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等級

構造等級

構造形跡和構造體系按規模大小而劃分的級別。又稱構造級別。如分為一級構造、二級構造、三級構造等,或分為巨型、大型、中型和小型構造等。一般在一個地區占有主導地位的構造體系或某一構造體系中占主導地位的構造形跡,列為一級構造,規模較小的列為二級構造,依此類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構造等級
  • 外文名:Tectonic level
  • 劃分:規模大小
  • 作用:礦帶或礦區分布起著直接控制作用
  • 學科:構造地質學
  • 別稱:構造級別
介紹,研究意義,

介紹

構造等級是指構造形跡的規模大小,它和構造序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同一場構造運動中形成的各種構造形跡有序次之分,也有規模大小之分,把不同期構造運動形成的各類構造形跡綜合起來,也有規模大小的區別。構造規模大小包括絕對大小和相對大小兩種含義,所以構造等級既是構造形跡絕對大小的概念,也是相對大小的概念。
例如從全球角度看,那些長達幾千公里甚至萬餘公里,且影響某些大陸、大洋甚至全球的構造,稱超巨型構造;延伸數百至千餘公里且影響地殼較大範圍的構造,稱巨型構造;那些延伸幾十公里至100~200km,且具有區域性規模者稱大型構造,延伸十至幾十公里者,可稱大中型構造;延伸幾公里至十餘公里者,稱之為中型構造,延伸幾公里者,稱中小型構造;延伸幾百米至千餘米者,稱小型構造,長約幾十米至百餘米的,稱微型構造,僅在露頭上甚至手標本上出露的構造,稱超微型構造;僅在顯微鏡下才能分辨的構造,則稱為顯微構造等……。這種構造分級顯然是絕對大小的概念。
如果研究調查區域僅限制一個井田或礦田,那些從井田或礦田範圍角度看雖然長度僅有幾公里,但對井田的其它構造起控制作用的主幹構造,就是井田的一級構造,其它相對規模較小的構造依次劃分為二級、三級等構造。因此,這種構造等級又有相對大小含義。
構造序次既是構造形跡產生的先後順序的時間概念,又是構造形跡間挨次控制的概念;而構造等級只是構造形跡規模大小的空間概念。在一般情況下,初序次構造形跡常常成為研究區域的一級構造,而低序次構造則成為二級、三級或四級構造。但是,不是所有的初序次構造都能成為研究區域的一級構造,有些也可以成為二級、三級、四級甚至更低級別的構造,同樣,也不是所有低序次構造必定要成為研究調查區的二級、三級、四級構造,也可以成為一級構造。由此可知,兩者無絕對對應關係。

研究意義

研究構造序次和等級,以及正確判別構造序次和等級,既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又具有明顯的實踐意義。
地質力學從構造形跡展布方位、力學性質、運動方式和排列組合特徵的角度探討其形成的構造應力場,進而探討地殼運動的方式和方向。此外,要準確地做到上述這點,就必須辨別好構造序次。具體的理論意義如下:
(1)初序次的構造形跡是區域應力場下的產物,而各類低序次構造形跡則是在局部應力場條件下形成的。前者反映區域地殼運動的特徵,後者只反映所依存的各類構造形跡的變位和位移特徵。所以,若不能很好辨別構造序次,錯誤地把低序次構造判斷為初序次構造,或者把不同序次構造混雜在一起,必然導致對區域地殼運動特徵準確判斷的失誤,進而不能正確探討地殼運動的方式和方向。
(2)低序次構造形跡是高序次構造形跡派生的,受其控制,高序次構造形跡的變位、位移方式和力學性質常常可以通過低序次構造的特徵反映出來。在正確辨別構造序次的條件下,才能套用低序次構造來準確鑑定高序次構造形跡的力學性質和變位,位移方式,進而正確確定初序次構造形跡的應變圖像特徵並探討地殼運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