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粉虱

槐粉虱

槐粉虱Aleyrodidae;white flies;whitefly。同翅目(Homo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吸汁昆蟲的統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槐粉虱
  • 拉丁學名:Aleyrodidae
  • :同翅目
  • :粉虱科
簡介,種類介紹,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簡介

若蟲像介殼蟲,扁卵圓形,常被有棉花狀物質。成蟲長2~3公厘(0.08~0.12吋),被有白粉,像小蛾。翅在體 內發育,最後一次脫皮時翻出。多分布於溫暖地區。柑橘粉虱(Dialeurodes citri)是大害蟲,吸橘、棗樹汁液,分泌蜜露,使煙黴菌生長,從而毀壞果實。橘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woglumi)生於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島,蜜露上生長煙黴菌,使橘樹的光合能力減退。溫室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是本科中數量最大、危害最烈的一種,它使植物活力減退,引起萎縮、變黃和枯萎。
昆蟲綱,同翅目,粉虱科的通稱。全世界有1156種。小型,體長約1~3毫米。翅展約3毫米,雌、雄成蟲皆有翅。漸變態。卵具柄,柄插在植物的組織里,使卵附著在植物上,並能給卵輸送水分。若蟲期4齡。蛹在其4齡脫皮殼內發育,體型扁平且逐漸加厚,體表構造清晰,外翅芽出現。羽化時,成蟲從蛹殼背部裂開處直立鑽出,這時翅尚未完全發育,不能飛翔,只能敏捷地爬行取食。需經一定時間後,方得正常飛行。但也有某些種類只經3齡就完成發育。中國記載有樟粉虱,主要為害樟科林木和黑剌粉虱、柑桔粉虱、煙粉虱等

種類介紹

茶樹黑刺粉虱
學名Aleurocanthusspiniferus(Quaintance)同翅目,粉虱
粉虱
科。別名桔刺粉虱、刺粉虱、黑蛹有刺粉虱。分布江蘇、安徽、河南以南至台灣、廣東、廣西、雲南。成蟲體長0.96—1.3mm,橙黃色,薄敷白粉。複眼腎形紅色。前翅紫褐色,上有7個白斑;後翅小,淡紫褐色。卵新月形,長0.25mm,基部鈍圓,具1小柄,直立附著在葉上,初乳白後變淡黃,孵化前灰黑色;若蟲體長0.7mm,黑色,體背上具刺毛14對,體周緣泌有明顯的白蠟圈;共3齡,初齡橢圓形淡黃色,體背生6根淺色刺毛,體漸變為灰至黑色,有光澤,體周緣分泌1圈白蠟質物;2齡黃黑色,體背具9對刺毛,體周緣白蠟圈明顯。蛹橢圓形,初乳黃漸變黑色。蛹殼橢圓形,長0.7—1.1mm,漆黑有光澤,殼邊鋸齒狀,周緣有較寬的白蠟邊,背面顯 隆起,胸部具9對長刺,腹部有10對長刺,兩側邊緣雌有長刺11對,雄10對。 棉粉虱又叫煙粉虱、甘薯粉虱,俗稱“小白蛾子”,近年來,隨著抗蟲棉大面積推廣種植,棉田用藥量大幅度減少,棉粉虱呈逐年加重為害趨勢。
棉粉虱一年可發生11~15代,以卵、若蟲、成蟲在保護地內越冬,翌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在棉田內出現為害,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達到為害高峰期。以成蟲或若蟲聚集在棉葉背面,刺吸棉株汁液,蟲口密度大時,棉葉正面出現成片黃斑,嚴重時引起蕾鈴大量脫落;同時,成蟲或若蟲還大量分泌蜜露,使棉花葉、鈴污染變黑,纖維品質下降。
煙粉虱
學名:Bemisiatabaci(Gennadius)屬同翅目,粉虱科。
異名:B.gossypiperdaMisra、B.10ngispinaPreisneretHosny.
分布:在中國、日本、馬來西亞、印度、非洲、北美等國。
寄主:棉花、菸草、番茄、番薯、木薯、十字花科、葫蘆科、豆科、茄科、錦葵科等。
為害特點:成、若蟲刺吸植物汁液,受害葉褪綠萎蔫或枯死。
銀葉粉虱
銀葉粉虱(BemisiaargentifoliiBellows&Perring)屬同翅目Homo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自1989年侵襲台灣本島,危害之作物種類愈來愈多,危害程度也越來越嚴重,經濟重要性遽增,盤踞14年,已蛻變成超級害蟲。其食性雜,園藝作物如蔬菜或花卉等均受其害,危害作物超過700多種,本蟲體型小,世代短,一年可發生十幾代,繁殖快,且抗藥性也強。依作物之不同,其危害狀及棲息習性各有特色,目前危害之潛力與對象不斷超越記錄,除了取食作物養液外,更為多種病毒病之重要病媒昆蟲。尤其春秋二作,台灣為園藝作物蔬菜、花卉與雜糧之盛產期,食物豐富,氣象條件適合,常因銀葉粉虱之猖獗而廢耕。

形態特徵

槐粉虱成蟲體長1mm,白色,翅透明具白色細小粉狀物。蛹長0. 55一0.77mm,寬0.36一0.53mm。背剛毛較少,4對,背蠟孔少。頭部邊緣圓形,且較深彎。胸部氣門褶不明顯,背中央具疣突2—5個。側背腹部具乳頭狀突起8個。側背區微皺不寬,尾脊變化明顯,瓶形孔大小0.05—0.09×0.03—0.04(mm),唇舌末端大小0.02—0.05×0.02—0.03(mm)。蓋瓣近圓形。尾溝0.03—0.06mm。

生活習性

亞熱帶年生10—12個重疊世代,幾乎月月出現一次種群高峰,每代15—40天,夏季卵期3天,冬季33天。若蟲3齡,9—84天,偽蛹2—8天。成蟲產卵期2—18天。每雌產卵120粒左右。卵多產在植株中部嫩葉上。成蟲喜歡無風溫暖天氣,有趨黃性,氣溫低於12℃停止發育,14.5℃開始產卵,氣溫2l一33℃,隨氣溫升高,產卵量增加,高於40℃成蟲死亡。相對濕度低於60%成蟲停止產卵或死去。暴風雨能抑制其大發生,非灌溉區或澆水次數少的作物受害重。
寄主:茶、油茶、柑桔、枇杷、蘋果、梨、葡萄、柿、栗、龍眼、香蕉、橄欖等。
為害特點:成若蟲刺吸葉、果實和嫩枝的汁液,被害葉出現失綠黃白斑點,隨為害的加重斑點擴展成片,進而全葉蒼白早落;被害果實風味品質降低,幼果受害嚴重時常脫落。排泄蜜露可誘致煤污病發生。

防治方法

(1)培育無蟲苗育苗時要把苗床和生產溫室分開,育苗前先徹底消毒,幼苗上有蟲時在定植前清理乾淨,做到用做定植的棉苗無蟲。
(2)用麗蚜小蜂防治煙粉虱,當每株棉有粉虱0.5—1頭時,每株放蜂3—5頭,10天放1次,連續放蜂3—4次,可基本控制其為害。
(3)注意安排茬口、合理布局在溫室、大棚內,黃瓜、番茄、茄子、辣椒、菜豆等不要混栽,有條件的可與芹菜、韭菜、蒜、蒜黃等間套種,以防粉虱傳播蔓延。
(4)早期
用藥在粉虱零星發生時開始噴灑20%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25%滅蟎猛乳油1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000—4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0%滅掃利乳油2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
(5)生育期藥劑防治l一2齡時施藥效果好,可噴灑50%稻豐散乳油1500—2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或40%樂果乳油或50%磷胺乳油、50%馬拉硫磷乳油、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5000一6000倍液、25%滅蟎猛乳油1000倍液、20%吡蟲啉(康福多)濃可溶劑3000一4000倍液、20%滅掃利乳油2000倍液、1.8%集琦蟲克乳油或1.8%害極滅乳油或1.8%愛福丁乳油4000一5000倍液、5%銳勁特懸浮劑1500倍液、10%撲虱靈乳油10oo倍液。3齡及其以後各
蟲態的防治,最好用含油量0.4%一0.5%的礦物油乳劑混用上述藥劑,可提高殺蟲效果。單用化學農藥效果不佳。
(6)棚室內發生粉虱可用背負式或機動發煙器施放煙劑,採用此法要嚴格掌握用藥量,以免產生藥害。
(7)對來自熱帶、非洲各島嶼及印度的木薯插條,必須進行滅蟲處理,以防該蟲傳播蔓延。
(8)注意保護和引放天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