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清故居

楊秀清故居

楊秀清(1821年或1823年-1856年),原名嗣龍,廣西桂平紫荊鎮平隘新村(今東王沖)人,客家人,依靠耕林燒炭為生。太平天國重要領袖之一,被天王洪秀全封為五王之一的東王,稱九千歲,後在1856年的“天京事變”中被殺。歿於太平天國六年七月二十七日(1856年9月2日),終年33歲。楊秀清故居有三處,一處在蘇州定園內,一處為南京市原太平天國東王府舊址,一處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車紫荊鎮平隘新村,僅存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秀清故居
  • 別名:楊嗣龍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823年
基本信息,簡介,金田起義後,死亡,評價,

基本信息

姓名:楊秀清
又名:楊嗣龍
生辰:1823年(清道光三年)
民族:漢族
忌日:1856年9月2日(太平天國丙辰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籍貫:桂平
地區:廣西
職業:左輔正軍師東王

簡介

楊秀清。漢族客家人,祖籍廣東嘉應州(今梅州)人。在其曾祖父之前,遷居到廣西桂平市紫荊山平隘新村(今東王沖),世代以種山、燒炭為業。父母早亡,年少而孤。後來他接受了馮雲山傳播的革命思想,逐漸成為太平軍有謀略、有膽識的最高軍事統帥,是太平軍著名的軍事家。
1848年,馮雲山被捕下獄,洪秀全回廣東設法營救,拜上帝會群龍無首,會眾成員中有人退縮,有人動搖,拜上帝會面臨分裂和瓦解的危險,為了扭轉這一嚴重局面,楊秀清“忽生啞病,兩月不能言語,會眾均覺奇異以為是不祥之兆”。他以此作藉口,假託天父下凡,自己代天父傳言,把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和宗教迷信巧妙地結合起來,從而做了許多思想工作,澄清了拜上帝會中的許多混亂思想,避免了拜上帝會的瓦解,鞏固了革命隊伍的團結,成為太平天國準備起義階段的一次關鍵性轉折。金田起義前,楊秀清兩個多月裝成耳聾口啞,金田起義後,他忽然開口,自稱天父降托,耳聰目明,組織民眾,策動起義,指揮軍事行動,一切井然有序。當洪秀全、馮雲山在平南縣花州山村被清軍圍困時,楊秀清迅速派蒙 得恩部救援,殺敗清軍,救出洪、馮兩人。此後楊秀清用代天父傳言為謀略輯刻成書,即發太平軍各級屬員學習,從而對太平軍的發展壯大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
太平天國起義初期,楊秀清作為太平軍的實際統帥,基本上採取保存力量和就地打轉的消極作戰指導方針。1851年9月下旬,太平軍攻占了廣西永安州城(今蒙山縣)。在討論下一步行動方向時,洪秀全提出了奪取南京的戰略目標。楊秀清對此表示完全贊同,並開始了有明確目標的戰略進軍。1852年4月,楊秀清指揮太平軍巧妙地從永安突圍,北攻桂林城。由於桂林城倚山傍水,城高且堅,太平軍雖英勇作戰一個月,卻未能攻克。楊秀清及時改變戰役計畫,下令撤回,揮戈北上,於6月3日攻占全州,12日占領湖南道州。由於楊秀清採取了避實擊虛的戰略指導方針,擺脫了內線作戰的被動處境,開始有意識地打到敵人力量薄弱的外去,因此,他提出太平軍今後的進軍方向是:“今日上策,......循江而東,略城堡,舍要害,專意金陵,據為根本......”。
據此,楊秀清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1852年7月下旬攻長沙不下就主動撤離,而攻占益陽,越過洞庭湖,占領岳陽。12月攻占漢口、漢陽。1853年1月12日,又克武昌。此時太平軍迅速發展到50餘萬人。2月9日,楊秀清下令撤離武昌,水陸並進,順江東下,於18日克九江,24日克安慶。3月8日兵臨金陵城下,經12天的攻打,於3月20日戰領金陵。太平軍進軍如此順利迅速,重要原因之一是得益於楊秀清的高超指揮謀略。當時清軍頭領評價說:“審勢度力,如攻桂林不下,則陷全州,攻長沙屢敗則下竄湖北;......夫攻堅則力倍而多損,攻瑕則力省而效速”。正因為太平軍避免了在久不下的堅城之前浪費時間與消耗兵力,從而導致這場農民革命戰爭節節勝利。

金田起義後

金田起義後,洪秀全在1851年封楊秀清為正軍師,同年封楊為東王,其他四王皆歸東王節制。自從南王馮雲山及西王蕭朝貴相繼戰死後,權力更加集中在楊秀清一人身上。
楊秀清是太平軍由廣西進軍至南京的實際指揮者,戰功顯赫。當太平軍攻下南京後,天王洪秀全打算再攻取河南定都,而楊秀清則屬意建都南京,最後楊的意見被採納。1853年初攻克武昌,建都南京後,制定太平軍下一步戰略為太平天國北伐和太平天國西伐兩路並進。前者全軍覆沒,後者雖獲得有限戰略目標,然而未能盡殲清軍主力。
在太平天國前期,天王雖然地位在各王之上,然而在制度上是一個虛君,[4]實際權力在正軍師東王楊秀清手上。楊秀清不識字,由東殿官吏協助處理文書,由楊負責決定。雖然軍政命令在形式上要由軍師奏請天王降旨,實際上由楊秀清決定,天王從不否決。此外,楊秀清多次假託“天父下凡”傳令,逼使天王聽從楊的命令。楊秀清隨著功高而變得驕橫,與天王和其他諸王的矛盾逐漸加劇。

死亡

楊秀清一直策劃將天兄耶穌、二兄洪秀全、一位三兄(一說是已故的馮雲山,或洪秀全之子)以及自己,組織一個四人管治組織,特顯自己高於諸王的權力,得到洪秀全答允[來源請求]。到1856年8月,楊秀清的野心進一步擴大,要求洪秀全把他由“九千歲”封為“萬歲”,洪秀全假裝同意,推延至楊秀清生日(公曆當年9月23日)時正式封萬歲。洪秀全其後密詔領兵在外的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等人誅殺楊秀清。
韋昌輝在9月1日到天京,與燕王秦日綱在夜間入城,2日凌晨突襲東王府,楊秀清、其家人及大量東王部屬被殺。在處理東王餘下部屬時,諸王設下了圈套,宣稱天王降詔指責北王及燕王在對付東王時過度濫殺,需要受杖四百,誘使大批東王部屬觀刑,取得他們信任及棄械後,乘機將他們全部殺害。[5]屠殺並未因此而終止,不少人因與東王有些關係,甚至只是款待用膳,亦遭屠殺,死亡人數多達2萬餘,史稱“天京事變”。
北王及燕王在同年被殺,後來洪秀全把楊秀清的“圖謀篡位”罪名平反。洪秀全追念楊秀清的功績,將其忌日定為“東王升天節”,又把自己第五子洪天佑過繼給楊秀清,稱為幼東王。

評價

洪秀全楊秀清,都生活在19世紀中葉的中國,他們雖然從西方搬來了基督教的一些教義,結合中國的情況,創立了拜上帝會,但西方的科學、民主思潮的信息,幾乎一絲一毫也沒有影響到他們,這就決定了這場轟轟烈烈的規模空前的農民革命,只能在舊式農民戰爭的範圍內徘徊。楊秀清作為一個出身於山鄉農家的農民起義領袖,他的思想也只能是西方宗教教義,小生產者的家長制和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的混合物。 偉大的農民革命運動把楊秀清錘鍊成了太平天國內部唯一能夠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人物。然而他的胡作非為,在太平天國內部又引起了極大的怨恨。他被殺後,
一度在天京城內引起一片歡呼聲(麥高文:《太平天國東王北王內訌詳記》)。但當事件過後,人們的感情逐漸冷卻下來,開始對楊秀清這位怪傑,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全面衡量,並漸漸感覺到,自他離開太平天國後所騰出的巨大空缺,一時無人填補,在翼王石達開出走之後尤其如此。於是,人們開始懷念他、紀念他。李秀成說,東王在世時,軍令嚴整,賞罰分明,民心佩服。洪仁軒說,過去東王在世時,拓土開疆,猶有日辟百里之勢,而今進寸退尺戰勝攻取,大遜於曩時!洪秀全也於1859年頒發詔令,宣布把楊秀清被殺的那一天,定為“東王升天節”,“七月念七東升節,天國代代莫些忘”。看來,在太平天國將士的感情上,由於楊秀清的被殺,已經寬宥了他所犯的錯誤。洪秀全及太平天國廣大將士,對楊秀清這樣一位傑出人物,曾經為太平天國革命所建樹的功績,給予了肯定的評價。分析楊秀清所犯過錯及其過錯根源,是為了搞清歷史是非,給楊秀清這樣的歷史人物做出吻合歷史真相的科學結論,總結出可供借鑑的歷史教訓,這無損於楊秀清在太平天國革命中的卓越功績。雖然由於他所犯錯誤而造成和導致了許多嚴重惡果,影響了革命的勝利發展,但這與他在革命前期動員人民,組織隊伍,審時度勢,抉擇策略,指揮全軍作戰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相比,仍是功大於過,應當給予充分肯定。其實,太平天國本身,就給楊秀清作了公正合理的歷史評價,他雖因平時的“威逼”和最後的“逼封”,嚴重傷損了革命隊伍的團結,而且導致了“天京變亂”這場大禍的來臨,但在變亂以後,太平天國鑒於他生前的革命功勳,仍然追認他的各種職位,照舊列銜於天國所發文告,並由天王洪秀全下詔將楊秀清被殺之日(天曆七月二十七日)訂為“東王升天節”,以示懷念。可以構想,如若楊秀清的過錯抵消或超過了他的功績,就不會在他死後,還要太平天國的廣大將士“代代莫些忘”。這些史實雄辯地說明了楊秀清的革命功績,不應因其過錯而被磨滅,他仍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值得稱讚的革命領袖人物。
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故鄉—廣西桂平市紫荊鎮木山村東王沖
楊秀清故居遺址之一。故居原來是舂牆屋,經過百多年來的風吹雨打,現在僅存石頭腳了楊秀清故居遺址之二石頭腳
南京瞻園,即為楊秀清東王府舊址,現園內設立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