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家圪坨村

樊家圪坨村

榆林市吳堡縣岔上鄉樊家圪坨村,地處陝北黃土高原群山之中,隸屬吳堡縣查岔上鎮管轄,是岔上鎮最北的一個行政村,連線岔上鎮樊家畔村,西靠吳堡縣張家上鎮辛莊村,北接佳縣榆林市吳堡縣岔上鄉樊家圪坨村,地處陝北黃土高原群山之中,隸屬吳堡縣查岔上鎮管轄,是岔上鎮最北的一個行政村,連線岔上鎮樊家畔村,西靠吳堡縣張家上鎮辛莊村,北接佳縣康家港鄉李家灣村,南出岔上鎮丁家圪坨村;全村在冊人口約600餘人,全村人均為樊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樊家圪坨村
  • 外文名:fanjiagetuocun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面積:1836 畝
  • 電話區號:0912
  • 郵政區碼:718203
  • 人口數量:600多
  • 車牌代碼:陝K
  • 方言:吳堡方言
樊家圪坨村簡介,樊家圪坨村發展,

樊家圪坨村簡介

六七十年代,山西大寨叫響全國,吳堡縣樊家圪坨村聞名陝西。
早在三十年前,樊家圪坨就率先在槳臘戒全省實現了“山山是梯田,溝溝壩相連,林草長滿山”的奮鬥目標,創造出了著名的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征山治水、綜合治理”為主要內容的“紅盛精神”,成了聞名省內外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
全村1836畝耕地,栽棗樹1000多畝,人均100多株。現任村支書樊士利說,天再旱,就算莊稼顆粒無收籃企凝盼,紅棗也會有一些產量。若是正常年景,按每公斤紅棗1元算,全村人均紅棗收入就是2000元。
名人:
樊秉善(1906~1982) 字復初,號寒泉、拙棲,出生於樊家圪坨村的一戶貧農家庭。祖父樊玉寶,終身為地主奴僕,父樊上斌一世長工。秉善從9歲起幫父種田餬口,因先天深度近視眼,從農困難,家人被迫送私塾就讀,恩師視其聰穎苦讀,才華出眾,免資義務課讀。後入名師慕少明學堂,慕亦賞其才華,偏力栽培,功倍講授,故所學課業,領受爛熟。
1922年,樊初小畢業。因家貧在葭縣螅鎮高小當炊事員,邊工邊讀。6個學期考試,5次第一,1次第二,學習成績震驚詢跨格全校。在校期間,教師李韶華對他十分器重,韶華是葭縣南區名師、名老中醫,秉善羨慕不已,請求隨從學醫。李先生欣然應之,勉勵其鑽研醫學。從此,他寒窗歲月,苦熬苦讀,步於醫途。
民國十四年(1925),秉善19歲,高小畢業,在葭、吳、綏農村宙愉殼采任教16年,教學與自學並重,勤攻文科、醫學。山僻之鄉,醫書缺少,他跋涉近二百里,於米脂城購回《醫方集解》、《百病回春》等書,苦心研讀,遇難字難題,四出訪師請教。在葭縣沙坪上村某財主家任教時,該家藏書甚多,他經常借閱,先後抄讀《湯頭歌曲》、《藥性賦》、《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本草備要》、《壽世保元》、《濟陰綱目》、《幼幼集成》和《內經》、《傷寒》、《金匱》臘蒸習等醫學經典。
抗日戰爭時期,他於葭縣螅鎮從醫,常向名醫李韶華求教,獲益殊多。兩年後,任米脂中學(鎮川中學)國文教師,兼校醫年余。後漂流榆林,遇同鄉相助,重設醫堂,餬口度日。榆中校長崔煥九染病,多醫效微,秉善初診幸愈,名揚四方,上門求診者日增。1946年10月,崔患疾年許,樊再次醫治,確診為風寒咳嗽之症,他以祛痰補氣劑,除痰順氣,復用開胃健脾之味,大建功效,繼服補中益氣湯,其體迅速康健;又一婦女患經閉症瘕病,諸醫誤診為孕。年余未產,體弱消瘦。樊施以“牡丹皮散”獲效。
秉善善良厚道,加之出身貧寒,處處能體貼窮人之苦。用藥力戒昂貴之品,慣用偏方和通用之藥。遇垂危症者,方施滋補劑。他積數十年臨床經驗,認為“藥補不如食補,米麥乃寶中之寶”。他重視民間單方、偏方,多年積書成冊,臨床套用,藥簡效宏,深受民眾歡迎。一次遇一小兒痰嗚鹿,高燒昏迷日余,眾皆認為無望,他用酸菜清湯沖服白礬未,立效;又遇一婦,胎衣不下,他用嫩白菜湯試之,取得奇效。
農村多見小兒氣死症,樊自擬“白芍、香附、柴胡、生芪湯”(體壯者香附為君,弱者生芪為君)舒肝解郁,醫治多例,效果均佳。鄉間小兒多患“痊耳瘡”,臨床用蝸牛粉治之,效好。小兒口瘡,屢有患者,他以人中白治之即愈;治黃水瘡,他用中槐枝、花椒、硫磺、明礬合劑塗之,甚好。贅疣不時遇到,他以蜘蛛絲纏之,奇效。
1944年夏,吳堡保健藥才提霸社聘樊為醫,月薪小米3.5斗,他積極署事,不嫌酬微。1953年,赴省中醫進修學校學習一年,收穫甚大。結業後回吳從醫,先後被選為縣衛生協會副主席,縣人民代表,縣第六屆人民委員會委員,縣革命委員會委員。
1959年,陝西省中醫研究所聘其為中醫通訊研究員,是省衛生廳備案的陝西肯名老中醫。
秉善一生謙虛謹細,勤學苦鑽,幾十年臨床中他堅持“下筆雖完宜復思,用心已到莫遲疑”,病情如敵故朵情,用藥如用兵,兵無常勢,藥元定法,貴在相機出入,絲絲入口”的精神教育、鞭策自己。抄積讀書筆記數十冊;自編驗方歌訣數十首;《臨床實踐錄》醫案1冊;《名方集錄》1冊。
秉善不僅學文、學醫,而且愛好詩、詞、歌、賦,業餘寫詩頗多,詩中“秉賦愚魯元小就,善與人同從大公”;“復始一元三陽泰,初回寅斗六合書”;“拙才更須爭進步,棲身何必起高堂”等句,足見他的高風亮節。
秉善還喜歡書法,是縣內善書名人。
1982年9月19日,因病逝世,終年76歲。
樊文德(1908~1935)化名老蘇、老霍,樊家圪坨村人。9歲起在本村私塾讀書,14歲到佳縣螅鎮小雜貨鋪當店員,3年後返家務農。
1927年,赴榆林謀職,在井岳秀部當兵二年。他厭惡國民黨軍腐敗墮落,欺壓百姓,遂回家務農。1930年,本村樊錦堂介紹他參加共產黨。
1932年,他到安定縣參加了陝北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轉戰各縣,打土豪,摧毀國民黨地方政權,開闢蘇區。後調任陝北特委特務隊隊長,日日夜夜警衛著特委機關,後任陝北紅軍第六支隊隊長,轉戰葭、吳、綏、清地區,英勇打擊敵人。不久,提任陝北紅軍五團參謀長、政治委員,他指揮有方,作戰勇敢,多次受到上級的表揚。
1935年,紅五團改編為紅軍27軍三團,樊任團參謀長,英勇奮戰在陝北各地。當時,王明左傾路線在紅軍中盛行一時,樊文德在肅反中被關押,同年6月8日,在安定縣被槍殺,時年27歲。
1942年,西北局高幹會議上予以甄別,授予樊文德革命烈士稱號。1960年10月,樊家圪坨的民眾為了緬懷樊文德烈士,在村邊豎立石碑,永遠紀念。
樊士樂(1907~1935)化名老趙,出生在樊家圪坨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他從小攬工度日,練成壯實的身體,養成不怕苦、不怕累的習慣。1933年,由本村樊錦堂介紹參加共產黨,積極開展地下革命工作,後任吳堡中區區委書記、縣委書記、縣工會主席,奔波全縣,秘密發展共產黨組織,開展革命鬥爭。
1935年秋,國民黨軍大舉“圍剿”吳堡蘇區,樊被國民黨84師抓捕,押送到岔上聯保嚴刑審訊。逼其供出共產黨組織和黨員名單,樊至死不屈。後拉到小寺子村,再次嚴刑拷問,打得死去活來,樊咬牙閉口,一語不發。次日,在押送宋家坡聯保的途中,樊乘敵人戒備不嚴,從10多丈高的石崖上跳下去,落於深水池中,被水灌的昏迷不醒。國民黨軍將他撈出來,拖到宋家坡聯保,召開審判“土匪”樊士樂大會,強迫周國十多個村的民眾參加。會上,國民黨軍隊持槍林立;士樂手腳被綁。國民黨軍高營長坐堂審問,聯保的官丁陪審,先是皮鞭、木棍、鐵棒的打擊聲,潑灑冷水聲;接著是“坐老虎凳”,“壓木槓”的吆喝聲。反反覆覆整整折磨了一天。樊士樂一言不發,一聲不吟,似一尊雕像,巍巍不動。傍晚,審判官們黔驢技窮,將他槍殺。時年28歲。

樊家圪坨村發展

樊錦堂(1907~1935)樊家圪坨村人,家庭寒苦,自幼從農,粗識字。他受樊峻(共產黨員,知識分子)的教育,於192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是吳堡早期黨員,他熱愛共產黨,積極宣傳革命思想,培養積極分子,發展共產黨員,於1929年創建了中共樊家圪坨中心支部,任書記。
1932年,任吳堡北區共產黨區委書記。他日夜奔波在國民黨統治的村莊,白天鑽山洞,晚上到各村,秘密發動民眾,開展革命鬥爭。
1935年,在安定工作時英勇犧牲,時年28歲。
1960年10月,樊家圪坨民眾給他立了石碑,永遠紀念。
樊士晉,陝西吳堡岔上鄉樊家圪坨村人。歷任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局長、中央直屬機關管理局局長、中央直屬機關計畫生育委員會主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現任當代社會經濟決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實學研究會顧問,西苑中海書畫院院長,環球智庫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農村多見小兒氣死症,樊自擬“白芍、香附、柴胡、生芪湯”(體壯者香附為君,弱者生芪為君)舒肝解郁,醫治多例,效果均佳。鄉間小兒多患“痊耳瘡”,臨床用蝸牛粉治之,效好。小兒口瘡,屢有患者,他以人中白治之即愈;治黃水瘡,他用中槐枝、花椒、硫磺、明礬合劑塗之,甚好。贅疣不時遇到,他以蜘蛛絲纏之,奇效。
1944年夏,吳堡保健藥社聘樊為醫,月薪小米3.5斗,他積極署事,不嫌酬微。1953年,赴省中醫進修學校學習一年,收穫甚大。結業後回吳從醫,先後被選為縣衛生協會副主席,縣人民代表,縣第六屆人民委員會委員,縣革命委員會委員。
1959年,陝西省中醫研究所聘其為中醫通訊研究員,是省衛生廳備案的陝西肯名老中醫。
秉善一生謙虛謹細,勤學苦鑽,幾十年臨床中他堅持“下筆雖完宜復思,用心已到莫遲疑”,病情如敵情,用藥如用兵,兵無常勢,藥元定法,貴在相機出入,絲絲入口”的精神教育、鞭策自己。抄積讀書筆記數十冊;自編驗方歌訣數十首;《臨床實踐錄》醫案1冊;《名方集錄》1冊。
秉善不僅學文、學醫,而且愛好詩、詞、歌、賦,業餘寫詩頗多,詩中“秉賦愚魯元小就,善與人同從大公”;“復始一元三陽泰,初回寅斗六合書”;“拙才更須爭進步,棲身何必起高堂”等句,足見他的高風亮節。
秉善還喜歡書法,是縣內善書名人。
1982年9月19日,因病逝世,終年76歲。
樊文德(1908~1935)化名老蘇、老霍,樊家圪坨村人。9歲起在本村私塾讀書,14歲到佳縣螅鎮小雜貨鋪當店員,3年後返家務農。
1927年,赴榆林謀職,在井岳秀部當兵二年。他厭惡國民黨軍腐敗墮落,欺壓百姓,遂回家務農。1930年,本村樊錦堂介紹他參加共產黨。
1932年,他到安定縣參加了陝北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轉戰各縣,打土豪,摧毀國民黨地方政權,開闢蘇區。後調任陝北特委特務隊隊長,日日夜夜警衛著特委機關,後任陝北紅軍第六支隊隊長,轉戰葭、吳、綏、清地區,英勇打擊敵人。不久,提任陝北紅軍五團參謀長、政治委員,他指揮有方,作戰勇敢,多次受到上級的表揚。
1935年,紅五團改編為紅軍27軍三團,樊任團參謀長,英勇奮戰在陝北各地。當時,王明左傾路線在紅軍中盛行一時,樊文德在肅反中被關押,同年6月8日,在安定縣被槍殺,時年27歲。
1942年,西北局高幹會議上予以甄別,授予樊文德革命烈士稱號。1960年10月,樊家圪坨的民眾為了緬懷樊文德烈士,在村邊豎立石碑,永遠紀念。
樊士樂(1907~1935)化名老趙,出生在樊家圪坨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他從小攬工度日,練成壯實的身體,養成不怕苦、不怕累的習慣。1933年,由本村樊錦堂介紹參加共產黨,積極開展地下革命工作,後任吳堡中區區委書記、縣委書記、縣工會主席,奔波全縣,秘密發展共產黨組織,開展革命鬥爭。
1935年秋,國民黨軍大舉“圍剿”吳堡蘇區,樊被國民黨84師抓捕,押送到岔上聯保嚴刑審訊。逼其供出共產黨組織和黨員名單,樊至死不屈。後拉到小寺子村,再次嚴刑拷問,打得死去活來,樊咬牙閉口,一語不發。次日,在押送宋家坡聯保的途中,樊乘敵人戒備不嚴,從10多丈高的石崖上跳下去,落於深水池中,被水灌的昏迷不醒。國民黨軍將他撈出來,拖到宋家坡聯保,召開審判“土匪”樊士樂大會,強迫周國十多個村的民眾參加。會上,國民黨軍隊持槍林立;士樂手腳被綁。國民黨軍高營長坐堂審問,聯保的官丁陪審,先是皮鞭、木棍、鐵棒的打擊聲,潑灑冷水聲;接著是“坐老虎凳”,“壓木槓”的吆喝聲。反反覆覆整整折磨了一天。樊士樂一言不發,一聲不吟,似一尊雕像,巍巍不動。傍晚,審判官們黔驢技窮,將他槍殺。時年28歲。

樊家圪坨村發展

樊錦堂(1907~1935)樊家圪坨村人,家庭寒苦,自幼從農,粗識字。他受樊峻(共產黨員,知識分子)的教育,於192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是吳堡早期黨員,他熱愛共產黨,積極宣傳革命思想,培養積極分子,發展共產黨員,於1929年創建了中共樊家圪坨中心支部,任書記。
1932年,任吳堡北區共產黨區委書記。他日夜奔波在國民黨統治的村莊,白天鑽山洞,晚上到各村,秘密發動民眾,開展革命鬥爭。
1935年,在安定工作時英勇犧牲,時年28歲。
1960年10月,樊家圪坨民眾給他立了石碑,永遠紀念。
樊士晉,陝西吳堡岔上鄉樊家圪坨村人。歷任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局長、中央直屬機關管理局局長、中央直屬機關計畫生育委員會主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現任當代社會經濟決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實學研究會顧問,西苑中海書畫院院長,環球智庫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