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林漁網

槐林漁網

槐林鎮位於安徽省風光秀美的巢湖南岸,316省道穿境而過,依山傍水,交通便捷。槐林鎮總面積為1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5萬畝,山場面積3.58萬畝,水域面積2萬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槐林漁網
  • 總面積:165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6.5萬畝
  • 總人口:7.2萬
發展歷程,規模,

發展歷程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勤勞智慧的槐林人,緊緊抓住經濟建設中心不放鬆,他們審時度勢,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就明確提出“以漁網興鎮”的經濟發展戰略,不失時機地大力發展漁網織機,實現了由傳統手工編織向機械編織的戰略轉變,使槐林漁網越做越大,覆蓋全國,走出國門,成為全國最大的漁網生產基地,是安徽省(漁網)產業集群專業鎮。 漁網成為全鎮的經濟支柱產業。正在向“走出亞洲、網路全球”更新更高的目標衝刺,努力打造亞洲最大的漁網生產基地。
槐林漁網的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據初步考證,已超過200年。從其整個發展過程來看,槐林漁網產業經歷了從手工到機械,從分散到集中,從江湖到海洋,從國內到國外的四大飛躍,大致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給自足階段
自給自足階段,長達160年,一直持續到1950年左右。
起初,沿湖岸的農民一邊種田,一邊打魚。他們用麻搓線,女人們手工織網。隨著養蠶業的興盛,人們開始用蠶絲織網。這期間,麻和蠶絲的生產量很小,小農經濟占了絕對的成份,織出的網極少在市場上交換。
第二階段:自發發展階段
到1980年止。本階段到來的標誌是尼龍絲錦綸絲的問世,這掀起了漁網生產的一場革命。由於原料充足,女人們可以大量織網,有相當一部分漁網拿到市場上去賣。織網成了許多家庭的重要副業和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即使在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還有不少人冒著被沒收和做牢的危險,打著背包四處賣網。這一階段與第一階段相比,無論是從質還是量上都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但從織網到裝紮成型、到銷售,全在一家一戶中完成,銷售範圍只限於華東一帶。
第三階段:掛戶聯營階段
到1992年止。十幾年來,政策允許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加上農村全面推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些思想活躍的農民,開始帶頭專門從事漁網的生產和銷售,當起專業戶。商品漁網逐漸升為“主帥”,全鎮“冒出”近千名以推銷為主的“大網客”。他們走南闖北,摸清全國各地市場行情,與外地網商或客戶簽訂好供貨契約,然後自購原料,委託村鄰友好,或送到偏遠的農戶,按契約加工成網。全鎮由此形成了數百個以“大網客”為軸心的掛戶產銷聯營體。70%左右的網農成為協約戶,漁網的品種、規格和產量,轉為預約生產。對號入座後,銷路暢達,幾乎100%立即脫手。由於產銷對路,年交易額和利潤越來越大,資本越滾越雄厚。
第四階段:貿工農一體化戰略的實施階段
始於1993年春。其主要標誌是機織網的誕生。1992年以前,我國沿海一帶已引進國外先進的織網機械,先是編織海水漁網。1992年底,海產品產量下降,漁網需求量小,一些廠家紛紛試織內湖(河)網,並很快成功。從此,漁網的主要部分——網片(半成品),進入機械化生產的階段,已成為社會化生產的一部分。其生產效率成百倍、成千倍增長,給漁網產業向高層次邁進奠定了技術基礎,漁網業從而出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帶領潮頭的漁網大戶們,又審時度勢,調轉船頭,一下子承包了全國各地幾十個機織網廠230台織機的全部網片,將他們變為自己的部件生產“車間”。然後,利用本地的信息和技術優勢,組織大量聯掛戶,從織網轉入成品網的裝扎工作。這樣,生產效率成百倍提高,聯掛戶不但不需購絲的成本,連網浮、網墜、綱繩也專門領取,所獲加工費收入增長3—5倍。一個社會化、專業化生產的雛形,迅速形成。並籌資1000多萬元新建了漁網一條街,當年8月份專營漁網批發業的已有158戶,到年底達200餘家。擴大了漁網專業市場的功能,加快了第三產業發展步伐,增強了服務功能。
其次,圍繞這1這些漁網大戶和專業市場,抓好原輔材料的生產和銷售,使之配套成龍。鎮政府從有限的財力中,投資500萬元興建了一個年產400噸的錦綸絲廠,鼓勵發展了60多家私營網墜生產廠家、兩個股份合作制錦綸綜絲廠、兩個私營聚乙烯(網綱)廠。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吸引了四家本地區水產公司和6家外地區漁需生產廠家在槐林設立門市部,保證了漁網生產的需要。
再次,加強漁網公司的支點建設,將腿伸向農戶,使千家萬戶依附漁網致富奔小康,使漁網公司依託農戶不斷發展壯大。漁網的最後一道工序是裝扎,除德國外,機器尚不能完成,完全靠手工操作,生產效率不高。為保證漁網生產的需要,政府幫助這16家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在廣大農村建立600多個裝扎廠家。從事專業裝扎的人員達5000多人,涉及4000多農戶。全鎮從事與漁網業有關的民眾近2萬人。
第五階段:產業集群發展階段
產業集群發展階段,始於1998年企業改制後。
槐林鎮緊緊依託漁網產業,把漁網經濟作為槐林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點,大力發展個私經濟,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線,漁網產品不僅暢銷全國各地,還遠銷俄羅斯韓國東南亞南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08年9月底,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21.4億元,利稅2.32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5.8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18%、22%,工業企業完成工商稅收1623.4萬元,同比增長36%,漁網出口產品交貨值3.76億元,同比增長35%,其中通過外貿自營出口3200萬美元。實施工業項目23個,其中新建16個,續建7個,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2%,協定引進外資1.47億元。

規模

全鎮現有各類漁網及相關企業47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60家,擁有各類漁網織機1400台套,拉絲生產線300多條,各種原輔材料生產設施齊全,年產各類漁網3.5萬噸,錦綸綜絲近4.5萬噸,漁網工業總產值達30億元,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漁網生產、銷售中心。2008年9月,槐林鎮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產業集群專業鎮。槐林漁網產業集群的發展經歷了從手工到機械,從分散到集中,從江湖到海洋,從國內到國外的四大飛躍,呈現5個顯著特點。
產業鏈完整的產業。槐林漁網從原材料生產、加工、裝扎,到物流配送、銷售出口形成一條龍,各種規格的漁網品種齊全。從事漁網生產的員工約1.36萬人,近4000人的銷售隊伍遍布全國,約300人長年在國外銷售漁網。外向型主導的產業。全鎮出口企業三十多家家,其中擁有自營進出口權企業十多家,漁網系列產品銷售到以俄羅斯及周邊個東歐國家、東南亞、韓國、歐洲、南美、非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漁網產品出口年交貨值近8億元,外貿出口年創匯5000萬美元。
區域性獨特的產業。在槐林,下到八九歲的孩子,上至八九十歲的老人,都會捉邊、補網和裝扎,而且是熟練操作工,機械維修、零部件配套、產品研發等方面具有人力資源優勢。同時槐林漁網“買全國、賣全國”的局面依然沒變,尤其在產品銷售上,從過去的上門推銷變成現在的訂單生產、網上銷售,讓大批的銷售人員解放出來,返鄉創業,推動了漁網產業新一輪發展。
富民的朝陽產業。槐林鎮總人口7.2萬人,勞動力約4.1萬人,約三分之二的勞力長年從事漁網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幾乎家家戶戶從事漁網行業,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2%來自漁網產業。同時漁網作為一種捕撈工具,具有不可替代性,前景十分廣闊。
輻射帶動性大的產業。槐林漁網帶動了集鎮的膨脹和三產的迅猛發展,全鎮有二百多輛客貨兩用車從事客運和物流,有二十多輛大貨車從事漁網原材料長途運輸,餐飲、住宿、房地產、金融、物流配送等產業發展迅速。另外,漁網產業也輻射到無為、廬江等周邊6個鄉鎮,約3萬農戶從事漁網的生產和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