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韻譜

楊韻譜(1882-1957),男,河北梆子旦角。藝名還陽草,生於高陽縣邢果莊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出生:1882年,光緒八年(壬午)逝世:1957年,農曆丁酉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韻譜
  • 出生日期:1882
  • 逝世日期:1957
  • 職業:河北梆子旦角
從業經歷,徒弟,歷史評價,演出地點,代表劇目,相關事件,歷史意義,晚年經歷,

從業經歷

他7歲入易縣祥慶和班學河北梆子,工花旦,武旦,14歲出科後搭班演出於京津滬寧漢魯及東北各地,在北京演出時,曾入玉成班和田際雲、王月仙、元元紅等名家合作。他的表演細膩逼真,動作傳神,善於刻畫人物,颱風自然清新,很快走紅。不到20歲就已享譽河北梆子劇壇,與名旦崔靈芝、丁靈芝、芙蓉草等被譽為“梆子六草”。他以戲路寬闊,技藝嫻熟,受到同行尊重,多次被成班老闆邀請,給同行說戲、教戲。
演戲正紅的楊韻譜,時值清末民初社會變革之際,搭班做藝,深知民眾疾苦和社會黑暗。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改良戲曲,謂之:“戲園者,實普天之下大學堂也,優伶者,實普天下之大教師也。”向以追求進步,緊跟時代潮流的楊韻譜,積極地投入到戲曲改良的潮流中去。縱觀楊韻譜一生的功績:一是創建並主持河北梆子有史以來第一個坤戲班—奎德社;二是不遺餘力地編演大量的時裝戲,成就斐然。
女演員演戲,歷史上並不鮮見,進入清代因封建思想的禁錮被中斷了,至清同光年間,隨著世風的變化,始有少量女伶復出,當時女伶從藝受歧視,什麼有傷風化,男女合班不易管理,楊韻譜為完善舞台藝術,全力支持女伶演出。他立志創新,開拓菊苑。為此,1914年,他不顧頑固勢力的阻撓,毅然與同仁在北京首創了河北梆子有史以來第一個坤戲班奎德社。該社演員均為女性,無論生旦淨醜全由女伶扮演。

徒弟

楊韻譜傾其全部心血,精心培育,教戲排戲。20多年中,奎德社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有才華的女演員,如鮮靈芝、杜雲紅、張蘊馨、張小仙、秦鳳雲、雪艷琴李桂雲、碧玉花、劉香玉等,還有女花臉王慶奎、女老生張鳳茹、坤武生蓋榮萱、坤醜寧小樓等。她們在不同階段擔任該社主演,後來均成為河北梆子歷史上出類拔萃的著名演員。奎德社歷時24年,是坤班辦班最長、著名演員最多、影響最大的女子戲班,最盛時演員多達140多人,被譽為“女富連成“,直到1937年北平淪陷才報散。

歷史評價

楊韻譜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戲曲教育家,奎德社幾十名如花似玉的姑娘,在虎狼橫行的舊社會要保護她們不受傷害,談何容易。為此,他嚴格管理,如男職工出入後台,必須憑發的木牌,絕免閒雜人出入。對女伶嚴加品德教育,除認真演戲外,閒時要她們讀書、學女紅,不許隨便逛街,更謝絕吃請等等。舊社會唱戲者,一無權、二無勢,楊韻譜本身清正剛直,又不肯同流合污,要存在下去是何等艱難。硬頂將會頭破血流,為此他學會了通融之道,曲線化解。他為奎德社健康發展,真是費盡了心血。但最為讓楊韻譜嘔心瀝血的還是編演時裝戲。
廣慶園演出《秋胡戲妻》廣慶園演出《秋胡戲妻》
奎德社向以演時裝戲聞名,所謂時裝戲,其內容主要是反映當時民眾所關切的各種社會問題,針砭時弊,宣揚資產階級民主和政治主張,也有一部分是反映古代生活的,還有的是反映外國生活的。因演出時一律穿戴時裝,故稱時裝戲。在他主持奎德社20多年裡,共編寫了(包括與人合作)50多個劇本,導演了120多出時裝戲,數量之多,在當時為全國戲曲之冠。他敏銳地觀察生活,緊跟時代潮流,努力反映民眾的呼聲和願望,這些新劇在社會上引起很大震動,就好比在舊戲叢中,開放朵朵艷麗的、新的思想之花。
他編演的這些戲,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動盪的社會生活、官場黑暗、民族壓迫、階級剝削、家庭矛盾、移風易俗、要求婚姻自由、婦女解放和愛國主義精神。這些戲有的來自時事新聞,有的取材古今小說和電影故事,還有的來自外國作品。為了編劇,楊韻譜努力學習文化,不惜重金聘請老師,認真博覽群書,廣交文化人,加上他,勤奮筆耕,終於使他成為集演員、編劇、導演、舞台美術設計於一身的戲曲藝術家,是河北梆子有史以來從演員到劇作家的第一人。

演出地點

慶樂園在大柵欄東口路北,由朱少鋒、楊韻譜等在清代宣統年間集資復建的。其戲台成圓形,觀眾席為單人座椅;劇場樓上為環狀,前排是包廂,後排有散座。樓上樓下可容納觀眾1200多人,是當時北京規模較大的戲園。1940年後,由李萬春主辦的鳴春社科班,長期駐此獻藝。1949年後,新興京劇團,亦長期以此為演出基地,後改為北京雜技團的專用排練、演出場所。今戲場建築尚存,已改為迪斯科舞廳。北京首家影院——大觀樓影院(1949年前為大亨茶園)也坐落在街內。街內尚有照相館、服裝店、小吃店、電器商行、腳踏車店等。
慶樂園攝於本世紀30年代慶樂園攝於本世紀30年代

代表劇目

他的代表劇目有:《一元錢》、《二烈女》、《姊妹花》、《一封書》、《電術奇譚》、《空谷蘭》、《新人家庭》、《最後之良心》、《暗室晴天》、《鐵血筆》、《柳暗花明》、《棒打春桃》、《心的勝利》、《自由誤》、《患難夫妻》等等。還有根據外國作品改編的《少奶奶的扇子》、《茶花女》、《不如歸》、《復仇》等,題材十分廣泛。當時劇評家在報紙撰文寫道:“楊韻譜與奎德社各位老闆,20餘年,中西新舊,動地驚天。《一元錢》電,《二烈女》也,捉住社會還不足奇,連歐美名劇《少奶奶的扇子》、《茶花女》以及易卜生、小仲馬的名作,只要博士們能搬到中國,他就能搬到奎德社。”

相關事件

事實上,秦腔(當時的河北梆子)老闆都是戲劇革命的急先鋒,比皮黃老闆可勇猛百倍。“當時,老舍先生和戲劇研究家馬彥祥同志經常去看奎德社的演出,“一時文藝巨人,皆樂與譜相近,精研劇事。”我們從他的劇作中,可看出他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字裡行間流露著對革命的同情和自由的憧憬。他在“五四”運動前夕編演的《一念差》犀利地抨擊了當時的官場黑暗,賣官鬻爵的醜陋行為,以及殘酷鎮壓革命黨人的反動行徑;《一元錢》揭示了民國初年的社會炎涼和人情冷暖,宣揚了以善為本的博愛思想;《盲孤女》深刻地反映了女工生活的苦難和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在《新茶花》中,他用刀筆投向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在“九一八”後,他編寫的《戰地之花》直接控訴了國民黨喪權辱國的卑劣主張。
“七七事變”前夕,在《啼笑因緣》劇中鮮明地歌頌了抗日義勇軍。他編演的戲緊跟時代,從而不時觸怒了當局,因此不少戲遭到扼殺和於預,如揭露冤案,抨擊貪官污吏的《二烈女》,在天津首演時,當局橫加砍伐,並下令多次刪削。再如揭露軍閥顯貴們揮霍無度、荒淫無恥、污辱女性的《家庭禍水》,乾脆被迫停演;歌頌蘇聯紅軍的《黨人魂》又被反動當局嚴令禁止。在風雨如磐的黑暗年代,他敢於揭露和批判,為民代言,真可謂有膽有識。正值此時,北洋政府的反動軍閥們,曾把敢於編演新戲的文明戲演員王鐘聲殺害。面對種種磨難和壓力,他沒停止前進的步伐。當時報紙撰文稱讚他編演新戲“置身家於不顧、捨生取義、大節凜然”,並讚揚他的劇作“蓄意深長,一種冷議熱嘲,直使群奸驚心,邪惡駭汗。”
楊韻譜能志堅不移地編演時裝戲,是和來自天津南開學校新劇團(早期話劇)的支持分不開的,南開學校新劇團是由周恩來同志參加並領導的。1914年,楊韻譜先生曾多次觀看新劇團的演出,向他們索要劇本,改編為河北梆子時裝戲,如《恩怨緣》、《仇大娘》等,排出後,他還派人到天津邀南開學校新劇團赴京觀摩指導。
是年10月18日,天津學界組成50餘人的觀摩團到北京觀看奎德社演出,看後又將一面繡有“移風易俗”的錦旗贈給奎德社,並將《一元錢》劇本也抄贈給楊韻譜。(南開學校新劇團演出該劇時,周恩來同志飾女主角孫惠娟)。不久,楊韻譜指導奎德社排出了此劇,在京、津演出產生極大轟動,成為該社常演不衰的保留劇目。

歷史意義

時裝戲的上演,推動了戲曲舞台藝術多方面的革新,如唱腔、表演,尤其舞台美術。楊韻譜為這些戲親自設計舞台美術,舞台裝置學話劇,如在《漁光曲》里,特製輪船、漁船往返舞台上,天幕有海水滔滔;《戰地黃花》天幕上有流彈飛過,形象逼真。演唱上有時梆子、皮黃交替使用,有時還吸取西洋音樂和舞蹈,不拘一格,多姿多彩,呈現出清新寫實風格,推動了劇種藝術的發展,豐富了戲曲的表現力,深受時人歡迎,給戲曲舞台帶來勃勃生機。他編演的時裝戲,成為時代的號角,起到了喚醒民眾的積極作用,因而也影響了京劇、評劇和其它劇種紛紛效仿。他的這些藝術革新,為後來的戲曲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晚年經歷

解放後,楊韻譜受聘於中國戲曲學校任藝術委員會委員。1957年病逝於北京,享年75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