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南紙都

楚南紙都

灘頭,一個湘西南資水河畔的古老小鎮,始建於隋朝,有著1300年歷史的小鎮。灘頭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全國七十二古鎮之一,也是國家現代“民間文化繪畫之鄉”,這裡連綿起伏的群山,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楠竹,清澈見底的溶洞溪水,古樸淳厚的民風為灘頭增添了靈氣。現被列為全國重點鎮,歷史文化名鎮,湖南省首批“經典文化村鎮”,灘頭年畫、香粉紙和色紙俗稱“灘頭三絕”,享譽中外。素有“楚南紙都”、“中國年畫之鄉”的譽稱,灘頭年畫、灘頭手工抄紙都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南紙都
  • 外文名:chu nan zhi dou
基本信息,灘頭印象之一手工抄紙,灘頭印象之二年畫之鄉,灘頭印象之三灘京府,灘頭印象之四活字印刷,灘頭定位 楚南紙都,灘頭故事,神秘灘頭,灘頭寶藏,

基本信息

在湘西邊陲小鎮灘頭,資源十分豐富,天應石為世界獨一無二的礦產,儲量比較豐富,具有護膚美容保健多種功能,開發前景十分樂觀。以天應石為原料的香粉紙,飲譽中外。以楠竹為原料的紙藝加工源遠流長,起於明朝。灘頭色紙在乾隆年間為朝廷貢品,也正因此,灘頭鎮曾有“莫說灘頭口岸小,四十八個錢米流”的美稱。

灘頭印象之一手工抄紙

灘頭鎮手工抄紙技術繼承於中國四大發明之一——蔡倫的造紙術。在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記載的用楠竹造紙“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舂臼、盪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焙乾”生產過程的基礎上,對“煮楻、足火、舂臼”三個流程加以改進,並利用當地特有雪花皮樹抄制出不同質地的皮紙,形成獨特的灘頭手工抄紙工藝。
灘頭手工抄紙工藝至少在明朝時代已經成熟,清代、民國為鼎盛時期。當時,在灘頭古鎮及周邊幾十個村莊,擁有作坊1100多家,熟練工人2000多名,主要生產土紙,還衍生出皮紙、色紙、香粉紙、宣紙、炮簾紙等多個品類,年產各種紙品幾十萬擔,遠銷雲南、貴州、潭州、漢口,直至上海、香港、東南亞。外地商人經銷灘頭的紙業,曾在此辦了幾十個紙莊,村村有槽坊,處處聞紙香,曾經被譽為“南方紙都”。
灘頭手工紙業的繁榮,帶動了灘頭木版年畫、隆回鞭炮、手工紙傘,寶慶書局(出版業)、梅山紙馬等以土紙、色紙、皮紙為原料或為載體的多種文化現象與手工傳統產業的發展,也帶來了灘頭一帶相對的經濟繁榮,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民族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邁出了一個小小的步伐。
灘頭手工抄紙技術是我國歷代勞動人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它為推動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向前發展立下過汗馬功勞。同時,土紙本身和後續產業中的某些功能,機製紙仍然不可替代。
主要是指當時灘頭紙業的興盛及紙作坊、紙店鋪的繁榮。灘頭在隋朝就誕生了眾多的手工造紙作坊,元代已是長江以南土紙、色紙、香粉紙的著名產地。民國時期達到一定的規模,灘頭全鎮有手工抄紙作坊2000多個,從業工人6000餘人,年產土紙10萬餘擔,並招來上海、長沙、湘潭等地商人經營紙業、設立紙莊12家。民國16年(1927年),灘頭古鎮上還成立了專門紙業工會。灘頭其如今仍存在傳承的手工土法(古法)造紙,比當今國內唯一承載土法造紙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溫州甌海四連碓造紙工序還原始,與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所專門記載的南方造紙的過程幾乎完全一致。

灘頭印象之二年畫之鄉

灘頭,一個湘西南資水河畔的古老小鎮,漫山遍野的楠竹、清澈見底的溶洞溪水和古樸淳厚的民風,孕育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珍品——灘頭年畫
灘頭年畫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初年,灘頭年畫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術風格:艷麗、潤澤的色彩,古拙、誇張、飽滿、個性化的造型方法,純正的鄉土材料和獨到的工藝,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藝術效果。灘頭年畫從造紙原料的選擇、紙張的製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繪,一張年畫的生產需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從手工造紙到年畫成品都在一個地方生產,在全國年畫製作中極為鮮見。
灘頭年畫分為神像、寓意吉祥、戲文故事三大類,無論是鬥神、故事或祝福吉祥等內容,都在小小的年畫上演繹得淋漓盡致。《老鼠娶親》、《秦叔寶.尉遲恭》、《和氣致祥》,幾乎每幅年畫都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現存的四十多個品種成為見證歷史、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
灘頭古鎮尤以年畫《楚南灘鎮新刻老鼠娶親全本》曾被中國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收藏並讚賞而更出名。1926年2月21日,魯迅先生在一篇題為《狗·貓·鼠》的文章中寫道:“我有床前貼著兩張花紙,一是‘八戒招贅’,滿紙長嘴大耳,我以為不甚雅觀;別的一張‘老鼠成親’卻可愛,自新郎新婦以至儐相、賓客、執事,沒有一個不是尖腮細腿,像煞讀書人的,但穿的都是紅衫綠褲”。其實,魯迅之弟周作人也對此年畫作過讚譽,周作人先生他在《苦茶隨筆畫廊集序》中說:“在我們鄉間這種年畫祗叫作‘花紙’”。又說:“花紙之中我又頂喜歡老鼠嫁女,其次才是八大錘”。並在《兒童生活詩補》中還特地寫了首《老鼠做親》,詩曰:老鼠今朝也做親,燈籠火把鬧盈門。新娘照例紅衣挎,翹起鬍鬚十許根。

灘頭印象之三灘京府

這應該緣於用灘頭當地特有礦產天應石做成的香粉紙,曾在清代時被列為貢品,專門上貢給慈禧太后及後宮佳麗擦臉美容,由此跟京府里有經貿聯繫而來的,灘頭古鎮上現仍保留有青石板路的喻意象京城一樣繁華的南長安街和東長安街。同時,現今仍以灘頭境內礦物泥漿為原料生產的美人泥而取名“御泥坊”,也許是對灘頭這個香粉紙曾為貢品,寄託了對“灘京府”這個譽稱的留戀和延深。說實在的,灘頭古鎮其歷史悠久,建築遺產、文物古蹟、人文資源或傳統文化也都比較集中,傳統街巷脈絡清晰,特色鮮明,在省內外乃至海外有一定的名聲。正因為灘頭古鎮完整地保留原有的歷史風貌、地方特色和傳統文化,深深吸引了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參事、中國文聯副主席馮翼才先生的關注。2009年5月,馮翼才先生來邵陽隆回考察魏源故居、灘頭古鎮和崇木凼花瑤民族村,揮筆寫下了“文化邵陽,土厚根深”“隆回民藝濃似酒,灘頭年畫艷如花”的贊言。

灘頭印象之四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一版一版的活字字母刻鑄了多少文化與情懷。儘管社會活字印刷術已不流行,活字印刷術已不能成為謀生的技能,但劉革舊錶示他會堅持希望更多人知道這些東西的好及其文化歷史上的意義。一方方密密麻麻的木刻字模,是歷史文化的見證物記錄了歲月的故事。劉革舊沒想過的是,他的這個撲素感情支配下的行為,不僅給家鄉,給湖南、中國、給人類留下了活字印刷最好的實物資料。湖南隆回灘頭是古法造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地,活字印刷術在灘頭的傳承和發現,使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隆回傳承了古法造紙和活字印刷兩大項技藝,鑄就隆回歷史文化悠久歲月。
灘頭鎮響鼓村的村民世代傳襲印製族譜的技藝,是典型的木雕活字印刷專業村。由於電腦的普及,從事這門技藝的村民紛紛改行。活字印刷手藝人劉革舊也順應歷史潮流,開始使用電腦印刷。但他始終認為活字印刷是歷史的傳統,是祖輩的傳承。因此,他不僅收藏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活字印刷木雕古字,還完整的保留和傳承了全套工具和技藝。
近些年,好幾撥人上門高價收購他的這些“寶貝”,但劉革舊決然拒絕。因為這是他是爺爺留給他的傳家寶,他是爺爺最器重的孫子和徒弟,他一定要留下一些記憶和念想,當然,他也盼望有朝一日能讓這門技藝大放光芒。隆回是古法造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地,活字印刷術在灘頭的傳承和發現,使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我們傳承了古法造紙和活字印刷兩大項技藝!它將成為隆回歷史文化沉澱深厚的見證,成為隆回人民文化自信的又一標誌物,成為促進隆回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灘頭定位 楚南紙都

灘頭手工抄紙歷史悠久,始於隋朝末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元代, 灘頭已是土紙、色紙、粉紙的著名產地。清代,灘頭香粉紙曾被列為貢品,專門上貢給慈 禧太后等後宮佳麗擦臉美容,因而灘頭又有 “紙都” 之稱,又稱“灘京府”。旅遊資深策劃人劉暾生長於灘頭,對灘頭家鄉有著濃厚的情懷,他一直對灘頭紙文化和灘頭歷史文化的有著很深的研究,旅遊資深策劃人劉暾近期提出將灘頭定位為“楚南紙都”,定位精準,特色鮮明,得到縣領導和社會人士的高度認可,以紙文化為靈魂,紙業產業為核心,將灘頭古鎮打造特色文旅小鎮,復興灘頭千年古鎮的鼎盛時期。
定位釋義:
楚南:古時候地域名,因 楚 在中原之南,泛指湖南等一帶。
紙都:灘頭在隋朝就誕生了眾多的手工造紙作坊,灘頭紙業的興盛及紙作坊、紙店鋪的繁榮。元代已是長江以南土紙、色紙、香粉紙的著名產地,素有“南方紙都”之稱,故灘頭又稱“紙都”,灘頭色紙在乾隆年間為朝廷貢品。
據歷史記載,民國時期,灘頭年畫生產達到全盛期,鎮裡有生產作坊108家,工人2,000餘人,年產高達3,000萬份。大作坊僱工幾十人,分工精細,產品遍布長江及珠江流域,遠銷海外東南亞,產品銷往雲、貴 、川、陝、鄂、贛、兩廣等省及港、澳地區和東南亞等地的10多個國家和地區。灘頭的古法抄紙、紙類加工至今生生不息,世代相傳,是國內罕見的紙業文化活態博物館。

灘頭故事

每當步入那條我曾十分熟悉的寬僅米餘的石板老街駐足、徘徊;或鑽進那一座緊挨一座宛若迷宮的古老作坊流連、徜徉,都會為這裡十分豐盈、厚重、獨特的民間傳統“紙文化”而迷、而贊、而嘆……
我究竟到過“灘頭”幾多回了?恐怕數也數不清了。只是,古鎮灘頭早已在我心中抹之不去,定格永恆。尤其是那聞名遐邇的土紙、色紙、香粉紙和年畫這灘頭鎮四絕,著實讓我倍感驕傲與親切。如詩人匡國泰所言:“灘頭已成老後的精神故園”了。
灘頭,是一個神迷秀美的山鄉古鎮,坐落在湘西南隆回縣境東部丘山中那百萬畝綠波滾滾的竹海里。數百年來,豐富的竹料使得當地的民間傳統紙業蓬勃發展且長盛不衰。灘頭鎮周邊的城上、李家、城背、塘沖等村的農戶, 祖祖輩輩以紙為業,家家戶戶立有抄紙槽屋和焙房,男女老少都能在紙坊里一顯身手。
人們從浩渺的竹海中選伐背陽的嫩竹,用刀削去竹青,劈成長約六尺、寬約一寸的竹料,綑紮浸泡在石灰水凼中,三四十天后竹料變軟便挑回,倒在抄紙槽屋粗糙多棱的竹床里,一次次跳起來用腳板死勁地將竹料踩爛成漿,而這踩竹料用的斜躺著的竹床,系用竹子破成一指多寬的竹片粗陋地編成,無數竹片的邊棱便是一張張鋒利的刀刃口,紙農每一天都要赤著腳板跳起來踩料,全身的力都貫注在一隻腳板上,將浸泡軟了的竹料在竹床上壓動搓爛成紙漿,為何卻沒有哪個紙農的腳板被竹棱竹籤扎爛過?據說還是有技巧的。
竹料踩爛成紙漿後,倒到盛滿水的長方形抄紙用石板槽池中,加入一種以特定樹葉浸泡而成的帶膠黏性的水汁,與紙漿一起用竹棍打渾攪勻後,抄紙手便沿襲著先哲蔡倫那古老的工藝,用簾架托住一張編織十分精細並刷過土漆的竹簾,在槽池的紙漿水裡按約定俗成的規矩漂蕩幾下瀝去水,提上來就是一張濕淋淋的竹料土紙。
抄紙手如此這般地無窮反覆,一張張紙便在槽桶旁的架板上累積成了濕淋淋近兩尺厚的一大疊。如用手隨意去碰它一下,就成了爛渣渣的紙漿,碰到哪爛到哪。可抄紙手將幾寸厚的一大塊雜木板壓上去,還加上幾層,再用一根兩三米長、大菜碗粗的木棒橫壓上去,一頭就近卡在“木榨”的橫樑下,遠的一端則掛到繞經粗輥軸的竹纜繩套中,再不斷扳動那根插進橫穿輥軸孔洞中的小木棒,就這樣借用著槓桿原理,將那一大疊紙中的水榨乾。何以又不會把紙壓爛成紙漿,一張仍是一張,就像變戲法一般,你說奇也不奇?
然後把榨乾水了的這疊紙一張張掀起來。更加神奇的是,這一大疊榨乾了水的濕紙,四個角中有三個角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把紙剝離開來的,掀一張就爛一張, 再小心都無濟於事,多搗鼓幾下,真的就要弄成紙漿了。唯有靠近抄紙人身邊左下側的那個角,才可以輕鬆地將紙一張一張地掀起來。你說玄也不玄?據說這一訣竅乃“天上仙人”指點,這一動人傳說至今還在抄紙人中廣為流傳。
把掀開來的紙拿到焙房邊,用長約一尺的棕刷子把紙一張緊挨一張刷貼到焙房牆上,這焙房牆高約1.5米、長4米許,正反兩塊牆面間距間烘乾,掀下來便成了一摞乾紙。整個抄紙流程古老、繁褥、原始,怪誕而有趣。
俗話說得好:靠山吃山。周邊紙業的蓬勃發展,促進了灘頭的繁榮與昌盛。據說早在元代,灘頭就是土紙的著名產地。這裡抄制的竹料土紙品種繁多、規格齊全,老仄紙、官堆紙、毛邊紙、時仄紙、玉板紙、建紙、冥紙等應有盡有,源源銷往全國各地乃至東南亞數國。其中又以細韌、白淨的“玉板紙”品質最為上乘,清乾隆年間還被選為貢品,紙鄉灘頭便更加名揚天下。
如今,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古鎮灘頭周邊的手工抄紙也無奈地逐漸衰敗,大多抄紙槽屋遭到廢棄。可鄉間到底還是有一批忠誠的紙業朋友,仍在苦苦堅持著老祖宗傳承的手藝,儘管掙錢不多,可他們從骨子裡懂得珍愛。況且,2014年底,灘頭的手工抄紙驕傲地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一直堅守抄紙老行當的灘頭桃林村村民李志軍,也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可喜可賀。
灘頭,元末明初設鎮,因鎮北有蘇塘峽山口河、青龍河、塘邊灘水河三條溪水匯流,積沙成灘,始稱“楚南灘鎮”,後改稱“灘頭”。灘頭古鎮歷來以“紙業生產”和“年畫”而蜚聲省內外。灘頭其歷史文化特徵可由史上社會賦予三種譽稱去感知體悟。灘頭年畫、香粉紙和色紙俗稱“灘頭三絕”,享譽中外。

神秘灘頭

據《寶慶通志》記載:康熙年間,有一個叫天應的老人,生了一種奇怪的皮膚病,隱居於隆回灘頭峽山環境怡靜的竹林里。這裡風景優美,空氣清新,本以為會緩解病情,可天應老人的怪病卻越來越嚴重。一天,天應老人在舍前乘涼,忽然看到有一條大白蛇領著六條小白蛇正從他面前有氣無力地爬過,爬到岩石邊,大白蛇昂著頭開始啃吃岩石中的泥塊,其餘六條小蛇也先後啃吃起來,啃完後七條白蛇迅速地消失在草叢中。天應老人覺得奇怪,走到岩石邊,發現岩石夾著的泥塊呈艾綠色,蛇的唾液還沾在上面。於是老人拿了一塊硬如石頭的小泥塊仔細觀察。在陽光下,小泥塊油光膩膩,又細又柔,稍微用點力,就有漿粉紛紛飄落,天應老人覺得也沒什麼獨特之處,於是沒把它當回事。
轉眼到了第二年,天應老人的病情越發嚴重,已無絲毫好轉的希望。一天早晨,天應老人象往常一樣在舍前乘涼,這時,他又發現那七條白蛇像患重病似的,有氣無力的爬到岩石邊啃夾縫裡的泥塊,啃完之後又很精神的消失了。天應老人迷惑了:“去年,白蛇來過,啃完石縫裡的泥塊後就精神了,這小泥塊這么神奇,是不是能治病呢?”
老人心想,反正自己病重,不防我也試一試。於是老人拿下許多艾綠色的小泥塊泡在水裡,用泡軟的泥漿塗抹在身上。說也奇怪,那皮膚病的症狀竟明顯改善,其痛苦也慢慢減輕了。於是天應老人天天抹這種石漿泥,直至怪病完全消失!天應老人將這個過程告訴大家,於是就有了很多人用這種石漿泥治皮膚病。這種石漿泥從此被稱為“天應石”。
在當地,也有人叫做“石漿泥”、“石膏泥”、“白泥”。主要據它的物理特性而來的。後來在光緒年間,當地人用這種泥生產出了一種用於女人擦臉化妝的粉餅紙,並出口歐美等國家,直至傳入朝延,後來慈禧老佛爺用了這種泥生產的粉餅紙後,感覺很好,並稱這種泥為“御泥”,並作為朝延貢品。這又是這種泥另一種叫法。

灘頭寶藏

灘頭特色資源十分豐富。天應石為世界獨一無二的礦產,儲量比較豐富,具有護膚美容保健多種功能,開發前景十分樂觀。以天應石為原料的香粉紙,飲譽中外。以楠竹為原料的紙藝加工源遠流長,起於明朝。灘頭色紙在乾隆年間為朝廷貢品。
產自湘西邊陲灘頭古鎮。灘頭是全國有名的七十二古鎮之一,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古鎮綿延的竹林中,靜靜地孕育著大量的豎式夾層結構花崗岩,細小的夾縫中,藏有薄薄一層泥塊,這就是神秘的寶藏!
灘頭石漿泥開採提煉均採用自然原始的方法。經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和清華大學等多家研究機構實驗分析得出,灘頭礦物泥漿富含鎂、硒、鈉、鉀、鈣、溴等21種人體必須礦物微量元素,其對皮膚的作用特別有益,如改善機體的生理生化狀況,參與、干預細胞信息的傳遞、調節代謝的平衡,松馳神經、抗疲勞、延緩皮膚衰老、吸附污垢、抑制細菌生長等。其具有的藥用性對皮膚美容、消炎止痛效果明顯。灘頭天應石的良好作用與功效,經由現代科學研究與皇家宮廷使用加上老百姓的口碑共同形成而傳誦天下。
清朝光緒年間,一個名叫習蘭慶的上海人來到灘頭開設“慶記”紙莊,經營土紙和各類色紙。習蘭慶發現“洋人”女士們特別喜歡用灘頭生產的粉白紙擦臉化妝。這種粉白紙就是用灘頭峽山口石漿泥塗抹過的土紙,於是,他就用這種紙加上香料,製成了特有的“灘頭香粉紙”。灘頭香粉紙不僅上貢清朝宮廷,還經上海轉銷日本東南亞和歐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