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頭鋪鎮

橋頭鋪鎮(2015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華瑤族自治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划進行調整,橋頭鋪鎮現已不存在)位於江華瑤族自治縣西北部, 鎮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12公里。橋頭鋪鎮素有江華“北大門”之稱。 東臨界牌鄉,南依縣城沱江鎮,西連江永縣松柏瑤族鄉、黃甲嶺鄉,北接道縣祥霖鋪鎮、審章塘瑤族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橋頭鋪
  • 地理位置:位於江華瑤族自治縣西北部
  • 面積:總面積120.1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25.33公頃
  • 人口:8234戶,31704人
基本信息,轄區概述,經濟發展,歷史沿革,新農村建設,

基本信息

橋頭鋪鎮位於江華瑤族自治縣西北部, 鎮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12公里。橋頭鋪鎮素有江華“北大門”之稱。 東臨界牌鄉,南依縣城沱江鎮,西連江永縣松柏鄉、黃甲嶺鄉,北接道縣祥零鋪鎮、審章塘鄉。鎮政府駐橋頭鋪村,全鎮轄橋頭鋪、上宅洞、停路、下蔣、蔣家塘、上劉家塘、下劉家塘、萬石洞、消江灣、木園、古芝江、赤竹園、下車、木橋頭、赫洞、東沖、魚古壩、沙帽山、茅坪鋪、大幹、羅坪、富足、鴨腳岩23個村和橋頭鋪1個居委會。8234戶,31704人。總面積120.1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25.33公頃,其中水田1151.2公頃,旱地378.13公頃。207國道貫穿全鎮南北,是永州 市通往廣東、廣西的重要通道;瀟水南北流經11個行政村,為兩岸農業豐收提供了水資源保證;鎮境內礦產資源豐富,花崗岩、錳、鉛、鋅和礦泉水蘊藏量大,開發前景廣闊;該鎮是江華的糧食主產區,銅山嶺優質草場為養殖業發展提供了條件。 鎮境內有國營銅山嶺礦、縣民政局敬老院。境內設中學1所,完全國小3所,村國小23所,由省建設廳捐資建設的東沖村國小和愛國華僑捐資建設的秀文僑心國小,堪稱農村國小一流;全鎮中心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19個。

轄區概述

橋頭鋪鎮轄:橋頭鋪居委會;上宅洞、橋頭鋪、停路、下蔣、蔣家塘、上劉家塘、下劉家塘、萬石洞、消家灣、木源、赤竹園、古芝江、東沖江、赫洞、木橋頭、下車、鴨腳岩、富足、羅坪、漁古壩、沙帽山、茅坪鋪、大幹23個村委會。

經濟發展

橋頭鋪礦產資源豐富.主要要銅、鉛、銀、錳、花崗石和大理石等,礦區分布面積和礦產蘊藏量均位居全縣之首.省屬國有獨資中一型企業銅山嶺有色金屬礦在境內採礦生產40多年,帶動了該鎮第3產業的發展.2003年全鎮共有採礦點13個,年採礦15000噸,產值800萬元,另有企業主357家,從業920餘人.
橋頭鋪屬江華農區。農業生產得益於涔天河水渠灌溉工程及古芝江電排水輪泵灌溉。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紅薯、大豆、烤菸、西瓜等。2003年,全鎮糧食播種2598.87公頃,總產量11132噸,其中稻穀播種1864.2公頃,產量9053噸,玉米67.87公頃,產量365噸,大豆342.2公頃,產量581噸,大豆面積和產量分別名列全縣第3位、第2位,紅薯313公頃,產量957噸;花生329.53公頃,產量672噸,花生面積和產量分別名列全縣第1位,油菜100.33公頃,產量67噸;蔬菜627.73公頃,水果223.73公頃,產量8352噸,水果面積和產量分別名列全縣第2位、第1位;有集體林場1個,村集體林場9個,共造林134公頃,木材採伐1700立方米,退耕還林1066.67公頃,退耕還林面積名列全縣第1位;共生產油茶籽820噸,松脂80噸,山蒼子32噸;生豬發展28036頭,出欄14139頭,全年出籠家禽58620羽,年末羊存欄12974頭,年末存欄兔650隻,養蜂253箱,存欄耕牛6615頭;水產品164噸。全鎮農業總產值2925萬元,林業總產值3330萬元,牧業總產值1819萬元,漁業總產值105萬元,服務業產值380萬元。到2008年末,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45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34%。工農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7150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9325萬元,增長了30%,其中工業總產值5206萬元;2008年實現財政收入60萬元。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56元,比2005年增加了800元。一、二、三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24.7︰44.1︰31.2調整為2008年的28.7︰35.6︰35.7,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近年來,隨著國家支農力度加大,農業的效益逐步提高,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糧食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由2005年的3.285萬畝、1.204萬噸增加到2008年的3.382萬畝、1.298萬噸;2008年發展烤菸種植1530畝,收購烤菸4000餘擔;蔬菜種植7000畝;禽畜業發展迅速,全鎮2008年牲畜飼養規模達到3.96萬頭(只),其中牲豬2.2萬頭,牛0.91萬頭,肉羊0.85萬隻,年度出欄牲畜2萬餘頭;飼養家禽8萬餘只,其中雞5.5萬隻,鴨2.5萬隻,出欄禽類5萬隻。二是農民收入有了較大增加。隨著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糧食直補、糧種補貼、綜合直補、農機補貼、能繁母豬補貼等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民收入有了較大增加。2006年至2008年全鎮撥付退耕還林補助300萬餘元,僅此一項人平增收100元;2006年至2008年直接發放到農戶手中的補貼共700萬元,農民人平增收200元。全鎮外出務工人員由2005年的6200人上升到2008年的7100人,僅勞務收入2008年要比2005年增加500多萬元。三是農村面貌有了較大改觀。我鎮緊緊抓住建整扶貧、以工代賑、農村公路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好機遇,突出了農村公路、農田水利和人飲工程建設,使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在道路建設方面,共投資1960萬元,實施通達工程11公里,通暢工程77公里,全鎮23個行政村全部修通了水泥路,大部分通自然村路均實現了水泥硬化,2008年,配合上級公路部門對江華至江永縣道橋頭鋪段進行了硬化,民眾出行難的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在人飲工程方面,投資100餘萬元,完成了下蔣、富足等8個村的自來水工程,解決了12000餘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在水利設施方面,先後投入近百萬元,新建、維修水輪泵百餘台次,新修、維修灌溉水渠80千米,加固和改造山塘水庫7座。 小城鎮建設自2003年底正式啟動以來,到2008年末,累計投資800萬元,完善了街區道路、上下水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硬化街路4000 米,修築上下水管道6000米。新建交易廠棚五個,新建停車場一處。相繼完成了街路硬化、自來水增容、樓房開發、街路美化綠化、停車場建設、公共衛生設施建設等工程,使城鎮面貌大為改觀,城鎮功能明顯增強。

歷史沿革

相傳很早以前,人們在村頭的小溪上修了一座石拱橋,橋頭住戶為方便行人,在橋的兩端辦起了店鋪,故得名橋頭鋪。解放初期,橋頭鋪歸屬江華縣第一區沱江鎮,1952年8月設立橋頭鋪區,即第一區,轄8個鄉;1955年11月劃歸永明縣(今江永縣);1958年撤區,成立橋頭鋪、大幹、界牌3個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區建制,成立橋頭鋪區,下轄下壩、新村、橋頭鋪、小園、木園、界牌6個人民公社;1966年再次撤銷橋頭鋪區,成立橋頭鋪、界牌、大幹3個人民公社;1984年橋頭鋪公社改為橋頭鋪鎮;1989年1月重新劃歸江華瑤族自治縣,鎮內轄16個行政村;1995年5月,撤區並鄉建鎮,橋頭鋪、大幹兩個鄉鎮合併為橋頭鋪鎮。

新農村建設

在新農村建設方面,著重抓好了下蔣村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建設。自2006年下蔣村被定為省級建整扶貧重點村和全縣新農村建設重點示範村以來,在省國稅局、市委宣傳部等扶貧後盾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重大成效,2007、2008連續兩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新農村建設考核中獲得一等獎。一是產業發展來勢喜人。該村2009種植烤菸200畝,發展紐荷爾臍橙種植500畝,在果園中套種黑美人西瓜200畝;現已規劃1000畝瑤山雪梨基地,年底開工建設。二是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近幾年來,在新建村級組織活動中心、硬化道路、安裝自來水以及果園灌溉設施等方面共投入資金165萬元。三是村民新居建設進展順利。占地231畝的農民新村,規劃建房182戶,現已完成或正在開工建房 80戶。
近幾年,共投入資金250萬元,新修建了一棟教師宿舍樓和學生宿舍樓,擴建了鎮中學和鎮中心校操場,改善了師生的居住生活娛樂條件。在改善辦學條件的同時,積極採取多種措施,狠抓控流保學和素質教育,出台了《橋頭鋪鎮控流保學實施意見》,鎮村兩級簽訂控流保學責任狀,確保學生不流失。2009年度我鎮國小入學率達到100%,中學達到98%以上,普九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醫療衛生、疫病防疫水平有了較大提高,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全面實施。全鎮2009年參合人數26398人,參合率為88%,解決了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新建了二棟鎮衛生院門診綜合大樓,醫療衛生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民政救濟工作紮實開展,社會保障能力加強。積極籌措和落實優撫、五保、救災救濟資金,有效解決了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社會保障能力明顯提高。2006來,共發放優撫、五保和救濟救災物資分別為45.65萬元、48.4萬元、46.6萬元,爭取大病救助資金7.78萬元,受益人口2330人。完成了430戶807人的農村低保和12戶的城鎮低保申報工作。全鎮138名五保戶人口全部得到了集中和分散供養。同時,紮實做好職業技能培訓和再就業工作。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青年、民兵、婦女在各條戰線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廣播電視、體育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提升。切實抓好農村組織活動中心和農家書屋建設,下蔣、下劉家塘、上宅洞、上劉家塘等5個村的組織活動中心已先後建成使用。為豐富農民精神生活,建成下蔣、上宅洞2個村的農家書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