榖貽堂黃氏

榖貽堂黃氏

谷貽堂黃氏創業始祖雲光公、雲輝公兄弟於清道光年間,在公平的官坡塘一個客家山村,率領家室遷徙海豐縣城高田社高田街塗角町落籍定居,迄今一百七十餘載,傳下八世,裔孫近二百六十,散居海內外,皆賴繼承先祖:敦孝悌,睦宗族、和鄉鄰,為後代開拓進取,克勤克儉,艱苦奮鬥,興學重教等好家風,經過40年努力,從購宅地到建成海城唯一恢宏“九包五”大院和環境優美的毓秀山房書院,連仝大院前的草坪和大院後園,總占地達6000平方米及祭祀,瞻儒等家業,子孫蕃昌,人才輩出,成為海豐縣城有名望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穀貽堂黃氏
  • 地理位置:海豐縣城高田社高田街土角町
江夏黃氏我系世代淵源,海城望族——高田土角町谷貽堂黃氏,祖屋興建——高田土角町谷貽堂黃氏,人才輩出——高田土角町谷貽堂黃氏,黃鼎臣故居,

江夏黃氏我系世代淵源

黃姓是中國古老而著名的大姓,在當今中國各姓中排第八位,為十大姓之一。它發源於遠古時代東夷少昊族與軒轅黃帝之孫顓頊氏族融合後裔,以惠連公為血緣鼻祖,於夏初受封今河南璜川地區建立黃國,其子南睦公始以國為姓,便形成後世的黃姓。
榖貽堂黃氏
黃國經歷了夏、商、周三代歷1300多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滅亡,至秦漢時期,黃姓子孫族裔,大批向南遷入楚境,東漢時,以香公(公譜88世)代表的江夏黃氏首先崛起於世,並發展形成後天下黃姓的總部望族。魏晉之後,黃姓自江夏分流,一支由江夏向東南遷至浙江金華,形成金華黃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遷河南光州固始,然後,再折向東南,於隋唐五代之世遷徙入閩,形成邵武黃氏為代表的福建黃氏。宋明之世,黃姓急劇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繁榮。而當此之時,又以金華和邵武兩宗最為突出。他們不但人丁興旺,而且英才輩出,恰如兩顆巨星,在黃姓歷史長空中交相輝映,大放異彩。今日世界黃姓,十分之七、八都是這兩支黃氏派衍。
邵武黃姓大顯祖峭山公(119世)二十一子的後裔極為興旺蕃昌。五代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年已八十的峭山公,為應對當時動盪政局,決心遣散諸子,以避不測之禍,除三妻位下各留長子,以侍奉父母,其餘十八支不得戀此故土,各自信步天下,相地而居,隨地命名。峭山公與鄭夫人所生的第二十子井公,尊父命拜別父母兄弟,率領家室離開福建,前往曾任職過的江西,來到當時建昌府南豐縣龍池鄉二十七都雙井頭落足,後來便世代定居落籍於此,成為我系南豐雙井黃氏的開基始祖。
井公遷居南豐雙井後,家族日益繁榮,子孫繁衍迅速,散布江右,因而,南豐雙井之後,聞名遐邇,成為當時著名的江右望族大姓。震公(130世)字中瑾,南宋進士,官至煥章大司馬尚書,他曾撰修黃氏族譜上呈御覽。當時皇帝閱後,御筆親題:“黃氏忠孝兩全,歷代簪纓,江夏無雙,慶衍後裔”十八字贈之。到伯公字海龍(134世),由南昌遷廣東惠州府永安中鎮,金輔公(138世),由崎譚遷海豐埔邊,承彩公(142世)於明萬曆年間到公平約官坡塘定居,成為官坡塘黃氏開基一世祖。清道光年間,第七世(公譜148世)雲光公字錦懷、雲輝公字錦俊兄弟遷居海豐縣城高田社高田街創業,成為海城土角町谷貽堂黃氏開基祖,迄今已一百七十餘載,傳下八世,裔孫二百六十餘人,散居海內外。
本譜遠祖世系,以《江夏黃氏大成宗譜》,芙蓉黃漢騰於1923年重印光緒十五年(1889)出版之《鸛藪黃氏宗族》、《嘉應州黃氏宗譜》修於光緒十三年編篡為據,參照《中國姓氏通書——黃姓》、《江夏黃氏研究》及其他譜諜與史書,拾遺補正而成。

海城望族——高田土角町谷貽堂黃氏

先祖系福建邵武黃氏分支——江西南豐雙井黃氏的開基祖,即大顯祖峭山公的第二十位兒子黃井的後裔。先祖由南豐雙井分支——由贛州府雲都縣至廣東惠州府永安中鎮。傳至137世國顯公,遷居崎潭(惠來縣)石古峰,由138世金輔公於明朝再移居入海豐十三鄉埔邊,村土名黃厝巷,時人丁八十餘。開基分支:原籍一支;另支遷隔鄉隴黃;而吾家族是由一世祖承彩公於明萬曆年間,從海豐十三鄉埔邊移居官坡塘。
海城高田街谷貽堂黃氏,是由官坡塘第六世祖道元公八位兒子中第四子云光公字錦懷、第五子云輝公字錦俊、第七子錦魁公三兄弟及其家屬,為圖發展,於清道光年間移居海城,初在高田街鐘厝前,租住打鐵龍屋,後因三點會反正、社會混亂,錦魁公因家屬不習慣,重返官坡塘自置物業。雲光、雲輝二公,經千辛萬苦,首先在高田林厝前,南湖北岸買一小屋暫住,時有黃厝館之稱。經過一段艱辛的歷程,雲光公的大子秀清公字時雍,在縣城西門街經營雜貨店生意,二子秀芳公字時芬,在縣衙內完糧稅契文房任職,三子秀明公早逝,四子秀旺公字時賜,從事農業耕作。在生活穩定後,從節餘中開始在高田街圍內埔土名“土角町”(原是就近取土印土角的曬町)等處買屋地到建屋,祖孫三代,含辛茹苦,經歷三十九個春秋,建成“九包五”祖屋(面積2304m)和“毓秀山房”書院(面積523m)以及成片後園和大屋前的草坪(總面積達6000平方米)。後人傳說老祖宗硬是經常吃鹹菜送蕃薯粥,帶領兒孫建大厝。文杰公生前曾對孫兒言及他少年時,除了讀書,十四、五歲便參加勞動,為使農事和建厝兩不誤,經常是白天拋瓦建厝,晚上到田裡車水抗旱,致手皮磨破,腳底生繭。經過艱苦奮鬥,而成為海邑中家喻戶曉的望族——土角町黃。

祖屋興建——高田土角町谷貽堂黃氏

土角町黃,地處縣城中心,位置優越,向南,前臨平川,座北,後擁青峰,前面是連片翠綠如茵的草坪,連紅丹池接南門湖,後有三面環繞遍種四時花果,茂林修竹的大片後園。人居鬧市,而卻置身於鳥語花香,湖光山色掩映於優美風光之中,建成了結構嚴謹,規模恢宏,海城唯一的“九包五”大院——主體分前、中、後三座高大恢宏的主屋,前中座各五間,后座九間,兩列稍低的廂房各九間,前面各有大町和環境優美的私塾——“毓秀山房”書院;還為後代購置一定產業,用於祭祀,贍儒等之需;繼承耕讀傳家之遺風,傳下八世人丁260多,子孫蕃昌,人才輩出。

人才輩出——高田土角町谷貽堂黃氏

在近代史上,孕育譽著一方的黃氏宗親耆宿、海陸惠紫四縣黃氏宗親自治會會長、兼籌建黃氏祖祠董事會會長文杰公;粵軍時代政要,汕頭財政局長乾夏公;在香港創建信昌行,信誠行,歷任香港地區海陸豐同鄉會會長海公;澳門地區名流,澳門鏡湖醫院總務長、澳門海陸豐第二屆同鄉會會長國典公;名載史冊的國內外著名社會活動家、優秀共產黨員、中國致公黨的卓越領導人、醫療衛生的著名人士黃鼎臣(鼎臣公)。黃氏的“毓秀山房”書院,還啟蒙了姻親、世交,後來成為國家著名人士的陳其尤等。還有更多的子孫,過去由於獻身革命,或為謀生擇業而旅居香港、國內外。而今,谷貽堂子孫興旺,事業有成,遷居海內外繼續創業者,前途更是無可限量。

黃鼎臣故居

黃鼎臣(鼎臣公)故居位於廣東省海豐縣城高田社(現屬海城鎮第四居委)土角町谷貽堂黃氏大院——“九包五”被廣東社定為《廣東名人故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