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沾

楊雪沾 (1919--1996),安徽蒙城人。中學畢業後考入黃埔軍校,為第十七期學員。在抗日戰爭中加入赴緬甸中國遠征軍,回國後又轉戰廣東及湖南執行對日偵察任務。在抗戰勝利後,加入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活動,為湖南和平解放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基本介紹

  • 本名:楊雪沾
  • 所處時代:抗戰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安徽蒙城
  • 出生時間:1919
  • 去世時間:1996
楊雪沾,1919年9月生於安徽蒙城縣南關外二里楊莊。1937年,剛從安徽省立五中畢業的他,就遇上了盧溝橋事變,受到抗日誌士們的感召,他熱血沸騰,決心投筆從戎,報效國家。他先後到鐵道兵團幹部教練隊和陸軍工兵學校學習,1939年,又赴貴陽考入黃埔軍校第四分校繼續深造,成為軍校第十七期通訊科學員,學習無線通訊。
由於楊雪沾讀中學時數理成績好,有一定的無線電知識基礎,所以在軍校學習期間,他很好地掌握了電台的構造、維護以及無線電碼、收發報技術。畢業後他被分配到軍政部通信兵三團,先後在惠水貴陽桂林等地駐防,不久調入通信兵六團。
1941年冬季,日寇入侵緬甸,妄圖截斷從緬甸仰光港到昆明的國際援華物質的最後通道。為了保住這條交通生命線,國民革命軍派遣中國遠征軍入緬與英美聯合抗日。通信兵六團需派一部分士兵加入遠征軍的行列,楊雪沾立即報名並接受了選派。出發前,他請假到湖南耒陽向逃難暫居在那裡的家人告別。當時,他父親楊允恭正重病纏身,臥床不起。楊雪沾跪在病榻前道出遠征緬甸的請求。父親得知他出國是要去抗日,便哽咽著果斷地說:“去吧!山河破碎,救國是大孝啊!”
楊允恭堅定地支持兒子去遠征是有原因的。他早年畢業於保定軍校炮兵科,參加過黃花崗起義;擔任過孫中山大本營的參謀,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南北轉戰,出生入死,可謂戎馬一生。後來因病離開軍旅,報國已成憾事。而今兒子能繼承自己的未竟事業,他怎能不支持呢?不捨之餘有欣慰,更有期待。父親的話,給兒子莫大的鼓勵,楊雪沾當即含淚辭別親人,遠赴戰場。可誰知道,這次告別竟成了父子間的永訣!
1942年3月,楊雪沾開始了他的遠征。通信兵六團派出22部電台,配屬遠征軍各軍師部。他被調到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電台,擔任上尉報務員,台長是他黃埔軍校的同學任錚。報務員是經過嚴格挑選的,都是軍事院校畢業的技術優秀的專業人才。戰爭打響後,電台每天不間斷地接收一線的戰況,並傳達司令長官部的指令。發出的電報都是“加急”,有的還是“十萬火急”,可見戰況之緊迫。電台每天超強度地工作,有時也會出點故障,楊雪沾在軍校學習的維修技術在此派上了用場,在他的努力下,小故障常常會很快被排除,因此保障了作戰時指揮系統的暢通。中國遠征軍歷時三個多月,浴血奮戰,屢挫敵人的鋒芒,使日軍遭受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
5月初,遠征軍被迫撤至野人山。野人山是有“絕地”之稱的原始森林,毒蛇惡蠍出沒,天氣酷熱難耐,雨季山洪兇猛。加上缺糧斷炊,無醫無藥,官兵歷盡了煉獄般磨難。惡劣的環境不知奪走了多少年輕的生命,山野間到處屍體橫陳,白骨成堆。由於飢餓,楊雪沾和戰友們不得不摘野果、挖野菜、吃芭蕉根維持生命。時間一長,他身體浮腫起來,加上得了回歸熱,昏倒過好幾次。他所在電台的戰友有的掉下山崖被山洪沖走,還有的陷進沼澤地死亡,所幸的是,他從死亡線上掙扎著頑強地活了下來。
時任電台台長的任錚如今已是97歲高齡,每當回憶起在野人山上他和楊雪沾分別的一幕,就感慨不已:“杜聿明副司令要補充報務員,找我要人,我派楊雪沾去,他不肯去,說我們是同學,又是戰友,生死我們都要在一起。我果斷地說,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臨行時,我拉著他的手,把我的一支手槍送給他作紀念。他掏出一包藥送給我,後來我得了重病,頭暈高燒,上吐下瀉,生命垂危,就是這包藥救了我的命啊!”
就這樣,楊雪沾依依不捨地離開任錚台長,來到杜聿明副司令身邊的第五軍軍部電台工作。
部隊身陷絕境,電台是走出野人山唯一的希望。杜聿明副司令長官多次指示電台向重慶發出求救的信息,但野人山這個巨大的綠色屏障,電波很難穿透,更何況大雨連綿,電池潮濕,電台元件也鏽蝕得無法使用,這樣,“希望”在野人山慢慢變成了絕望。
兩個多月後,天氣逐漸放晴,部隊走進了一片開闊地帶,所幸被一架正在搜尋國軍部隊的美軍飛機發現,空投了糧食、罐頭、藥品,還投下了電台。這樣部隊終於與重慶取得聯繫,在孫立人部隊的接應下,遠征軍的殘餘部隊歷時三個多月,歷盡千難萬險,終於走出了野人山,到達印度的雷多。
中國遠征軍的一部分退入印度後,為了重整旗鼓,伺機反攻緬甸,部隊在蘭姆伽訓練營整編,並進行以熱帶叢林作戰為重點的全面訓練。美國調來一批軍官任教官,還運來了各式各樣先進的武器裝備。訓練基地開設戰車、通訊、工兵、指揮等學校,訓練內容嚴格按照美國西點軍校教程進行。楊雪沾進入通訊學校,再次接受實戰通訊訓練。由於他有黃埔軍校學習的基礎,加上刻苦訓練,多次考核成績優秀,讓教官們讚嘆不已。結業時,一位美國少校特意把從戰場上繳獲的日軍高清望遠鏡送給他作為紀念,這份禮物他一直珍藏著。
訓練結束後,楊雪沾被編入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電台。在那裡他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直接為總指揮長史迪威將軍服務。史迪威擔任過駐華武官,能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十分和藹可親,見面就稱呼他為“上尉楊”。
回國後,楊雪沾被安排到第九戰區幹部訓練團和湖南省行政幹部訓練團合辦的學生教導總隊任分隊長。學生教導總隊擔負著本戰區軍隊人才培養任務,同時也應戰事的需要,參與一些軍事活動。從湖南日報社檔案資料獲悉,楊雪沾到總隊沒有多久,就被派遣協助一軍事教官到宜章與樂昌交界處實地查對軍事地圖。當時日軍已攻陷長沙粵漢鐵路南段告急,他們的任務是核查鐵道周邊地形地貌,包括橋樑、隧道等,以便國軍加強戒備。
1944年11月,教導總隊由廣東樂昌坪石鎮遷往湖南宜章楊梅山。不久,楊雪沾受令帶六個青年出外偵察敵情,十天后帶回駐樂昌日軍有北上跡象的情報。教導總隊考慮到總隊駐地離鐵道白石渡站僅10餘公里,決定東撤至長策鄉。
果然,不到一個月,楊梅山被日軍占領。1945年1月,戰事吃緊,遵照乾訓團指令,教導總隊挑選一批精幹的青年,成立諜報隊。經過短期的化妝、追蹤、偵察、爆破等訓練後,分成三個組,楊雪沾擔任第一諜報組組長。他化名楊春,帶領諜報員潛入敵占區偵察敵情。他們租住校舍農家,以教師或老百姓身份出外活動。偵察日寇駐點分布及軍力情況,並繪製成圖,供國軍布防;同時,及時觀察日軍動向,如有異動,迅速向第一線部隊報告,以便做好相應的戰鬥準備。因出色的情報工作,乾訓團譽稱諜報隊為“前哨部隊”。
抗戰勝利後,楊雪沾對國民黨政府企圖發動內戰極端不滿,其實早在遠征軍回到昆明時,他看到的是跟血與火的戰場迥然不同的景象,因而就對國民黨統治階級產生了厭惡和怨恨。他在《自傳》中寫道:“我們拼著九死一生(我所形容的九死一生毫不為過),遠征緬甸、印度去抗日,而國內的‘大人先生們’竟在歌舞昇平中朝歡暮樂,沉醉在燈紅酒綠的逍遙之中,這讓為之付出生命的戰士們在九泉之下情何以堪呢?”
1945年底,楊雪沾憤然離開部隊,解甲歸隱。為了生計,他在長沙一家報社找到一份工作,後來成為新民主主義文化工作者協會會員。參加由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活動,參與秘密創辦《實踐晚報》,揭露國民黨的黑暗統治,動員民眾行動起來,衝破黎明前的黑暗。
楊雪沾,這個蒙城人民的兒子,用自己的一腔滾燙的熱血,書寫了一首抗擊侵略者的青春之歌。
1996年11月,楊雪沾因病離世,享年77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