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慰慈

樊慰慈,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系主任兼碩士班導師,擔任音樂學專題研究、音樂美學、西洋音樂史、演奏探討、箏主修等課程教學。中華國樂學會理事,中華國樂團音樂總監,著名音樂專欄作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樊慰慈
  • 國籍:中國
  • 職業:音樂教授
  • 畢業院校:中國文化大學
  • 主要成就:榮獲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藝術獎
  • 代表作品:琴鍵封神榜 飛越高加索的琴韻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81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主修理論作曲(師事馬孝駿、錢南章)。1984年秋赴美,先後獲得西北大學音樂史學碩士(1985)及哲學博士(1991)學位。博士論文主題為探討李斯特鋼琴音樂演奏風格之歷史傳承與比較。
箏樂受廖運生老師啟蒙。曾多次於兩岸及美加各大城市舉行個人獨奏會與聯合發表會。1987至94年間赴美、加34個主要城市舉行135場獨奏會及示範講座,舉凡康乃爾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加州藝術學院、伊士曼音樂院、芝加哥美術館、渥太華國立圖書館、伊利諾州議會等處的音樂廳,均留下其演奏足跡。他也是第一位演奏者將整場非西洋古典節目帶入美國著名的Dame Myra Hess 紀念音樂會系列中,該場箏樂獨奏會曾由芝加哥古典音樂電台WFMT進行現場實況立即轉播,隨後並經古典音樂聯播網在全美播出。2004年與2008年兩度參與江蘇省揚州市「中國古箏藝術學術交流會」專場演奏。2009年參與首屆北京古箏藝術節名家專場演出,同年並擔任香港首屆國際古箏比賽評審。
台新藝術獎第二、三、四、八屆觀察委員,曾任中正文化中心音樂評議委員,台北市立國樂團藝術顧問。

研究方向

主要以作曲與演奏間的互動及藝術環境之演變為研究經緯,思索中西音樂未來的發展動向。
樊慰慈

主要貢獻

著有《琴鍵封神榜》(台北,2001),《飛越高加索的琴韻:俄羅斯鋼琴樂派的歷史與傳承》(北京,2005),《今樂曾經照古人:音樂文本、面相與評論》(台北,2005),《夕陽下的琴鍵沙場:國際鋼琴比賽的制度與問題》(台北,2007)。2000年10月曾應台灣文化建設基金管理委員會委託,執行《國際音樂大賽相關信息研究案》,設計建立一套具體方案,以協助提升台灣優秀青年音樂家之國際視野,並拓展其海內外表演空間,邁向國際舞台。  除演奏與教學之外,樊慰慈也致力於箏樂的創作與研究,發表過開拓新指法的《音畫練習曲》系列作品(1999)以及《趣、夢、亂》(2003)、《星塵》(2008)、《眼神》(2009)、《賦格風》(2009),並改編《問天》、《瀟湘水雲》、《醉漁唱晚》、《梧葉舞秋風》、《龍朔操》、《廣陵散》、《空山》等取材自古琴的改編曲。
自1992年回國服務,即以音樂學研究之理念與方法,藉深入淺出的樂評和論述,長期投入樂壇筆耕的園地。曾在《中國時報》、《自由時報》、《民生報》、《表演藝術》、《古典音樂》、《音樂時代》、《北市國樂》、《繞樑》、《省交樂訊》、《樂覽》、《新朝藝術》、《明日報》、《新絲路》以及北京《鋼琴藝術》、西安《秦箏》等文字及網路媒體發表專文,並曾擔任《音樂時代》雜誌〈樂談〉及〈琴鍵沙場〉專欄主筆。

獲獎記錄

曾數次榮獲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與伊利諾州政府藝術協會所頒發的藝術獎、民俗藝術薪傳獎,併名列藝術之旅人才庫。早年曾榮獲台灣第一屆金獅獎國樂比賽古箏成人組優勝亞軍(1980年),高中時跳級參加琴箏成人組音樂比賽,獲台北市冠軍及台灣區亞軍(1977年)。參加1989北京ART杯中國樂器國際比賽古箏青年專業組,獲得海外選手優秀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