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霽(漢軍正紅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霽(1837~?),字子和,亦有子晴之說,漢軍正紅旗。浙江上杭駐防旗人。清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崇綺榜進士第三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霽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37
  • 籍貫:漢軍正紅旗
生平簡介,相關事件,

生平簡介

鹹豐八年,楊霽應鄉試,考中舉人。同治四年,經會試,參加殿試。御賜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據《北京市志稿》卷四進士三選舉表中記載:“清同治四年乙丑科,八旗,楊霽,正紅旗漢軍人一甲三名。”
楊霽考取探花後,授編修。此後,楊霽參與《鹹豐皇帝實錄》編纂。同治五年十二月,《鹹豐皇帝實錄》完成。同治六年,楊霽出任廣西學政。同治七年,楊霽參與鎮壓東捻,辦理“肅清”軍務。同治九年,授楊霽任翰林院侍講。同治十一年,楊霽在翰林院協辦院事,兼本衙撰文。奉命襄辦皇帝大婚盛典,加二級京堂,充任庶常館提調、國史院協修。同治十三年,楊霽任教習庶吉士。
光緒元年,楊霽出任實錄館纂修。光緒二年,充任禮部會試磨勘。外任河南鄉試副考官。楊霽升任文淵閣校理。光緒三年,出任江蘇松江知府。不久,丁母憂,服闕。光緒五年,楊霽出任山西平陽知府。
楊霽是八旗中以探花鼎甲的少有人才。

相關事件

據說楊霽的文章寫得不怎么好,但卻寫得一手好字,尤其精通五言八韻的試帖。楊霽揣摩已久,深知其中奧妙。他認為試帖不過如此。如能翻新,豈不更妙?
光緒十四年,楊霽出知高州。第二年,舉行郡試。按照當時規定,地方官為當時的主考官。革故鼎新的機會來了。他早早的擬了一張告示,張貼於大街小巷:“今年試,以郡行。三百六,一篇文。三字斷,一句成。此便是,三字經。多一字,莫想取。少一字,也不行。勸諸君,記得清。臨時悔,莫怨人。”
此貼一出,大家爭相傳告,只是不知何意。
考試開始。考生楊思藩生性活潑,經常做一些三字口訣之類的東西與同窗取樂。看到告示以後就心中大喜:“這可正是天助我也!”於是細細的揣摩,把一篇360字的文章擺弄的滾瓜爛熟。考試這天,他便如法炮製,將試卷寫成一篇360字的“三字經”文章。
另有一個考生莫如松,自幼天資聰穎,往往下筆千言,一揮而就。他也看到了告示,但心中不以為然。他認為好好的讀寫作文,揣摩時文就是正路。考試時,他完全將告示拋在腦後,洋洋灑灑寫了一篇近2000字的長文。
楊霽將二人找來,問這次考題如何。楊思藩說:“此次考題‘中不內’三字,本已將文章格式規定清楚,只不知究竟源自何處?”楊霽皺了一下眉頭。
莫如松說:“小生揣摩良久,思來想去,只有《論語·鄉黨》篇有一句‘車中不內顧’似與本題有關。不知大人是否取此為意?”楊霽連連點頭,說:“正是!”
莫如松小心的問:“不過,這樣的試題,不知為何定要減少兩字?”楊思藩搶著說:“這個嘛,還不明白?三字文只能句句三字啊!”楊霽看了他一眼,點點頭,揚起兩張卷子。
楊思藩接過卷子一看,只見開頭寫道:嘗思中與內一也,又安有中而非內者哉。“這樣的破題,似不符合。”楊思藩斷定這是莫如松的卷子。楊霽便轉過頭問莫如松。莫如松接過自己的考卷,沒有作聲。楊霽說“你難道沒有看到告示么?這樣的文章也想中舉?”說完便揮手送客。待二人走後,楊霽拿起朱筆,在考院的牆壁上寫了幾行大字:“童試文,貴簡潔。三字經,有定式。楊思藩,可法也。莫如松,則誤矣。”同時將楊、莫的試卷張貼在旁。
第二天,幾百名考生齊集場院,見了楊霽的評語和楊、莫二人的卷子,一時群情激憤,議論紛紛。其中有一個考生的試卷也不符合“三字經”格式,知道自己無望,便將滿腔怨氣直泄出來,也拿起筆,在楊霽的批語旁寫道:“楊子文,害死人。三個字,狗屁經。知此舉,可錯也。告諸君,莫法也。”一時街談巷議,津津樂道。楊霽的名字也隨“三字經”聞名遐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