨,後來,羅伯茨又做了改進,使它的形式固定下來。1830年前後,羅伯茨首次製造標準型板用以複製機器零件。19世紀30年代,約瑟夫·惠特沃斯製成了新的計量工具,改進了計量工作,使工程能夠達到相當高的精確程度。隨著機器工具的發明和套用,一些機械商號相繼出現。它們藉助於工具機生產機器,並且逐步生產出可以替換的機器部件。這表明,機器製造在向獨立的工業部門發展的過程中又邁出了重要一步。不過,機器製造要成為一個得以自立的工業部門,還有賴於動力的機械化。1839年,納斯密茲發明蒸汽錘。它的錘擊力不僅大大加強,而且可以調整以適合各種需要,因而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這種錘特別適合於造船廠和其它大型機器製造廠。它促進了鍛造技術的改革,有了它就能生產出安全可靠的遠洋輪船主軸和製造機車。另外,工程師們還製造出了結構較為複雜的鍛造機,用以鍛造紡紗機的紗錠、螺栓、銼刀等機器零件和金屬工具。1848年,羅伯茨發明鏜床。隨著一系列工具機的發明套用,各種形狀的金屬加工不僅日益精確和標準化,而且能進行配套生產。於是,到19世紀40年代,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工業部門——機器製造業開始發展起來。機器製造業的建立,實現了機器本身的變革,從而為機器大工業生產最終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是在機器製造業發展的基礎上,工業革命才最終得以完成。

發展因素

主導產業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交替出現,而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居民的消費結構升級。80年代及90年代初,進入前五位的行業主要是與滿足居民的吃、穿相關聯的行業,由於紡織業等行業出口大量增加,其在工業增加值
中的位次和比重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居前列。90年代中期,由於能源、原材料等產品出現短缺,相應的行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家電產品發展迅速,1995年的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的地位快速上升,位居第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4.10%.2001年之後,進入前五位的行業就集中在重化工業以及電子通信設備製造業方面,這些行業與居民消費結構向住、行等升級直接相關。
2000年之前,位居前五位行業的比重差距較大。例如,1986年第一位的紡織業與第五位的食品製造業相比,兩者的比重差有5.78個百分點。而2003年最大與最小的比重差僅為2.61個百分點。這就意味著在當前的新一輪高增長周期中,已經形成了一批主導產業和高增長產業群,而且高增長產業之間的關聯關係增強(例如汽車、造船等產業對鋼鐵工業形成較大的需求),主導產業的群聚效應明顯,不似以往主導產業相對單一的情況。
與日本等國重化工業時期的產業結構相比,中國最大的不同在於,重化工業得到加快發展的同時,電子通信設備製造業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帶有明顯的、新技術條件下的時代特徵,有一定的跨越式發展性質。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