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斑蛾

榆斑蛾

榆斑蛾,又稱榆星毛蟲,Iuiberis ulrmivora Graeser,屬鱗翅目斑蛾科,是榆樹重要食葉害蟲。國內已知北京、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均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榆斑蛾
  • 拉丁學名:Iuiberis ulrmivora Graeser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鱗翅目
  • :斑蛾科
  • :Iuiberis 
  • :榆斑蛾
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防治方法,林業技術防治,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 10-11 mm,翅展 27一28 mm。前翅R4與R5在基部共柄,個別的不共柄;後翅 Sc+ R1與R5平行,在中室中部以橫脈相連。雄蛾翅級1根,粗而長;雌蛾翅侵常為4根,細而短。腹部背面各節後緣有黃褐色鱗片。雄蟲外生殖器的抱握器外供,寬而扁,背脊較骨化,頂端具鈍齒,中部具1內向的大尖齒;陽具細長,呈棒錘形。 卵 米黃色,後逐漸變為黃褐色。長橢圓形。長約 0.5 mm,寬約 0.4 mm。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 14-18 mm,寬約 4mm。體租短,長筒形。黃色、頭小並編入前胸。中、後胸呈黑色。第三腹節後半部及第八、九腹節均為黑色,有的第四、五腹節亦為黑色。每體節兩側各布有5個毛疣。其中,足上有2個毛疣,在背中線兩側的3個毛疣最發達,疣上生有長短、粗細不等的淡黃色剛毛多根。氣門小而圓。腹足粗而短,趾鉤為單序縱帶。 蛹 體長 9-15 mm,寬 4~5 mm。扁長筒形,初化蛹時體較大,淡黃色,唯頭、胸及附肢為金黃色;後期蛹變為黃褐色,體較小。蛹腹背第一節前緣有1橫列縱格,第H至第九節近前緣處均有1橫列推狀刺,刺尖為茶褐色。其中,以第三至第七節的錐狀刺為最大,且密集。 蛹末端鈍圓。

生物學特性

在甘肅蘭州1年發生1代。8月上、中旬下樹的老熟幼蟲在落葉層、磚土縫、建築物縫隙及蛀於害蟲羽化孔內吐絲結繭,在絲質繭內化蛹越冬。翌年5月下旬或6月上旬為成蟲始發期,7月下旬為終止期。6月上、中旬為初卵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終卵期。6月中、下旬為幼蟲初孵期,10月上、中旬為終止抵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為危害盛期。 成蟲多在9時前後羽化,在榆樹樹冠周圍緩慢飛行,當無覓雌,呈“-”字形交尾。交尾一次長達2-3小時。 5-19時均可交尾,但以 11時後居多。雌蛾壽命5-8天,雄蛾壽命6-10天。雌、雄性比為1:1.06-1.09。羽化率為96.4%。雌蛾直在榆樹新消幼嫩葉背的上、中部產卵。卵塊排列整齊,通常單層排列,也有部分重疊2-3層的卵塊。個體間的產卵量懸殊,少則18粒,多達350粒,平均為148.3粒。卵期7一10天。卵塊孵化較整齊,歷期 2—3天。平均孵化率 93.8%。 幼蟲孵化後,有取食卵殼的習性,群集於原孵化過的卵塊附近,且排列整齊,食量小,不活潑,取食寄主葉片,使葉片呈天窗狀。3齡後幼蟲分散取食,被害葉片出現缺刻。隨著蟲齡的增加,幼蟲食量大增,可食光葉片,僅殘留葉柄。如此時蟲口密度大,則成災。幼蟲發育期約創天。7月底,幼蟲老熟,尋找隱蔽場所,於8月上、中旬吐絲作繭,進入預蛹期。蝸期長達 9個多月,化蛹率 88.1%。偶見擺娘和螞蟻等天敵捕食其幼蟲。

防治方法

林業技術防治

(1)竹林中應適當多保留一些灌木和植被。每次採伐竹子的數量不要過大,以防竹斑蛾大發生。(2)幼蟲下樹結繭期間結合墾復,以破壞黃紋竹斑蛾的化蛹場所。

人工防治

(1)竹斑蛾卵大多產在地面小竹及大竹下部的葉片上,可摘卵和殺死初孵幼蟲。(2)學熟幼蟲期可用棕桐桿(因有彈性)敲擊竹桿,以擊落黃紋竹斑蛾老熟幼蟲,集中消滅。

生物防治

(1)用100億抱子/g的蘇雲金桿菌、或白僵菌100—200倍液噴殺幼蟲。(2)保護寄生性昆蟲、櫻嫂、螞蟻、鳥類。

化學防治

(1)套用 90%敵百蟲晶體、或創%樂果乳油 1000—1500倍液,或 50%殺螟跳L油、或渝辛硫磷李L油1000倍病或25%亞胺硫懈L油800倍病或2.5%敵百蟲粉劑、或2.5%澳氰菊酯乳油2000—5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2000一用加倍液毒殺幼蟲。 (2)套用 741插管煙霧劑熏殺成蟲及幼齡幼蟲,用藥量為 22.5 kg/ha。(3)套用滅幼脲I、滅幼脲II、滅幼脲III分別稀釋至0.5-0.1ppm, 0.5—1.0ppm, 0.33-0.5ppm的濃度噴殺幼蟲。(4)套用 0.2%硫酸菸鹼或魚藤粉(含魚藤酮之%)毒殺幼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