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雜兒只

楊雜兒只(1279~1320),元朝大臣,河西寧夏(今寧夏銀川)人,党項族,他於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在位期間歷任禮部尚書、宣徽副使和御史中丞等要職。以敢於直諫和彈劾權貴重臣而聞名被譽為“魏徵式”(唐朝著名宰相)的人物。

基本介紹

  • 本名:楊雜兒只
  • 所處時代:元朝
  • 民族族群:党項族
  • 出生日期:1279
  • 逝世日期:1320
人物簡介,個人經歷,

人物簡介

楊雜兒只(1279~1320),元朝大臣。河西寧夏(今寧夏銀川)人,党項族。他協淋欠於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在位期間,歷任禮部尚書、宣徽副使和御史中丞等要職,以敢於直諫和彈劾權貴重臣而聞名,被譽為“魏徵式”(唐朝著名宰相)的人物。  朵兒只很早就失去父母,與幼年的哥哥相依為命,但他年幼而“知自立,語言儀表如成人”,處處顯示是一個早熟的好少年。當愛育黎拔力八達還在親王位上時,他就在藩邸做事,很受王爺的器重。

個人經歷

大德九年(1305年),元成宗多病,不能親理政務,皇后卜魯罕便操縱了朝政,愛育黎拔力達與母親答已都被皇后排擠出京城,遷往懷州(今河南沁陽)居住。朵兒只與親王一家患難與共,一直追隨在身邊。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成宗病故,因為皇太子也已早亡,一時帝位虛懸。安西王阿難答、左丞相阿忽台等,策劃了一個曲線奪取帝位的計畫,即第一步先以成宗晚年“居中用事”的卜魯罕皇后“垂簾聽政”,先穩住政局;第二步再擁立阿難答登帝位,並定於本年三月二日發難。愛育黎拔力八達得到情報之後,也積極準備北上搶奪帝位。他命令朵兒只先期返回京都,與右丞相哈刺哈孫等商討制定出一個武裝奪權的計畫:即先把手握兵權的哥哥懷寧王海山從大漠北迎接回京。在海山未趕回之前,由愛育黎拔力八達先到大都,秘密進行準備工作。朵兒只負責“譏察禁衛,密緻警備”。海山與愛育黎拔力八達議定,由哥哥繼承皇位,哥哥去世後,再由弟弟繼位。結果奪權成功,海山先當上皇帝,即元武宗,封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海山死後,他也順利悼陵簽才的當上皇帝。朵兒只被視為功臣,授予太中大夫、家令丞龍講櫃。
朵兒只的哥哥死得早,他敬重寡嫂,把侄兒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撫養。武宗認為楊朵兒只善良,並親自接見他,夸講他。愛育黎拔力八達也經常在武宗那裡稱讚他說:“此人誠可任大事,然剛直寡合。”
武宗在位時,生活奢侈,揮霍無度,又經常大量賞賜諸王、宗親、勛臣,弄得國家財政拮据,廩藏空虛;同時他還三次設立尚書省,重用脫虎脫、三寶奴、樂實等人,肆意變更鈔法,搞得全國經濟困難,政治非常黑暗。至大四年(1311年),武宗病逝,愛育黎拔力八達以太子身份合法繼承帝位,史稱元仁宗。仁宗一登位就宣布罷尚書省,並“以脫虎脫等變亂舊章,流毒百姓,凡誤國者,欲悉按誅之。”朵兒只進諫說:“為政而尚殺,非帝王治也。”仁宗接受了他的意見,只殺了首惡,避免了一場大規模的誅殺。有一次,仁宗與中書平章李孟討論朝中的人才問題,李孟認為朵兒只為第一,仁宗贊同李孟的看法,任命朵兒只當禮部尚書。
罷尚書省之後,仁宗又下令要作廢武宗朝尚書省發行的“至大銀鈔”和銅錢。朵兒只匙滲漏再勸諫說:“法有便否,不當視立法人為廢置。”他認為錢鈔的弊端很多,可以廢止,而銅錢若不繼續使用,會對民間流通造成很多不便,影響到城鄉正常的經濟生活,鑽狼與國與民都不利。眾人雖然認為他的建議在理,但沒有被仁宗採用。
楊朵兒只在任宣徽副使時期,有大臣上告仁宗說,朝廷中有一位大臣貪污受賄。仁宗發怒,認為不該告,要殺這個上告人。御史中丞張珪叩首勸諫,仁宗不聽。朵兒只對仁宗說:“誅告者,失刑;違諫者,失誼。世無諍臣久矣,張珪,真中丞也。”仁宗聽後轉怒為喜,竟聽取了張珪的意見。朵兒只也因此被改任為侍御史。
一次,仁宗與群臣共宴,宴會上有些人大聲喧笑失體,朵兒只提醒仁宗將違法者無論貴戚幸臣,都予以處罰。這些被處罰者後來聯合到一起,在仁宗面前讒毀朵兒只。仁宗很了解朵兒只,不但沒有處罰朵兒只,反而再升他為資德大夫、御史中丞。
延祐二年(1315年),監察御史納璘在上奏中得罪了仁宗,皇帝大怒,納璘等大臣都感到要有大禍臨頭,惶惶不可終日。朵兒只又大膽站出來進行援救,他一天之內上奏七八次,他說:“臣非愛納璘,誠不願陛下有殺御史之名。”終於是使納璘墊局囑淋逃過一劫。但是,仁宗還是要把他貶到基層去當一個地方小官。朵兒只再次對仁宗說:“以御史宰京邑,無不可者。但以言事而得左遷,恐後之來者,用是為戒,不肯復言矣。”這一次仁宗不肯退讓,也不改變自己的主意。幾天后,仁宗讀《貞觀政要》,朵兒只在一旁陪讀。仁宗對朵兒只說:“魏徵古之遺直也,朕安得用之?”朵兒只回答:“直由太宗,太宗不聽,征雖直,將焉用之?”仁宗會意地笑道:“卿意在納璘耶?當赦之,鍵拒慨以成爾直名也。”納璘又保住了官位。又有一位大臣上書論朝政闕失,內有攻擊宰相的言論,因而惹怒了宰相。宰相要皇帝下旨賜上書者死。朵兒只馬上進行阻止,他說:“詔書云:‘言雖不當,無罪。’今若此,何以示信天下?”仁宗悟出道理,聽了他的話,也放過了上書的人。事後特加朵兒只為昭文館大學士、榮祿大夫,再次表彰他的直諫。
元朝有一種風氣,凡位居一品的大官,大都利用各種機會向朝廷為祖輩們索要爵位,以求光宗耀祖。有人也勸朵兒只提出這個要求,朵兒只儼然回答:“家世寒微,幸際遇至此,已懼弗稱,尚敢多求乎!且我為之,何以風歷僥倖者!”
當時,丞相鐵木迭兒,利用手中權力,大肆貪污受賄,全國的官民都很痛恨他,滿朝文武大臣敢怒而不敢言,一點辦法都沒有。朵兒只認為,自己身為侍御史和御史中丞,就有責任進行察糾,懲辦不法官員,不論什麼人,也不論他的職位有多么高,或者是有什麼樣的背景和靠山,都不能例外。延祐四年(1317年),他與平章政事蕭拜住等聯銜彈劾當朝首輔大臣,列出鐵木迭兒的罪狀20餘條。仁宗見到奏章後,大為震怒,下詔逮捕鐵木迭兒問罪。鐵木迭兒畏罪逃匿於皇太后宮中,辦案人不敢捕拿。一向與鐵木迭兒勾結的皇太后答已公開出面庇護,並把朵兒只叫到宮門外進行責問。朵兒只對答:“待罪御史,奉行祖宗法,必得罪人,非敢違太后旨也。”但是,皇帝看在太后的情面上,只把鐵木迭兒的家奴和同惡數人殺了了事,鐵木迭兒本人只受到免職的處分。為了應付太后,皇帝同時也把朵兒只調離御史中丞的重要位置,改為集賢大學士,明升暗降,怕他繼續惹事。
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死,英宗還未登基,皇太后就迫不及待地把鐵木迭兒重新推上了右丞相的寶座。鐵木迭兒一上台,馬上進行打擊報復,把朵兒只、蕭拜位等人叫到徽政院,給他們加上“前違太后旨之罪。”朵兒只怒斥道:“中丞之職,恨不即斬汝,以謝天下。果違太后旨,汝豈有今耶!
幾天后,朵兒只等人都被鐵木迭兒害死。時年42歲。鐵木迭兒死後,在群臣的強烈要求下,元英宗不得不為朵兒只等人平反昭雪,特贈思順佐理功臣、金紫光祿大夫、司徒、上柱國、夏國公,謚“襄愍”。
一次,仁宗與群臣共宴,宴會上有些人大聲喧笑失體,朵兒只提醒仁宗將違法者無論貴戚幸臣,都予以處罰。這些被處罰者後來聯合到一起,在仁宗面前讒毀朵兒只。仁宗很了解朵兒只,不但沒有處罰朵兒只,反而再升他為資德大夫、御史中丞。
延祐二年(1315年),監察御史納璘在上奏中得罪了仁宗,皇帝大怒,納璘等大臣都感到要有大禍臨頭,惶惶不可終日。朵兒只又大膽站出來進行援救,他一天之內上奏七八次,他說:“臣非愛納璘,誠不願陛下有殺御史之名。”終於是使納璘逃過一劫。但是,仁宗還是要把他貶到基層去當一個地方小官。朵兒只再次對仁宗說:“以御史宰京邑,無不可者。但以言事而得左遷,恐後之來者,用是為戒,不肯復言矣。”這一次仁宗不肯退讓,也不改變自己的主意。幾天后,仁宗讀《貞觀政要》,朵兒只在一旁陪讀。仁宗對朵兒只說:“魏徵古之遺直也,朕安得用之?”朵兒只回答:“直由太宗,太宗不聽,征雖直,將焉用之?”仁宗會意地笑道:“卿意在納璘耶?當赦之,以成爾直名也。”納璘又保住了官位。又有一位大臣上書論朝政闕失,內有攻擊宰相的言論,因而惹怒了宰相。宰相要皇帝下旨賜上書者死。朵兒只馬上進行阻止,他說:“詔書云:‘言雖不當,無罪。’今若此,何以示信天下?”仁宗悟出道理,聽了他的話,也放過了上書的人。事後特加朵兒只為昭文館大學士、榮祿大夫,再次表彰他的直諫。
元朝有一種風氣,凡位居一品的大官,大都利用各種機會向朝廷為祖輩們索要爵位,以求光宗耀祖。有人也勸朵兒只提出這個要求,朵兒只儼然回答:“家世寒微,幸際遇至此,已懼弗稱,尚敢多求乎!且我為之,何以風歷僥倖者!”
當時,丞相鐵木迭兒,利用手中權力,大肆貪污受賄,全國的官民都很痛恨他,滿朝文武大臣敢怒而不敢言,一點辦法都沒有。朵兒只認為,自己身為侍御史和御史中丞,就有責任進行察糾,懲辦不法官員,不論什麼人,也不論他的職位有多么高,或者是有什麼樣的背景和靠山,都不能例外。延祐四年(1317年),他與平章政事蕭拜住等聯銜彈劾當朝首輔大臣,列出鐵木迭兒的罪狀20餘條。仁宗見到奏章後,大為震怒,下詔逮捕鐵木迭兒問罪。鐵木迭兒畏罪逃匿於皇太后宮中,辦案人不敢捕拿。一向與鐵木迭兒勾結的皇太后答已公開出面庇護,並把朵兒只叫到宮門外進行責問。朵兒只對答:“待罪御史,奉行祖宗法,必得罪人,非敢違太后旨也。”但是,皇帝看在太后的情面上,只把鐵木迭兒的家奴和同惡數人殺了了事,鐵木迭兒本人只受到免職的處分。為了應付太后,皇帝同時也把朵兒只調離御史中丞的重要位置,改為集賢大學士,明升暗降,怕他繼續惹事。
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死,英宗還未登基,皇太后就迫不及待地把鐵木迭兒重新推上了右丞相的寶座。鐵木迭兒一上台,馬上進行打擊報復,把朵兒只、蕭拜位等人叫到徽政院,給他們加上“前違太后旨之罪。”朵兒只怒斥道:“中丞之職,恨不即斬汝,以謝天下。果違太后旨,汝豈有今耶!
幾天后,朵兒只等人都被鐵木迭兒害死。時年42歲。鐵木迭兒死後,在群臣的強烈要求下,元英宗不得不為朵兒只等人平反昭雪,特贈思順佐理功臣、金紫光祿大夫、司徒、上柱國、夏國公,謚“襄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