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成(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樂成鎮)

樂成(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樂成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樂成鎮是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的市區,土地面積100多平方公里,人口90154人。樂成鎮是歷代縣治和現樂清市市府所在地,一直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溫州市的重點工業衛星鎮,1997年又跨進浙江省經濟百強鄉鎮行列。

2011年,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樂清市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浙政函〔2011〕162號)、《溫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樂清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溫政函〔2011〕75號)精神,撤銷樂成鎮、翁垟鎮、白石鎮、石帆鎮、城北鄉、天成鄉建制,其行政區域改由樂清市政府直轄,並設立樂成、城東、城南、鹽盆、翁垟、白石、石帆、天成8個街道辦事處。

樂成街道,轄8個社區(原樂成鎮的東城、南城、西城、北城、樂怡、樂湖、銀潭、沐簫8個社區)、34個行政村(原樂成鎮的北門、金溪、銀溪、中心、倉橋、林場、東門、南門、西門、潘家垟、湖上岙、孔坦、岩前、八金田、水塘山、上敖、黃村17個行政村和原城北鄉全部17個行政村),辦事處駐雙雁路117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樂成
  • 所屬地區: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
  • 面積:100多平方公里
  • 人口:90154人
經濟發展,自然資源,傳說由來,歷史沿革,

經濟發展

樂成鎮是一個產業門類齊全,市場網路健全,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完善的現代化城鎮。人均收入7800元,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我國政府提出的“小康”生活標準。
1998年全鎮農業總產值21373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1.56億元。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擴大且發展勢頭強勁,規模經營面積達1萬多畝,占耕地總面積的35%。機械化收割率達40%,農田機械化率達95%。
幾年來,樂成鎮以104國道為軸線分別建成了金溪、宋湖、萬岙、後所、慎海等6個工業小區,占地970畝,170家企業進入工業區生產。98年全鎮共有企業412家,工業總產值405800萬元,外貿出口供貨值35104萬元,14家企業通過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產值超過千萬元的企業達28家。樂成鎮工業產品結構合理,科技含量高,是工業經濟發展潛力非常大的經濟強鎮。

自然資源

樂成風景
樂成山水奇秀,名勝古蹟眾多。樂成八景,最早叫簫台八景,是樂成鎮的八個能代表樂成鎮豐厚文化的景點,星羅棋布于樂成鎮境內。樂成八景:白鶴晨鐘、雙瀑飛泉、 東塔雲煙 、蕭台明月 、西岑松雪 、紫芝晚磬、 蓋竹洞天、 雲門福地八個景點各有特色,或形,或聲,或水,或山,或洞,引人人勝。其中“簫台明月”為人所廣知,因為它的故事最為古老。東塔雲煙、雙瀑飛泉讓人流連忘返。樂成八景,半數已不存,只能從史書中查找,但也只是一些零星的記載,有些只是民間傳說。
白鶴晨鐘
是指白鶴寺僧做早課時的悠悠鐘聲。白鶴寺在市區西北隅丹霞山麓,面對蕭台峰。白鶴寺是我市最早的一座古剃。
雙瀑飛泉
又名鶴瀑,在市區西北丹霞山南峭崖上,高約七、八十米,西山諸水匯流從此出口,分兩派沖瀉而下,形如白鶴雙翅。
東塔雲煙
位於東象山,山上有宋熙寧年間古塔一座,高九級,聳立山頂。東象山原來無塔,因當年九牛山尖的石塔被雷震毀,縣令葛逢遷建於此。東海日出之時,霞光映山雲煙繚繞,堪稱壯觀。
簫台明月
傳說周靈王太子晉經過樂清時,見風景秀麗,遂在樂成的西邊山頂上壘石為台,弄蕭奏樂,引來群鶴飛舞。太子晉盡興,騎鶴離去。古人弄簫自然無法重現,但簫台的清韻卻留了下來。借王子晉的名,那弄簫的石台就樁後人名為簫台。古人已去,空留明月。簫台上有石枰遺址,故俗名又稱棋盤山。因為山高,在月圓之夜佇立山巔望月,分外空曠明亮。周邊和風輕拂,似簫聲飄緲;林木隨風起舞,如為古人弄簫伴舞,是為“簫台明月”。景點內有沐簫寺,寺前原有六棵古老的大楓樹,深秋一片紅艷,故清末民初又有“六楓秋艷”之稱。
西岑松雪
位 於西象山,又名西 皋。晉時山頂有一座 十三級石塔,與東塔遙遙相對。
紫芝晚磬
指的是紫芝觀晚堂經課時清亮悅耳的磬聲。紫芝觀是樂清最早的道觀,又名三宮殿。原紫芝觀已無存於世。一九八六年有關單位批准重建,新 觀移於鳳凰山上,和城隍廟相鄰。
蓋竹洞天
即楊八洞,位於鎮西南三公里的蓋竹山上,洞境內怪石林立,谷幽峰奇。原有八洞十二岩,現僅存透天、遺日、龍舌三洞。
雲門福地
指雲門觀(依永樂《樂清縣誌》說),原址在市區東隅雲門巷(原名澄清坊),宋紹興年間建。

傳說由來

樂成三說
樂(yuè)清舊名為樂(yuè)成。樂成得名的由來,舊有三說:一為 “王子晉吹蕭”說;一為“樂正造士”說;一為“雲門奏樂”說。
1. 持“王子晉吹簫”說者,有宋僧信南等。信南於宋景祐三年 (1036)詣京,仁宗訪以鄉里,對曰: “臣僧乃王子晉吹簫之地,張文 君人竹之鄉。”仁宗曰:“是必溫之樂成僧也。”宋人王十朋說:“樂清為子晉之江山”,又說:“子晉遺蹟在樂清有二”,樂成是其一。宋人趙崇暉也說: “王子晉之吹簫,張文君之煉丹,皆此地也。”明永樂《樂清縣誌》在“仙釋門”中寫到“周靈王子”名晉,世傳來游邑西山上,吹簫于山頂,沐簫于山泉”等語。隆慶間候一元修纂的《樂清縣誌》也說:“樂清,蓋以王子晉吹簫名也。”此後林允楫纂的清康熙《樂清縣誌》和林啟亨的《新志後議》皆循其說。
2.持“樂正造士”說者為清道光《樂清縣誌》的纂修人鮑作雨,他說:“邑取古者大樂正造士,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故謂之司成,樂成之義,殆取諸此歟?”這既是後起之說,又是孤證,不足取。
3.持“雲門奏樂”說者,乃宋人劉黻。劉在(雲門福地記)中推想“福地以雲門名,樂成之得名仿此歟?”這是不肯定的話,又無充足證據,更不可取。
三說分析
按各縣縣名之取,或以山川地理為名,或以歷史故事為名,或以名人為名,或以帝王年號為名,各有其地之特色。樂清僻在海疆,為什麼會產生王子晉的傳說,這與樂清的山川地理有密切關係。我國在秦漢時,神仙之說已在民間流行,漢人劉向編(列仙傳),有“王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間,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等語。此後文入學者對王子喬的“離俗輕舉,全性保真”,特別羨慕。如晉人何劭《遊仙》詩: “羨昔王子喬,友道發伊洛,,迢遞凌峻岳,連翩御飛鶴。”阮籍的《詠懷》詩也說: “焉見王子喬,乘雲翔鄧林。”孫綽的《天台山賦》有 “王喬控鶴以沖天”之句。相傳江西廬山有鶴嶺,也是王喬控鶴之處。是知神仙傳聞,隨處都有。在晉代,北方遭五胡之亂,大家勢族及一般士庶,紛紛渡江避難,其清淡虛玄之學影響東南,而郭璞、孫綽等人曾涉跡樂清,觀察山川地理,因此,地名如北閻的仙橋、仙溪、仙人坦等,樂成的簫台,經當時人的觀察,認為很符合王子晉的吹蕭地,其言一出,後人相沿流傳,故宋代大懦王十朋也沿其說,說子晉事跡在樂清有二:一為仙橋,一為簫台。是知建縣之前,傳聞已廣,如五代 時白鶴寺高憎子儀在<白鶴寺記>中也說: “亭亭鶴影西瞻而似舞如飛;迢迢鹿跡東去而漸轉漸遠。”這裡明顯是寫王子晉和張文君二人之事。文君樂之高士,後入亦稱他仙去。這些都是建縣前之人物活動。可惜隋唐兩代文獻無存,使後人發生爭論。
筆者個人臆斷,縣名為王子晉吹簫之說,流傳已久,應遵循明隆慶《樂清縣誌》和清康熙《樂清縣誌》所說,以王子晉吹簫為樂清縣名由來,是合乎歷史傳聞的。

歷史沿革

樂成得名,源於王子晉和簫台山。王子晉也叫王子喬,本姓姬,是周靈王姬泄心的太子。因為直言極諫,被廢為庶人,學道成仙,騎白鶴,遨遊三山五嶽,吹簫如鳳吟凰鳴。傳說王子晉在簫台山頂壘石弄簫奏樂,引來群鶴飛舞;在簫台山下溪泉中沐簫,興盡跨鶴離去。“樂”指的是音樂,讀“yuè”;“成”是古代的一個音樂術語,指樂章。
今雁盪山最北端的仙橋景區,也有王子晉遺蹟。《東甌遺事》記載:“雁山北閤有仙亭、仙橋、仙洞、吹簫峰,水有仙溪,及丹灶、石棋坪等。”故老相傳,都是因為王子晉跨鶴吹簫而得名。王十朋曾稱樂清為“子晉江山”。王十朋說,子晉事跡在溫有三,二在樂清,一在溫州。樂清的兩處指簫台山和北閤仙橋,溫州的一處指今溫州、瑞安之間,渚浦之南的吹台山。
樂成建縣之始,就與音樂有了不解之緣。地名與音樂有關係的縣級市,全國只有樂清一處。
樂成建縣後不久,天災接踵而至。在殘酷的災年裡,溫州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東晉太元十七年(392)六月,大風雨,海水倒灌,樂成等縣淹死了許多人。東晉元興元年(402)四月,永嘉鬧大饑荒,人相易子而食。南朝劉宋大明七至八年(463—464),永嘉等郡連續兩年大旱,一升米賣到數百錢,人口餓死達十分之六七。
隋朝開皇九年(589),隋滅陳,中國重新統一。隋文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推行裁併郡縣的措施,降永嘉為縣,以括蒼、松陽、永嘉、臨海四縣置處州,轄地相當於今溫州市、麗水市和台州市,州治在括蒼(今麗水市區),樂成地在處州永嘉縣境內。開皇十二年(592),處州改稱括州。
唐朝武德五年(622),恢復了永寧、安固、樂成、橫陽等四縣建制。武德七年(624),改永寧縣為永嘉縣,樂成併入。總章二年(669)六月,颶風暴雨,海潮高漲,永嘉、安固兩縣被沖毀民宅6848間,溺死9070人、500多頭牛,受損田禾4150頃,朝廷遣使救災。上元元年(674),析括州的永嘉、安固兩縣置溫州,樂成屬永嘉縣。
唐武則天載初元年(689),析永嘉地復置樂成縣。
後梁開平元年(907)三月,吳越王錢鏐命其子錢權瓘討伐盧佶,攻克溫州,盧佶被殺,錢權瓘稱溫州刺史。開平二年(908)八月,為避後梁太祖朱溫父朱誠之諱,吳越王錢鏐奏改樂成為樂清。“清”也是古代音樂術語,跟“濁”相對,“濁”表低沉,“清”是清越、高邁的意思。至此,樂清縣(市)名確定,至今未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