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歷史文化辭典

楚國歷史文化辭典

編鐘、利劍、美女、英雄……一次空前的吳楚之戰,讓楚國在先秦文化中帶上了一層綺麗的迷幻色彩。《楚國歷史文化辭典》試圖揭下這層迷幻的色彩,用最簡潔質樸的語言,用精準解釋來詮釋那個時代。 楚立國八百年,對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楚國歷史文化辭典》讓讀者去正視這段歷史,在歷史中發現文化,感受文化的獨特的魅力。作為一本辭典,這本文化辭典用筆畫將楚國歷史文化中的各種名詞貫穿起來,並作出了言簡意賅的解釋,便於讀者查找精確的文化知識。這本辭典涉及了楚國的歷史、文化、宗教、禮儀民俗、考古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將歷史長河中楚國社會的點點滴滴一一為讀者展示。編者本著嚴謹的科學態度,深入淺出,全面系統概括的介紹楚國歷史文化基本風貌,為研究歷史文化的讀者作資料積累工作墊定基礎。以一個先秦古國的歷史文化為內容,編撰此書,是一個全面的嘗試,於國內外皆屬創舉。想全面了解的楚國歷史文化的朋友一定會在本書中找到對自己有用的資料。

基本介紹

  • 書名:楚國歷史文化辭典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1997年6月1日
  • 開本:16開
  • 品牌:武漢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 作者:石泉 何浩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頁數:593頁
  • ISBN:7307024357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編鐘、利劍、美女、英雄……一次空前的吳楚之戰,讓楚國在先秦文化中帶上了一層綺麗的迷幻色彩。《楚國歷史文化辭典》試圖揭下這層迷幻的色彩,用最簡潔質樸的語言,用精準解釋來詮釋那個時代。

媒體推薦

前言
(一)
先秦時期,雄踞我國南方、境土廣大的楚國和燦爛多彩、富有兼收並蓄精神,因而不斷豐富自身的楚文化,是與當時中原華夏文化系統的諸國、東部近海地區的東夷族及其文化系統鼎立的三大支柱之一。三者各有其長遠的歷史淵源。經過西周、春秋,以至戰國,彼此交流與相互影響的廣度與深度日益增長,經濟文化關係逐步密切,隨歷史的進程而漸趨匯合。公元前223年,秦滅楚。次年,占領楚國全境。前221年,秦統一了六國故地。但在政治上統一的秦帝國境土中,並未得到真正的穩定。六國遺民對於秦始皇的嚴刑酷法,一直進行著各種形式的地下反抗。公元前209年,秦始皇一死,反秦苛政的武裝起義隨即爆發,而推翻秦帝國的主力正是楚人。隨後,劉、項之間的統一戰爭,雙方的領導力量又都是楚人。劉邦終於重新統一,建立漢朝,其核心骨幹力量幾乎全為楚人。他們推行黃、老“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才逐步穩定了大局,開始走向長治久安。到西漢中期,漢武帝以後,終於完全形成了統一的漢族。從此,楚族和楚文化融入於根基深厚、具有更高度兼容並包精神的大一統漢文化海洋之中,只在荊楚故地仍保留著一些地方特性而已。這是大勢所趨,也是歷史的必然。
依照先秦典籍和古文字資料記載,楚人為“帝高陽之苗裔”,是所謂“祝融八姓”中羋姓的一支。殷商末年,由首領鬻熊率領,投附周人。周成王時,封鬻熊之後熊繹為楚國君主,居丹陽,傍荊山,成為西周王朝體系中一個子、男一級的小國。約在西周后期,楚、周關係已日益疏遠。楚人為擺脫周人的壓力,逐漸南徙,謀求獨立發展。熊渠在位時,曾一度強大稱王,但隨後又因內亂而衰落。至春秋早期,始蓬勃興起,陸續征服了江漢一帶的眾多鄰邦,漸成為地廣千里的南方大國。早在公元前704年楚國興起之際,楚武王熊通即已開始稱王。整個春秋中、晚期,楚人主要向北擴展,致力於控制中原地區的諸侯國,曾先後同齊、晉、吳等國角逐霸主地位。除春秋中期楚莊王曾一度敗晉,短期稱霸中原之外,終春秋末期至戰國早中期,楚人向北擴展,僅達淮北之汝、潁中下游,但向東、向南(直至南嶺以北)開拓,則頗有進展。戰國中期最強盛時,號稱“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在“七雄”中境土最廣(但人口密度比中原諸國小),因而最有迴旋餘地。所以,在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拔郢,江漢一帶楚國重心地區盡為秦有,楚人尚能舉國東遷,以淮河流域為中心,又繼續堅持了50多年,並曾一度復興,在春申君主政20餘年間,敗秦,滅魯,取江南越地等,在東北境與東南境仍能獲得一些新進展。秦並六國過程中,滅楚最費力,幾於傾國出師,以60萬眾交由名將王翦統率,歷時兩年,才將楚地平定。
楚立國800年,對我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發展,作出過獨特的貢獻。楚是最早推行縣制與封邑並立的國家之一;楚人又較少種族偏見,雖滅國數十,卻能在南方的廣闊地域內,打破原有的邦國、族類界限,形成一個種族、文化上矛盾較少,內在凝聚力較強,並且不斷豐富、發展的楚文化體系,為漢族的形成和秦漢統一的實現,特別是為此後以漢族為首的各族人民逐步開發南方的廣闊天地,奠定了堅實基礎。楚人從初起時就富有“篳露藍縷,以後山林”的奮鬥精神,幾百年中,卓有成效地推進了長江流域中游地區與淮河流域上中游地區的經濟開發。最後,使東部近海地區(古東夷所居)的吳、越故地也成為《史記·貨殖列傳》所稱的“東楚”。由於南方多水,故楚人於水利灌溉事業也有較突出的成就。例如:春秋中期孫叔敖主持興建的期思陂(在今河南固始縣東南)是我國最早見於記載的渠系灌溉工程,直至清代以迄近世,仍不同程度地發揮效益。另一處大型水利建設——芍陂(唐以後稱“安豐塘”,在今安徽壽縣南),則更是歷代聞名,沿用至今。這都是楚國東部淮河流域的著名水利工程。在西部的漢水流域也有“於楚,……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的記載,見於《史記·河渠書》。雖記述簡略,但《河渠書》獨記此,而不及上述淮域兩大水利工程,亦可見漢域之水利事業在當時的重要性。在銅礦采煉、青銅:鑄造、鋼鐵鍛鑄、絲織、髹漆等手工業部門,更取得了堪稱當時世界第一流的成就。這在考古出土器物中都已得到充分驗證。楚人好巫鬼,重想像,因而在文學藝術領
域中突出發展了綺麗浪漫的風格。除了千古傳誦的“屈賦”之外,近年出土的帛畫、漆畫和絲織品紋樣等,也一再加深人們在這方面的印象。
……

圖書目錄

一、前言
二、凡例
三、筆畫辭目表
四、正文
五、楚國歷史文化大事紀要
六、分類辭目表目錄
七、分類辭目表
後記

文摘

書摘
趙岐註:“五穀,謂稻、黍、櫻、麥、菽也。”(3)《楚辭·大召》:“五穀六仞。”王逸註:“五穀,稻、稷、麥、豆、麻也。”王逸為東漢時南郡宜城人,所說當是楚地情況。《楚辭·天問》,“鹹播櫃黍”,《招魂》:“稻粢孺麥”,《大招》:“設菰粱只”,等句,都說明楚國農作物除稻以外,還有麥、粱、黍等。
五穀擇日 占代種植、收穫五穀各有良日、忌日。秦簡《口書》746—752簡:“禾良曰:乙亥、癸亥、五酉、五醜。禾忌日:稷龍寅‘秫醜;稻亥;麥子,菽答卯;麻辰,葵癸、亥。各常有忌,不可種之及初獲出入之。辛卯不可以初獲禾。”同樣內容《日書》乙種題為“五穀良日”、“五穀龍日”,所謂“龍曰”即忌日。
五祀 占代祭祀名。有幾種涵義:(1)謂椅、郊、祖、宗、報五種祀禮。《國語·魯語上》:“椅、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2)祀五方之神的合稱。《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嶽。”鄭玄註:“五祀,五色之帝,於王者宮中曰五祀。”鄭玄註:“五祀者,五官之神,在四郊,四時迎五行之氣,於四郊而祭五德之帝,亦食此神焉。”所謂“五色之帝”, “五官之神”, “五德之帝”,實即五方之神。(3)以司命、中霤、國門,國行、厲為五祀。如《札記·祭法》所記。(4)以戶、灶、中霤、門、行為五祀。楚國士大夫用此禮。《禮記·曲禮下》:“大夫祭五祀。”鄭玄註:“五祀,戶、灶、中霤、門、行也。”《儀禮·既夕禮》:疾病,“乃行褥於五祀。”包山楚墓曾出土五祀牌位,其上分別書:室、門、戶、行、灶。戰國時,五祀已具有五行的涵義。秦簡《日書》93;簡;“祠五祀日,丙廠灶,戊己內中土· (甲)乙戶,王癸行,庚辛(門)。”《呂氏春秋·孟冬紀》:“饗先祖五祀。”高誘註:“五祀,木正句芒,其祀戶;火正祝融,其祀灶;土正后土,其祀中霤,后土為社;金正蓐收,其祀門;水正玄冥,其祀井。”
五典 古書名,楚史官倚相閱讀的古籍之一。一說《五典》為五帝(少吳、顓項、高辛、唐、虞)“言常道”之書;一說為言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書;近人姜亮夫認為《五典》本於箕子為武王所陳治道《洪範》中之“五紀”(歲、月、日、星辰、歷數),即言天
時之書。
五國合縱攻秦 (1)楚懷王十一年(前318),魏相公孫衍(犀首)約楚、韓、魏、趙、燕5國合縱,以 楚懷王為縱長,伐秦至函谷關,秦國出兵迎戰,各國皆撒軍還,合縱失敗。對此事,《戰國策·韓策一》、《楚策三》皆渭“五國伐秦”。《史記·楚世家》則記為“蘇秦約山東六國”,五國之外另有齊國。《秦本紀》則謂“韓、趙、燕、魏、齊帥匈奴共攻秦”,而《六國表》則又有楚無齊,綜考諸書所記,當以楚、韓、魏、趙、燕 5國合縱之說為是。(2)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楚、趙、魏、韓、燕5國之師攻秦。楚王為縱長,春申君聿持其事。軍至函谷關,秦師反擊。諸國之師皆敗走。是役為戰國時期諸國合縱御秦的最後一次軍事活動。
事見《史記·楚世家》、《趙世家》。
五昧 酸、苦、甘、辛、鹹。《老子》上篇:“五味令人口爽。”《莊子·天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成玄英疏:“五味,謂酸、辛、甘、苦、鹹也。”《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鄭玄註:“五味:醯、酒、飴蜜、姜、鹽之屬。”賈公彥疏:“醚則酸也,酒則苦也,飴蜜即甘也,姜即辛也,鹽即鹹也”《招魂》:“大苦鹹酸,辛甘行些。”五弦琴 琴的一種。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木質,形若長棒,首段近方,尾段近圓,全長115厘米。有學者 認為是均鐘,或存疑而暫稱五弦器。
五牲 用作犧牲的牛羊豕犬雞,合稱“五牲”。傳》昭公十一年。“楚子滅蔡。用隱大子於岡山,申無 宇日:不祥,五牲不相為用,況用諸侯乎。王必悔之。”
杜預註: 五牲、牛、羊、豕、犬、雞。”孔穎達疏:
“《爾雅》以此五者並馬為六畜。《周禮》謂之六牲,但馬非常祭所用,故去馬而以此五者當之。”
五帝 (1)古代經常祭祀的五方之神。其形成,與 “五行”有關,《九章·惜誦》:“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 神與向服,”王逸註:“五帝,謂五方神也。東方為太睥, 南方為炎帝,西方為少吳,北方為顓頊,中央為黃帝。” 五方神又被說成“五官”,《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五 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 正曰蓐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日后土。”又稱為“五龍”,《墨子·貴義》:“帝以甲乙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 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於西方,以壬癸殺黑龍於 蠹北方。”其帝則指中央戊己黃帝。《遠遊》述及五方之神,參見“太儀”、“句芒’、“蓐收”、“炎神”、,玄冥”。
(2)傳說中的遠古五代帝王,其說不一。①《周易·系置辭下》順列包犧氏、神農氏、黃帝、堯、舜,後人稱之置曰為五帝。②《史記·五帝本紀》謂黃帝、顓頊、高辛、
堯、舜為五帝。②(苟子·非相》,“五帝之外無傳人,非無賢人也,久故也。”楊驚註:“五帝,少吳、顓頊、高辛、唐、虞也。”
五音繁會 宮、商、角、徵、羽五音在音樂旋律中以錯綜複雜的形式出現。《楚辭·九歌·東皇太一》:“五音紛兮繁會。”王逸註:“紛,盛貌。繁,眾也。”五臣注;“繁會,錯雜也。”
五渚 戰國楚地。其位置,主要有二說:(1)認為在今洞庭湖附近,為湖南省境湘、資、沅、澧四水匯人長江之處。故名五渚。其主要依據為《戰國策·秦策一》(《韓非子·初見秦篇》同)所記:“秦人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渚、江南。……”《史記·蘇秦列傳附蘇代傳》之裴駟《集解》亦引此,並加申論云:“然則五渚在洞庭。”而先秦之“洞庭”即今洞庭湖。這是此說認為不容置疑的前提。五渚既近洞庭,“渚”字又有水涯與洲渚之含義。唐初司馬貞《史記索隱》即據以釋”五渚”為“五處洲渚”。因而此說顧名思義,遂以今湖南省之四大名川下游在洞庭與長江匯合處為“五渚”所在。(2)另一說形成較遲,認為當在漢水中游沿岸、今湖北省襄樊、谷城一帶之漢水沿岸處。其主要依據是《戰國策·燕策二》(《史記·蘇秦列傳附蘇代傳》同):“……漢中之甲,乘舟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則五渚必當近漢。早在30年代錢穆即已提出並論證洞庭、五渚皆當在長江以北近漢水
處。以古代交通條件下,自漢中(今陝南)舟行4日。沿漢水而至五渚,計其里程,五渚自當在秦師東南下所必經之襄樊、谷城一帶之漢水中游沿岸處。
五德 參見“五行”條。
牙 弩機上的青銅構件。與懸刀配合使用。使用弩時,先將弓弦拉開觸望山,牙即上升將弦鉤住,安上箭並瞄準目標,當最佳射出時刻到來時,只要將弩機下方的懸刀向後一搬,牙就下降,這樣箭就被弓弦彈射出去,飛向目標。因此,牙和懸刀構成了弩機上的延時裝置,可以將人開弓時的臂力暫時貯存起來,在最佳射出時發出。這就克服了因人的臂力有限,拉開弓弦的時間難以堅持較長時間的缺點。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