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鎮

樓觀鎮

樓觀鎮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東距古城西安70千米,與隴海鐵路西寶高速公路108國道相接。素有“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的美譽。

樓觀鎮東西寬約10千米,南北長約30千米,全鎮總面積234平方千米(其中平原98平方千米,山區136平方千米) 。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08°19′,北緯34°06′。

截至2010年,樓觀鎮轄1個社區、32個行政村。總人口53460人。

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454億元,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2.6328億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005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樓觀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
  • 下轄地區:1個社區,32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焦鎮村
  • 電話區號:029
  • 郵政區碼:710402
  • 地理位置:渭河平原中部、秦嶺北麓
  • 面積:234平方千米
  • 人口:53460人(2010年)
  • 方言:中原官話-關中方言-周至話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薰衣草莊園、玫瑰莊園
  • 機場西安鹹陽國際機場
  • 火車站西安站、西安北站
  • 車牌代碼:陝A
  • 主要河流:黑河、馬岔河、就峪河
  • 歷史名人老子
  • 特產:獼猴桃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行政區劃,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人口民族,社會事業,文化教育,衛生醫療,基礎建設,社會保障,交通,名勝古蹟,非遺文化,

歷史沿革

民國設焦鎮,1949年為焦鎮鄉、就峪鄉。1950年設樓觀區,1958年改樓觀公社,下設就峪等管理區。1967年分設就峪公社,1984年改樓觀鎮、就峪鄉。1996年,樓觀鎮面積63.4平方千米,人口4.5萬人,轄樓觀鎮居委會和東樓觀、西樓觀、塔峪、省村、鹿馬、南寨子、北寨子、肖里、周一、姚村、團標、上三清、下三清、三家莊、董家園、軍寨、送兵、新安、界尚、大玉、八家莊(八一)、焦鎮、羊坡23個行政村;就峪鄉面積136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轄前黃池、後黃池、馬岔、王母嶺、前就峪、後就峪、前東明、後東明、延生觀9個行政村。
天下第一福地天下第一福地
2001年12月,就峪鄉併入樓觀鎮,轄焦鎮、東樓、塔峪、鹿馬、省村、大玉、界尚、送兵、新安、軍寨、三家莊、羊坡、北寨、南寨、西樓、肖里、周一、團標、姚村、上三清、下三清、董家園、八一、前黃池、後黃池、馬岔、前就峪、王母嶺、後就峪、延生觀、前東明、後東明32個行政村,259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樓觀鎮東隔田峪河同集賢鎮相鄰,南依秦嶺與陳河鄉、王家河接壤,西以黑河為界與馬召鎮相望,北與司竹鄉、終南鎮毗鄰,全鎮東西寬約10千米,南北長約30千米,全鎮總面積234平方千米(其中平原98平方千米,山區136平方千米)。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08°19′,北緯34°06′。鎮政府駐地焦鎮村,距縣城15千米。

地形地貌

樓觀鎮南部是淺山區,北部是渭河平原。地勢南高北低,南界四方台海拔2631米。地勢平坦,為秦嶺山前衝擊型平原,土質以粘土和沙漠土為主,礦物質營養豐富。

氣候

樓觀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暖氣團漸強,氣溫上升,降水增加。夏季天氣炎熱,暖濕氣團凝雲致雨,多雷暴,間有冰雹。秋季連陰多雨。冬季氣候寒冷乾燥,氣溫低,降水少。

水文

樓觀鎮有就峪河、田峪河、黑河、馬岔河、黃池河、寒峪河穿境而過。

自然資源

樓觀鎮森林資源豐富,境內的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是1982年中國最早批建的全國12個森林公園之一。2014年,樓觀鎮森林蓋率達到50%,綠地率達到70%。
2009年,樓觀鎮耕地面積5.8112萬畝,經濟林面積4.749萬畝,竹林1600畝。

行政區劃

2015年,樓觀鎮轄焦鎮、東樓、塔峪、鹿馬、省村、大玉、界尚、送兵、新安、軍寨、三家莊、羊坡、北寨、南寨、西樓、肖里、周一、團標、姚村、上三清、下三清、董家園、八一、前黃池、後黃池、馬岔、前就峪、王母嶺、後就峪、延生觀、前東明、後東明32個行政村,259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地焦鎮村。

經濟概況

綜述

2015年,樓觀鎮固定資產投資任務7億元,招商引資5000萬元,社會消費品任務1.875億元。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任務2.6328億元。

第一產業

樓觀鎮以獼猴桃、雜果為主導產業,被陝西省政府命名為一村一品示範鎮,周一村為省級一村一品示範村。
2009年,樓觀鎮沿山香椿有2680畝,板栗910畝,其它雜果3900畝,竹子1600畝。全鎮人工栽植獼猴桃面積4.5萬畝,占周至縣總栽植面積的20%,掛果面積2.8萬畝,年產商品果5萬噸左右,鮮果銷售收入達1.2億元。全鎮境內共興建冷庫305座,年貯存量2.3萬噸,每年實現貯藏銷售8000萬元,組建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和協會6家,專門的銷售人員200多人。
樓觀鎮
2015年,全鎮獼猴桃種植面積4.8萬畝,年產量8萬噸,產值4.7億元。建設冷庫605座,年存儲317萬噸,實現銷售淨收入9000多萬元。
2015年,樓觀鎮完成糧食產量9.2975萬噸;蔬菜產量1204噸;水果產量1280噸;豬存欄1.226萬頭,豬出欄1.191萬頭;牛存欄1430頭,牛出欄373頭;羊存欄1530隻,羊出欄660隻;禽存欄9.1萬隻,禽出欄9.3萬隻;肉類產量1126噸,蛋類產量540噸;奶類產量1066噸。

第二產業

2014年,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2.6328億元。
2015年,樓觀鎮有鎮重點項目三個,項目總投資8.16億元。樓觀鄉村游項目,投資0.7億元;樓觀新鎮安置小區建設項目,投資2億元;陝西省秦嶺大熊貓繁育基地二期建設項目,投資0.7億元。

第三產業

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454億元。
2015年,樓觀鎮勞務輸出8015人,占全年任務的90%。並為中小企業和個體戶辦理了小額貸款總計70萬元,支持中小企業和個體戶自主創業。

人口民族

2010年,樓觀鎮總人口5.346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1145萬人,非農業人口2325人。漢族為主。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

2015年,在樓觀新鎮確立了文化旅遊集市,同時舉辦文化演出24場。有23家自樂班、23家舞蹈隊、7隻管樂隊。
2015年,全鎮有高中一所,初級中學3所,國小11所,幼稚園12所。

衛生醫療

2015年,樓觀鎮由鎮級衛生院2所,村級醫療點44家。

基礎建設

2015年,樓觀鎮前東明村、塔峪村、延生觀村、馬岔村四村新農村建設總投資598.1萬元,已完成硬化道路5.3775萬平米,修建廣場1940平方米,排水渠1.854萬米,安裝路燈60盞,改廁147戶。創建市級生態示範村2個,縣級生態示範村1個。在主要公路沿線投入人力286人次整治環境衛生。建設農村公路5千米,並在主要交通路段設立交通安全警示牌22處。對鹿馬至焦鎮黑惠渠支渠進行了整治,清理渠內垃圾36噸,渠上蓋板300米。周一示範園區建設完成投資200萬元,水泥硬化園區道路2千米,新打灌溉機井5眼,實施有機種植200畝,實施8S全程管理系統500畝。

社會保障

2015年,樓觀鎮全面完成低保戶1009戶3318人,城鎮低保戶40戶63人,五保戶61戶62人的複審及建檔工作。3295戶貧困戶,完成全鎮2980戶貧困戶的建檔立卡工作。完成移民搬遷70戶227人。爭取幫扶資金40萬元,改善幫扶村辦公環境、支持產業發展等。
2015年,春節期間救助受災民眾1351人,救助資金13.97萬元,發放米、面、油150份。為低保戶、貧困戶辦理大病救助136人次,救助資金38萬元。實施危房改造150戶,全面完成2015年度城鄉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的征繳任務。全面完成了3230名高齡老人的年檢工作,同時,對109人到齡老人的資料進行了上報。為60歲以上去世老人家屬辦理領取了喪葬費。對全鎮的殘疾人進行了核查,辦理殘疾證167人,為符合辦理殘疾人生活補貼的800名殘疾人完善了資料;為2600名眼病殘疾人患者進行了免費檢查,並對篩查出白內障患者126人中56人免費做了復明手術。

交通

肖司路、焦油路、終台路南北貫通;107省道、南環路、南七路橫穿東西。

名勝古蹟

樓觀鎮境內旅遊景點眾多,道教聖地樓觀台,有說經台、藏經閣、仰天池、棲真亭、會靈觀、玉華觀等古建築群。老子坐化之地西樓觀台,有老子墓等。還有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塔峪村大秦寺唐塔(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古建築遺產;大秦教是在唐代傳入中國最早的天主教前身)、薰衣草莊園等景點。
說經台
說經台為樓觀台中心建築群,相傳老子在此講經,始建於唐武德二年(619年),重建於元太宗八年(1236年),說經台南萬峰環擁,三面屏並,周秦遺蹟,漢唐故地,歷歷皆在,面積9432平方米,坐北向南,由南向北有山門、老山門、靈宮殿、啟玄殿、斗姥殿、救苦殿、後山門等,另有唐以來諸代碑石。
終南山老子塑像終南山老子塑像
大秦寺
大秦寺位於樓觀台西1.5千米的塔峪村,依山而建、南屏秦嶺、北覽渭水,大秦是唐朝時對東羅馬帝國的稱謂,大秦寺是東羅馬帝國基督教側支景教傳入中國建立最早的寺院之一。唐太宗貞觀九年,大秦景教傳教士阿羅本未到長安,太宗準詔建寺傳孝,唐肅宗寵信傳教士伊斯,至德元年(756年)於周至建立景教寺院,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寺中修景教塔,並由傳教士景淨籌劃刻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後景教被止,佛教占據該寺院,唐宋以來佛事興盛,亦謂關中名剎,到清朝嘉慶年間,該寺焚於戰火,僅留古塔。
大秦寺僧侶禪院(效果圖)大秦寺僧侶禪院(效果圖)
延生觀
延生觀位於說經台以西2千米寶珠山下,曾是一座唐朝古觀,周圍青山如黛,碧野似綢,寧靜而清幽,武則天之孫,唐睿宗之女玉真公主曾在皇宮修道,以長安城太清觀主持史宗玄為師,唐玄宗即位後,史宗玄因附和太平公主而被誅,玉真公主雖貴為帝妹,也受猜忌,被迫到百里之外的終南山樓觀別館隱居,公館,改名為玉真觀。天寶三年,公主上書玄宗自願放棄名號及皇帝賜予的一切家產租斌,請延十年之命,皇帝從之,唐懿宗景元年間,敕賜觀名“延生觀”,公主在此隱居50年之久。
化女泉位於說經台以西約1千米處終南山余脈台塬之上,以兩眼古井泉而得名,兩泉南北排列,距離不足1米,兩泉口徑相約均為60厘米,泉深3米左右,泉水清純甘洌、清心爽口、泉水常盈,、從不枯竭。傳說,老子弟子徐甲是一位美男子,一日老子同徐甲游山到此,老子拔吉祥草化作一位窈窕美女,測試徐甲修行功夫,不料徐甲春心萌動,老子很失望,怒搗仙仗訓誡,仙仗搗處,二泉湧出,故得名“化女泉”。
上善池
樓觀說經台山門前有一八卦形水池,池壁石龍吐水,池底泉水淙淙,池旁有小亭,中立一碑上書“上善池”。相傳,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周至時疫橫行,死人無數,樓觀監院張志堅夢老子說:山門外有泉水可治時疫,取水試之患疫道士,果然靈驗,訊息風傳,四方患者皆來取水治疫,一場兇險的瘟疫很快被撲滅,後來翰林學士大書法家趙孟頫游樓觀,聞此異事,遂題書“上善池”以志之。
煉丹爐
在說經台南面,一峰聳立,直逼雲霄,相傳此山為當年老子與尹喜煉丹之所,故名“煉丹峰”。明朝天啟年間,樓觀道觀在峰項頂修築了一個塔樓狀八卦煉丹爐,仿象老子爐丹之意,成為樓觀一處勝跡。
響石
說經台啟玄殿後陳有一方八角形的石碾,質地粗糙古樸,形似自然又似人為。扣之鏗鏗發出金屬之鳴。傳說,老子來樓觀傳授煉丹之法,並親自燒鍊金丹,當時其宅設施均以齊全,只差一個碾藥用的石盤,而這石盤必須是開天闢地時代的靈石,隨後老子親往女媧宮借了一塊用於女媧補天時剩的一塊石頭,後來道士把這塊石頭搬到說經台,為鎮山之寶,遊人叩擊,可免災去病,四季平安。
古銀杏樹
樓觀台宗聖宮內有古銀杏樹一株,相傳為老子親手所植,距今有2500年樹齡,周長12米。龍乾虬枝,冠蓋如廬,雖經千餘年風雨雷電、兵毀火焚,樹心已全空,僅存殘皮半壁危撐,然冠頭仍青枝綠葉,豐茂如新。
聞仙溝
聞仙溝位於說經台南,溝口在煉丹峰和顯靈山之間,縱深8千米,溝道蜿蜒逶迤、曲徑通幽,其間荊藤蒼莽、銀樹蔥蘢、溪水淙淙、禽鳴嚶嚶、飛瀑流泉、隨處目睹,奇花異草,清香襲人。歷史上許多高道俠侶、神仙人物在此修煉活動,故稱“聞仙溝”。
顯靈山
在說經台東,聞仙溝東岸,一巒湧起、山勢平緩、山形奇幻,整個山體隱藏在蔥蔥蘢蘢的竹林樹木之中,秋山紅葉、色彩斑斕、紅欄碧瓦、雲霧縈繞,相傳唐開元十九年一日黎明,玄宗皇帝夢見老子說他在長安西南100多里山中,迅速派出迎接,玄宗醒後立即派人到山中尋找,尋到樓觀台東南聞仙谷東岸山上時,見有紫雲覆蓋、白光下射,挖掘地土異香襲人,具掘得老子玉像一尊,高三尺有餘,迎至長安,供奉於興慶宮,這座山被稱為“顯靈山”。
呂祖洞
呂祖洞位於說經台南,聞仙溝東畔顯靈山腰,洞前竹樹叢集,藤蔓雜生,洞下常有幽壑嵐氣,氳氳若彩色煙雲,冉冉上薄,洞前有20餘米寬的坪地,憑立其上,清風怡神、上下環視、碧洞迴繞、清流潺潺、青山碧嶂、一統綠色、林花崖草、點綴期間、山鳥婉啼、遠近相應,史傳八仙之——呂洞賓在此盤洞而居,清修神仙之道,因稱其洞為“呂祖洞”。
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後,為抬高門弟,追老子為遠祖,尊崇道教,武德三年,詔令擴建樓觀,五年建成,新擴面積廣大,規模宏偉、殿閣巍峨、樓宇叄差、流光溢彩、金壁輝映,山川為之增色、日月為之增輝,並下沼為“宗聖宮”取宗述先祖聖哲老子之意,高祖、太宗、高宗、玄宗多次駕臨,宗聖宮鼎盛一時。
樓觀鎮
九老柏
樓觀台宗聖宮遺址內有九棵姿形各異的古柏,它們身歷百化、閱世千秋,同樓觀興衰共命運,被稱之為“九老柏”。傳說金元逐鹿,樓觀台受到很大破壞,殿宇毀圮,庭院荒蕪,道士流走,盜賊頻擾,一日正陽師祖鐘漢離路過此地,小息宗聖宮樹蔭下之不覺入夢,忽有九位老者前來求見,說我等皆是樓觀道士,祖庭衰廢日久,又有地痞滋擾,請求祖師定奪,祖師醒來,環顧四周,唯九棵古柏肅立,心知夢中九老乃九柏所化,於是顯靈上奏朝廷,特設宗聖宮提點所,維護祖庭安寧。
三鷹柏
樓觀台宗聖宮遺址內有棵古柏,雖已完全乾枯,卻像鐵澆銅鑄般聳立天地間,更奇妙的是樹上三隻桐桐如生的蒼鷹靜靜地停在樹枝間,翹著引領,似有企盼,活靈活現的形態,足以亂真,令人不可思議,只有歸功於大自然天工造化的魔力,這棵令人嘖嘖稱奇的柏樹被稱作“三鷹柏”。傳說,三隻老鷹為了成仙,偷食了大上老君的仙丹,被老君發現後用咒語定在樹枝上,永久變成木石之軀。
三清殿
三清是道教神仙系列的最高尊神。傳說元始天尊所化法身分別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世稱“三清”。三清之所居為三清境,元始天尊居大羅天玉清境之清微天、靈寶天尊居上清境之禹余天、道德天尊居太清境之大赤天,三清各有正位,聖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由於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尊神,因此三清殿為道教宮觀中最崇高的殿堂。
紫雲樓
尹喜終南山下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其宅被稱為草樓觀。尹喜在觀望天象時,瞻見紫氣東來,以後衍生“聖真契遇,二經授受”等盛事,此樓逐稱“紫雲樓”。歷代對紫雲樓非常重視,相繼增修改建,元朝重修宗聖宮再建紫雲樓,又在紫雲樓前庭左右增建景陽寶章二樓,形成壯麗的建築群結構,並將此樓改為“紫雲衍慶樓”以示樓觀自老子紫氣東來、道法道事興盛不絕之意。
就峪口西側有一大陵山,松竹交翠、煙霞騰繞,十分峻秀,與它山廻異,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就水出南山就谷、北徑大陵西,世稱之老子墓”這一載述與當地的地形、水文及就峪溝、就峪河、大陵山等山水名稱相吻合,適合周代以山為陵的墓葬特徵。清代學者,陝西巡撫畢沅在大陵山腳下刻立一通《周老子墓》石碑。
吾老洞
吾老洞是西樓觀台大陵山頂上的一所天然石洞。“吾老洞”三個字的涵意為“安厝我們偉大的老子的穴洞”,吾老洞坐北向南,南面群山環列,正南面筆架山巍峨如屏,東西崗嶺龍盤虎踞側恃,群峰拱衛之勢,宛如群臣朝拜九五之尊,洞前明堂開間,是一片平坦寬敞的山坪,煙樹聳立、碧草如茵,洞後背負崖壁,古樹叢生,洞額鑲嵌一方清康熙年間制刻《吾老洞》石匾,洞內寬不過丈余,奇石嵌空,右有一隧洞,直下三米多,轉而向西深淺莫知,洞前有明朝萬曆四年刻的《重建吾老洞殿宇記》,碑文中有“聖骸頭骨、宛然猶存、玉匣寶像,昭然俱在”。
王母宮
王母宮在西樓觀小台上,坐北向南,廟宇宏偉,西王母莊嚴端坐,瑞氣寶光,氣象萬千,其南還有關帝廟、三清殿、大聖亭以及《道德經》碑亭等勝跡。殿台樓閣,小巧玲瓏、曲折回合、錯落有致,台東就峪河蜿蜒北去,水山夾持的灘涂地帶熱氣蒸騰,乃地溫泉所致,俗稱“王母洗面盆”,相傳王母的玉顏就是在溫泉洗出來的。
太白廟
太白廟位於距西樓觀約1千米的馬岔溝,半山腰廟宇之間,內塑大太伯、二太伯、三太伯塑像。傳說商紂時期,伯夷、叔齊來到西岐,勸說武王休兵養民未果,便來到首陽山採薇隱居,不食周粟、餓死山中,朝中大將周伯奉命尋訪,知其兩亡,感慨不已,撞山而死,三位被追封為太白尊神(即“清白玉極”之意),設廟祭祀,三位太伯輪流管山,風調雨順,每年七月十三馬岔村、上河村、下河村、立會大祭。
定空寺原名菩薩院,始建於隋朝初期,唐朝時香火茂盛,唐武宗禁佛以後,菩薩院被毀,後唐時,定空和尚化四方之緣,重建寺廟,佛教再興,後人把重建寺院稱為“定空寺”,後經幾次毀壞,定空寺目前只有遺址存在,位於現在團標村西坪以西。
十二殿
十二殿位於定空寺後團標峪內,相傳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一群逃難人在匪兵的追趕下來到菩薩院,但由於寺院太小容納不了這些難民,寺廟主持讓他們到寺院後團標峪躲藏,等匪兵趕到溝口時,突然風雨大作、電閃雷鳴,匪兵退去,百姓得救,說是觀音菩薩顯靈,庇護眾生,為了紀念觀意菩薩的救命之恩,按逃難人群所屬的縣鄉社歸屬,從山口到山項建十二座殿宇祭祀眾神。
蓮花台
蓮花台位於黑河東岸的黃池溝內,傳說唐朝末年,黃巢義軍在此駐紮與朝廷對峙激戰。義軍在軍營內側建觀音菩薩廟一座,並刻玉像一尊,黃巢義軍兵髮長安後,一次大水將菩薩廟及石像沖毀,後人找到觀音菩薩的蓮花寶座一尊,就在此作建蓮花台,內塑觀音像,保佑一方平安。
龍王廟
位於樓觀鎮團標村上黃池自然村,人稱它為黑龍王,更特別的是龍王像只有一隻眼。相傳,漢朝建立,丞相蕭何極力推薦把長安作為都城之地,高祖同意,徵調民夫,徵集材料,修建都城。於是,大量民夫開進秦嶺砍伐木料,工匠們在山上發現了一根九丈長通體勻稱的棗松,最適合作為金鑾殿的九間通檁,蕭何得知此事,讓工匠把該木伐下,可運輸卻成問題,自古黑河都是靠水路運輸,但由於黑河溝狹彎多,小件木材尚可,大件木料無法運輸。這時,黑河龍王顯出真身,用龍尾將此木豎直卷在水中運出深山。劉邦金鑾殿蓋起來了,可黑河龍王用力過猛掙瞎了一隻眼睛,高祖劉邦為了表彰龍王功績親口御封,黑河龍王不曳磨子,不鑽洞子。
三霄殿
三霄殿位於樓觀鎮西5千米的姚村,三霄被傳說為財神趙公明的妹妹雲霄、瓊霄、碧霄,曾經修煉千年不但法力無邊,而且玉骨冰肌、仙姿曼妙、烏鬢如雲、明目流光、消灑俊麗、英姿颯爽。後來三霄應兄長趙公明之邀助紂抗周,大擺黃河陣,被周兵所破,三霄香銷玉殞、魂歸霞天,被封為美顏送子娘娘,每年正月二十過會。
樓子山
樓子山亦稱石樓觀,位於聞仙溝南8千米處,是後東明村和前就峪村交界,其山形酷似一座矗立雲霄的石樓,與樓觀台相鄰,故稱“石樓觀”。據載五代北宋時期,著名道教學者譚峭,字景升,曾隱居於此修道,他與陳摶結為師友,著《化書》一籍,為道家之先驅,其成就卓著,被樓觀道壇列為“道家四子”奉祀。同時,李琪、呂洞兵、麻衣道人、陳轉等高道常到此聚會。明初有火龍真人及張三豐活動的傳說,使石樓觀名噪一時,明末石樓觀漸漸沉寂無聞。
遇仙橋
遇仙橋位於西樓觀大陵山東就峪河之上,此橋元代所建,傳說有人在此橋上遇到呂洞賓、鐘漢離等神仙,橋長11米,寬3米,上世紀六十年代被水沖毀,後來八十年代重建。
寶光寺
寶光寺位於樓觀鎮上三清村北門外,傳說該寺建成後,大放金光,周圍村民親眼可見,每年正月二十三日廣開道場。
東嶽廟
東嶽廟位於樓觀鎮大玉村東南,主祭為東嶽大帝黃飛虎,緬懷他助周伐紂的偉大業績,廟會日為每年的三月初八,大戲演出、紙紮、社火巡遊助興。
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
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秦嶺西部北麓陝西省周至縣樓觀鎮境內,東距古城西安70千米,與隴海鐵路、西寶高速公路、108國道相接。面積為6.46平方千米,管理處設在樓觀台。這裡森林景觀十分秀麗,園內古木參天,山青水碧。樓觀台森林公園始建於1982年,是林業部最早批建的全國十二個森林公園之一,也是西北地區首家森林公園。1992年被林業部定為國家級,1997年被評為“西安市十大景觀之一”。
樓觀鎮
樓觀台森林公園總面積2.75萬公頃。規劃為東樓觀、西樓觀、田峪河、首陽山四個遊園,12個景區,200餘處景點。是人文、自然、森林景觀融合俱佳的旅遊勝地。有40里峽一線天、野牛河瀑布、旺子溝古溶洞、首陽山五彩石及仰天池、洞賓泉、龍王潭等自然景觀。有光頭山草甸、高山雲冷杉、杜鵑天然林,數千畝人工竹林等森林景觀。垂直帶譜明顯,季相變化萬千。有說經台、煉丹峰、大陵山、吾老洞、紅孩洞、龍王潭、首陽山、觀音廟等諸多人文景觀。

非遺文化

軍寨道情
軍寨道情是關中道情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於唐代道教的教曲,起先宣傳道教的教理、教義,並以宣傳道教修身養性,改惡從善為宗旨,也就是道家所說的“點化”。
道情是以“清、賢、高、載”四字為教義宣傳。“清”是清靜無為、“賢”是賢壽重德、“高”是高風亮節、“載”是宣傳教義,大部分以道教故事為主,或以道教經典編成句樂,吸收民間歌謠,發展成為許多曲種,形式有立唱、坐唱,配有魚鼓、尖板、雲香板、撞鈴等打擊樂器。曲牌有《抱角袍》、《一枝花》、《嗚夜啼》、《牧羊夫》、《五更調》、《雁兒舞》、《十三調》、《耍孩兒》、《梅花調》等48個,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也有一唱到底。板式有苦音塌板、連板、代板、慢板,唱腔優美綿淳,悅耳動聽,道教音樂色彩濃厚,劇目有《賣道袍》、《渡林英》、《花亭渡母》、《八仙故事》、《孝母得金》、《狀元及弟》、《三孝廉讓產》、《呂蒙正趕齋》、《小姑賢》。在樓觀地區,以軍寨村道情為代表,故稱軍寨道情。
樓觀鑼鼓
樓觀村村都有鑼鼓隊,鼓譜大同小異,以八卦太極鼓為基礎,吸收了其宅鼓樂的打法,鑼鼓隊出發,由儀仗隊引導,數十面彩色牙旗獵獵飄舞。鑼鼓配有大鼓、中鼓、大鑔、中鑔、中鑼等。鼓點緊促,流傳鼓譜有《小沙鍋》、《大沙鍋》。
牛斗虎
牛斗虎是民間舞蹈,有著悠久的歷史,產生於樓觀鎮八家莊,有五人表演,其中2人扮虎、2人扮牛、一人扮牧童。八家莊的牛斗虎有四大勢、八小勢、二十四個平陽勢。老虎的撲、搜、望、趔、立、臥、坐、縮、滾、跳,虎虎有勢。牛的望月、舔背、吃草、縮叉、挖耳等動作,頑皮可愛,表演緊張激烈。虎有虎威、牛有牛勁,表現了邪不壓正、弱不懼強、勇於拼搏、戰而能勝的思想內涵。
竹馬
竹馬是常見的民間舞蹈之一,樓觀竹馬最具代表的是鹿馬竹馬,舞時場上有8個竹馬,馬的前胸和臀部各點有蠟燭,跑起來不滅、不倒,竹馬隊形有白馬分鬢、老龍纏樹,四盞燈、釣花、蛇退殼、里摞城、外摞城。表演里摞城、外摞城時,領隊者手中持8個約2丈長的細竹篾,另一端發至騎馬者手中,4匹馬順時針跑,4匹馬逆時針跑,8個竹篾不亂不散。
地遊子
地遊子是民間舞蹈,一般由六個姑娘表演,著長裙廣袖古裝,腳踠處套掛蓮花彩圈,用細彩繩系腰,踏著輕柔和緩的音樂鼓點,緩行慢舞、碎步輕移、平穩輕盈,如蓮花仙子水上漂,隊前的領舞以紗扇、拂塵開道,變換隊形,合唱民歌,歡快熱鬧。樓觀地區的地遊子以姚村為最名。
木偶戲
以前在樓觀地區活動著幾個木偶團,現在只剩下大玉、延生觀兩個劇團,在清朝時期,以泥塑為主,民國時期實心木雕演變至今鏤空木雕,紙塑頭型減輕、身型增大,依據形象、性格,設計成扁圓、胖瘦不同的形態,誇張生動、浪漫奇特、典型鮮明、比較寫實,臉譜色彩鮮明、細膩,神情兼備,是上乘的工藝品,木偶表演唱腔以秦腔為主,表演者一手舉木偶,牽動細繩、引動眼睛、邊舞邊唱,動作舒展灑脫、唱腔慷慨激昂、凝重蒼鬱,主要表演劇目《下河東》、《斬秦英》、《雙宮誥》等。
皮影戲
皮燈影也稱牛皮燈影、小戲,樓觀鎮目前只有西樓村的皮影戲部分演出,樓觀皮影鏤刻精巧,把牛、驢皮經過細制,施以陽刻、陰鏤、細鑿、粗截等手法,刻成人物、走獸、用具、擺設,經染色、罩運、熨平、連綴而成,都是精美的工藝品,極具收藏價值。唱腔主要是秦腔、弦板腔、道情,絕技有刀砍頭落、馬踢頭飛,唱段有《花亭相會》、《下河東》、《進新府》、《唐王游地獄》、《抱火斗》等。
社火
社火是靠扮演、造型、技巧取勝的民間藝術,也稱“耍社火”,分為單馬社火、對馬社火、車社火、高台社火。主要扮演各種歷史神話人物、戲劇人物、戲劇故事為主,焦鎮村的社火是樓觀鎮的代表,多次受到表彰,特別是正西社的青器艷光、正東社的血社火,各俱特色,深受民眾喜愛。
芯子
芯子是社火中的高雅藝術,在專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大拇指粗的鋼筋,約2米,用彩色紙作成造型,表演出將4—10歲的兒童,綁紮其上,站在頂端,場面驚、險、巧、奇。
秦繡
秦繡源於西周,振興於今,是秦繡的產地之一,主要分手工繡品和機制繡品兩大類。樓觀多為手工繡品,主要針法為平針、齊針,繡品有門帘、床幃、被面、枕套、裙襖、鳳冠霞披、老虎枕、繡花帽、香包等。
剪紙
樓觀剪紙構圖豐滿完整,布局講究,有主有從,有淳樸、粗獷、簡練、明朗的特點,包含濃郁的泥土氣息和強烈的感情色彩。具有古樸的民間風格,主要形式有:窗花、床幃花、門畫、掛簾、枕花、鞋花、雙喜花等形式多樣,有花鳥、飛禽、走獸、神話人物、傳說故事,樓觀鎮鹿馬村的呂孔雀和新安村的魏鮮麗的剪紙作品於1989年赴法國“東方藝術節”獲三等獎。
面花
面花俗稱花饃,節日陳設的花饃有“魚饃”寓意“吉慶有餘”,“雞饃”寓意“黎明早起”。蒸饃時,火候很講究,否則不能成型,製作時留出恰到好處的餘地,做到一次性成功,花饃蒸好後,再施以紅、綠、花等鮮艷食用色素點綴,說是觀賞的藝術品,又是可口的美食。
泥塑
樓觀泥塑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然泥塑,另一類是泥塑神像。自然泥塑在廣大農村比較普遍,大部分是農村人不論大人、小孩都比較喜歡製作,隨地取土,搓泥揉克、捏制模型、塑胚罩粉、開紋點彩,製成花樣繁多的彩色塑像,主要供人娛樂、欣賞。
泥塑神像就不同,首先要確定神像的音容形像,然後與主人達成意見,一般在延生觀代家樑上取土(主要是那裡的土沒有砂石),用木條紮成空心骨架,草繩纏身,然後上泥、掛衣,大部分塑好的神像用紅被面蓋好,眼睛用紅紙糊,選擇吉日揭幕開光。
紙紮
在樓觀紙紮藝人比較多,他們用竹葦作骨架,用彩色紙塑成各種燈籠,廟會祭品,喪葬祭品,種類繁多,式樣美觀。一般燈籠最多,發展較快,特別是蓮花燈籠,玻璃紙燈籠很受周圍鄉村民眾喜愛。廟會祭品,大多扎出亭台樓閣、山水花草,鈽以戲劇人物或歷史故事,濃墨重彩,精心扎彩,是紙紮中的精品,件件都是民間藝術品,深受民眾歡迎。喪葬祭品,一般有紙紮的幡、斗、花圈、童男、童女、彩馬、金山銀山,現在又推出彩電、冰櫃、沙發、別墅、轎車等陪葬祭品。
彩繪
彩繪在樓觀有悠久的歷史,主要和樓觀台的多次重建有關,彩繪藝人比較多,目前已成立了兩個彩繪隊,他們是南寨彩繪隊和界尚彩繪隊。
這些藝人們用各種顏色的染料,精心繪製成美麗圖案,有山水、花草、鳥獸、人物、歷史故事,代表作有界尚彩繪隊製作三原城隍廟彩繪,南寨彩繪隊製作樓觀台說經台長廊彩繪。
天燈
樓觀天燈是樓觀台的一景,有800多年的歷史,是由白紙、細鐵絲、薄竹篾製成,每天晚上放行,臨放行前,將蠟燭穩定在細鐵絲上點著,隨著燈內的受熱膨脹變轉,天燈慢慢上天,飄在樓觀天空。
樓觀天燈有段故事,傳說宋朝時,南方有位王秀才遊學到樓觀台,在觀內讀書並得到道士的資助,秀才發誓如果得中,一定要出家為道,侍奉老君身旁,王秀才進京果然得中,心想如果棄官有違皇命,如果不去樓觀台有違誓言,正在左右為難,正月十五晚上,在京城看見人們放天燈,他想何不作對天燈,代替他在老君的身邊,於是就請老藝人作了一對,放在樓觀台上空,永遠伺俸老君。
青器焰光
農曆正月二十三,是樓觀鎮焦鎮村最後一個年會,也叫“落馬會”。年會上,正西社表演的就是“青器焰光”。
青器焰光是一個極具欣賞價值的民間工藝美術品,有的是把碗、碟、勺、壺這些青器傢伙固定在一個大轉盤上。而焦鎮村的青器焰光則是先把紙紮成美麗的亭台樓閣,把一個摘星樓扎的非常漂亮,工藝精巧、講究,樓四周的牆壁是用細紗做成,然後把這些青器用中草藥熬制的特種“上藥”粘上,樓的四個飛檐屋角更是各掛一串由八個細瓷碗倒累成的“風鈴”,邊走邊發出響聲。每件青器都搖搖欲墜,但每次社火游完都沒有一件掉下來,等到結束後,再用“解藥”取下。
脊獸
脊獸是樓觀鎮農村燒制的一種建築工藝品,主要是安裝在新建房屋的脊上,藝人大部分集中在樓觀鎮北寨村五組,把延生觀代家樑上的土運來攪和、揉團,藝人用手工捏製成雞、魚、鴿子、仙鶴等飛禽走獸,並配有龍、鳳形象,裝進窯里,燒製成土陶。
在使用脊獸時有講究,凡是民用建築一般只能使用雞、魚、鴿子、松鶴等,雞代表著“吉祥如意”,魚代表“連年有餘”,鴿子代表“和平”,松鶴代表“長壽”,但不能使用龍、鳳。燒製成的龍、鳳只能在廟宇上使用或其它專用宮殿上使用,使用底部配有雲瓦,顯得古樸莊重、吉祥富貴。
秧歌
秧歌是樓觀鎮比較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包括腰鼓,全鎮目前有二十支秧歌隊,一般由30—50人組成,逢年過節,表演秧歌時,前面有幾十桿彩旗飄飄,幾十面鑼鼓轟鳴。扭秧歌不論是中青年婦女還是老年婦女,個個喜氣洋洋,踩著悠揚的鼓點,身穿紅、綠古裝,手持紅綢,邊走邊舞,深受民眾喜愛。
孝歌
孝歌是流行於樓觀鎮山區各村的民間小調,曲是由陝南傳到樓觀鎮,一般在安葬已故老人前一天晚上演唱,由3—5人組成,並配有鑼、鼓、鑔等樂器,演唱時有一人唱,有時有眾人合唱,主要演唱的內容有《二十四孝》、《三十六朝》、《三十六古人》等。
孝歌傳入樓觀鎮歷史悠久,但隨著這幾年山區經濟的發展,及期國家政策的變化,許多山區人遷移到山外,山里只留下老、弱、婦女等,孝歌逐漸衰落下去,成為樓觀鎮面臨瀕危的民歌。
布藝
布藝簡單的是彩色布頭,彩線為原料的製品,經過農村婦女的加工,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過去人們做成的有香包、荷包、老虎枕、布老虎、虎頭鞋等。現代人越來越追求貼進自然,表現這個主題的布藝、色彩變的淡雅、明塊、米白、淺褐、磚紅、暗綠等,“大地色”廣為流行。圖案則偏向簡單、活潑,以植物根葉、花朵、海洋魚類、珊瑚、貝殼等為描述對象的題材將更加突出,花布藝紋理上,講求粗獷與細膩的對立統一。
布藝也同時是集民間剪紙、雕刻、製作為一體的綜合藝術,主要依賴於傳統民俗而存在,孩子滿月時外婆家送布老虎,布藝也可裝飾家庭,讓家庭更加溫馨。布藝的造型典雅考究,顏色簡潔明快,形象逼真可愛,天然成趣。
馬角
馬角是樓觀鎮民間一種俗神信仰,一般在東西樓古會時,附近各村都要向廟上俸送祭奠紙紮、大蜡等祭品,一般都有三個“馬角”護衛。
馬角亦叫法馬角,起早選擇三四個成年有經驗的人,準備大刀、幡、表等物件,在神像面前焚燒跪拜,然後鑼鼓齊鳴、震耳欲聾。法馬角者在鑼鼓聲中舉刀燃表,效法護法神下凡附體,逐漸掄起大刀,似暈非暈、似醉非醉,後邊有一個人“攏馬角”,邊走邊喊,唯恐大刀掄起傷了觀眾,大家見了退而避讓,等到指定地點,把祭品上供,紙紮焚化,馬角逐漸休息,甦醒過來,亦叫“落馬角”,至此,法馬角全場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