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城隍廟

榆次城隍廟

榆次區城隍廟是山西省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廟,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是山西省第一批重點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榆次城隍廟
  • 地理位置:山西省
  • 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
  • 類型:景區
簡介,現狀,

簡介

榆次城隍廟在市區東大街中段北側。據《榆次縣誌》載有明代鞏昌府知府金中夫(榆次人)撰的《城隍廟》一文,可知現存的城隍廟是由原北門內善政坊以東的舊城隍廟拆遷後建設的。舊城隍廟元代至正二十二年(1362)在達魯花赤帖木兒主持下建造的。宣德六年(1431)榆次縣令曹顯覺得舊城隍廟狹小簡陋、便拆掉就舊廟在現今的地方建設了正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山門一間。成化十二年(1476)三月,又擴充了廟的範圍,把原三間正殿遷到後面約八丈遠的地方作為寢殿,並在寢殿前四丈的地方新建了五間顯佑殿(正殿).弘治七年(1494),榆次人李選認為廟內殿宇雖然宏大,但原來的廂房相形之下,便顯得很不相稱,便在東西兩側各建了十四間廂房,弘治十年(1497)榆次人苻吉等主持又於正殿南正中建閣,起名“玄鑒樓”。正德四年(1509),榆次人王嵩主持在玄鑒樓南面修了五間山門,正德六年(1511)全部告成。玄鑒樓被世界歷史文化保護基金會評為全球最精美的100處古建築之一。後榆次人左桂原、李引道兩人主持在閣北靠閣建築了樂樓。嘉靖六年(1527)由榆次人孫文質、崔棕於廟門南大道對面建了屏障。
嘉靖十二年(1533),榆次人趙弘、苻產明又于山門外東西兩側跨道建牌坊各一座:東叫“保障”,西叫“昭假”。並在門口豎了兩根鐵旗桿,門兩旁檐內塑神像兩尊。乾隆三十九年(1774)於廟西增建了道院和財神廟,民國八年(1919)由趙文允負責給城隍廟做了最後一次維修。

現狀

建國後榆次城隍廟曾作為展覽館、圖書館使用。文革期間圖書館約三十萬冊圖書被洗劫一空,1971年城隍廟被榆次膠鞋廠占用,直至1984年國慶遷出,國家拔專款20萬元,山西省拔專款10萬元,榆次市拔專款10萬元,整修城隍廟。
2001年榆次區在修復榆次老城歷史街區時,再次對城隍廟進行了維修,完全恢復了它歷史的本來面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