樝子

樝子

樝子,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毛葉木瓜Chaenomeles cathayensis Schneid.的果實。分布西南及陝西、甘肅、江西、福建、湖北、廣西等地。具有和胃化濕,舒筋活絡之功效。用於嘔吐腹瀉,腰膝酸痛,腳氣腫痛,腓腸肌痙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樝子
  • 別稱:樝、和圓子、木桃、木瓜海棠、西南木瓜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薔薇科
  • :木瓜屬
  • :毛葉木瓜
  • 分布區域:西南及陝西、甘肅、江西、福建、湖北、廣西等地
  • 採集時間:9-10月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酸、澀,性平。

歸經

歸脾、胃、大腸經。

功效

和胃化濕,舒筋活絡。

主治

用於嘔吐腹瀉,腰膝酸痛,腳氣腫痛,腓腸肌痙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鮮品倍量,或煮食。

使用注意

1、《雷公炮炙論》:“傷人氣。”
2、《食療本草》:“損齒及筋,不可多食。”

採集加工

9-10月採摘成熟的果實,縱剖為兩半或數片,用沸水燙後,曬乾或烘乾。

形態特徵

毛葉木瓜又名:狹葉木瓜。落葉灌木至小喬木,高2-6m;枝條直立,具短枝刺;小枝圓柱形,微屈曲,無毛,紫褐色,有疏生淺褐色皮孔;冬芽三角卵形,先端急尖,無毛,紫褐色。葉片橢圓形、披針形至倒卵披針形,長5-11cm,寬2-4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至寬楔形,邊緣有芒狀細尖鋸齒,上半部有時形成重鋸齒,下半部鋸齒較稀,有時近全緣,幼時上面無毛,下面密被褐色絨毛,以後脫落近於無毛;葉柄長約1cm,有毛或無毛;托葉草質,腎形、耳形或半圓形,邊緣有芒狀細鋸齒,下面被褐色絨毛。花先葉開放,2-3朵簇生於二年生枝上,花梗短粗或近於無梗;花直徑2-4cm;萼筒鐘狀,外面無毛或稍有短柔毛;萼片直立,卵圓形至橢圓形,長3-5mm,寬3-4mm,先端圓鈍至截形,全緣或有淺齒及黃褐色睫毛;花瓣倒卵形或近圓形,長10-15mm,寬8-15mm,淡紅色或白色;雄蕊45-50,長約花瓣之半;花柱5,基部合生,下半部被柔毛或綿毛,柱頭頭狀。果實卵球形或近圓柱形,先端有突起,長8-12cm,寬6-7cm,黃色有紅暈,味芳香。花期3-5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900-2500m的山坡、林邊、道旁。各地習見栽培。耐寒力不及木瓜和皺皮木瓜。分布於西南及陝西、甘肅、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藥材鑑別

果實卵球形或近圓柱形,長6-10cm,直徑5-6cm,多縱剖為2-4瓣。表面棕色至棕黑色,有多數不規則皺紋。果肉較薄,厚約0.5cm,棕紅色。中央凹陷,每室有種子20-30粒,多數脫落,紅棕色,扁平三角形。氣微,味酸澀。

相關論述

1、《本草經集注》:“斷痢。”
2、《本草拾遺》:“去噁心酸咽,止酒痰黃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