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溪鋪鎮

楊溪鋪鎮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楊溪鋪鎮政府駐趙家坡,人口35875人,面積248.8平方千米。轄22個村委會:財神廟、楊溪鋪、關門山、清涼寺、下家河、伏山、羅溝、鐘山、劉灣、雲彩山、鮑溝、田龍、烽火、雷家、陳家梁、青白、農業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楊溪鋪鎮
  • 外文名稱:Yangxipu
  • 行政區類別:湖北十堰
  • 所屬地區:中國華中
  • 下轄地區:財神廟、楊溪鋪、關門山等
  • 政府駐地:趙家坡
  • 電話區號:0719
  • 郵政區碼:442514
  • 地理位置:十堰市東北部
  • 面積:248.8平方公里
  • 人口:人口35875人
  • 方言:西南官話-鄂北片-鄖陽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 機場:十堰武當山機場
  • 火車站:十堰火車站,十堰北站(在建)
  • 車牌代碼:鄂C
鎮情概況,自然地理,地形,氣候,礦產資源,歷史沿革,基礎設施,經濟狀況,農業,工業,商貿流通,社會事業,科技,教育,名勝景觀,特產,

鎮情概況

楊溪鋪鎮位於鄖陽區城東北,面臨漢江、背靠群山,鄖府大道、209國道、丹鄖公路、桂南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素有鄖陽“東大門”之稱。該鎮現轄23個村,113個村民組,8400餘戶,總人口3.5萬多。轄區版圖面積247.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390畝(水田面積11490畝),林特多種經營面積達2.2萬畝,其中茶葉、柑桔、板栗、梅子、柰李以面積大、產量高、品質優而遠近聞名,“桂龍雲劍”茶連續5年在國內外茶葉評審活動中獲得金獎。骨幹工作企業涉及精密鑄造、機械加工、汽車配件、化工建材、礦產開發等。風景名勝有鮑家寨、黑龍泉。“三個文明”建設躍上了新台階。2004年,楊溪鎮國內生產總值達2.05億元,民營經濟總收入達1.4億元,財政收入達189.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213元。
楊溪鋪鎮

自然地理

地形

楊溪鋪“背靠青山搖錢樹,面迎漢江聚寶盆”三山、兩水、五分田,多為丘陵,地勢西高東低,北山、南河、北南傾斜。

氣候

氣候溫潤、降雨充沛,風和日麗。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依伏山、黑埡、雲彩山、雷峰埡四山相連為線。山前的烽火、鮑溝、楊卜家五個管理區年平氣溫15.9℃,最高的7月(農業歷6月),為27.8℃,最低月為1月(農曆臘月正月交接間),為3.1℃,為3.1℃,年溫差24.7℃,年均降雨量為820.5毫米,無霜期為244天,蒸發量為1521.5毫米。和城關大同小異,山後的譚家、圩坪、桂花、烽火的黃龍埡年平氣溫為13.7℃最高的7月(歷6月)為25.9℃,最低月為1月(農曆臘月正月交接間),均為2.7℃,年均溫差23.6℃,年均了降雨量為826.1毫米,無霜期為226天,蒸發量為1518.3毫米。

礦產資源

境內鐵礦、石英石、石灰石、大理石、天然建築石料等礦藏儲量大,品位高。

歷史沿革

楊溪鋪鎮,故名思意:所謂楊是姓氏,溪是小河。但追桶求源,地名隨著山脈、地形、地貌走向隨著人遷移,或者隨當地人家姓氏而命名。戰國時,麇國被楚滅後,其餘殘餘部落沿,漢江東下到這裡安家定居。(史書記載,也就是公元的284年間,當時這裡荒無人煙。約在南北朝時(公元423年間)有人來到這裡安家定居。當時姓餘一家先到此地。漢江灘 邊大片河灣沃地被他看中,為他所有。而後孟子後裔從山東鄒縣流落此地,接著趙家宗祖(鍋八趙)後續到此。只因余家先到此地定居,大片的漢江灘地為他占有,孟子後裔來此第二,只好占坪、占坡。趙家後來,河灣、湖泊、沃地、山坡、坪川、良田,已歸他有,沒有立足之地,為此他 想到“人離不開水,水取之與河、金、木水、禾、土,水是萬物生存之本”。他占漢江為王,河歸趙家。在楊溪鋪自古遷民以來傳說至今為:“余家的湖、孟家的坡、趙家的河。”唐貞觀17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三子李泰以罪降爵為東萊郡王(後改為順陽王),徙居鄖鄉時,常到這裡山上聽牧歌,河邊觀舟楫,晚書為證。中宗李哲,僅坐了一個月的皇帝,後被母后武則天貶為廬陵王,趕出就都,流放房州(今日神農架、房縣),後到均州(今日丹江口)。那時,他為了解憂散心,也時常帶兵卒、家將、護衛,來這裡射雁捕兔,戲水釣魚。舊時,離城東門以外,依校場壩邊為界,歷來屬楊溪鋪所轄。楊溪鋪是小集鎮的大名,它其中包括“三店”“一康”“一坡”和江南的鄖洲灘。(過去,漢江河水是靠江南崖邊流,現代的漢江和鄖洲灘相隔僅是一條小河。因此古人很早就有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之說)。三店為上店 、中店、下店。一康名為前康,前康緊靠漢江岸邊。一坡離鋪西1里路北,住著趙戶人家,由此得名趙家坡至今。江南鄖洲灘上那時居住有二十戶人家,人近百口,在這片肥沃的灘洲上男耕女織,生兒育女。清末民初行政名為鄖洲保。
楊溪在民國期間,原名為楊武鄉、武是城西 武陽、楊是楊溪,因此命名為楊武鄉。鄉公所設於鄖縣城的東菜園,東從楊溪小河匯入漢江的出水口,向北一直通往鮑溝與白桑 交界的雷峰埡山山為界同,所轄的正北面是與大柳、南化交界地的圩坪、桂花譚家。西部依大堰河的出水口,小河西一東為界,全屬楊武鄉轄區,在地理位置中楊武鄉對古老的鄖縣城形成了東、西、北三面大包圍。解放後,建立區公所,把解放前原轄的東、西菜園劃為城關。小河西以東的大堰三村(前些年稱三紅:紅橋、紅領巾、東方紅)和武陽村劃開與青曲建立了大堰區化所。
1958年後,國家興建丹江水庫,蓄水發電,楊溪沿江庫區水位線內的古建築,名勝古蹟、自然景觀,有的被迫拆掉,有的葬身江底。大小寺廟、文革十年期間,又因破“四舊”毀於一旦。
六十年代初,撤掉原有的安陽區,劃為楊溪區管轄。楊溪區公所設於楊溪鋪村中店子8隊(原紅明大隊8隊)。區公所管轄:楊溪、桂花圩坪、譚家、卜家、任家、鮑溝、烽火、崌峪、
細峪、龍門、王莊總共12個人民公社。一九七四年撤區建立大公社,楊溪區更名為楊溪人民公社(後改安陽公社)。譚家、圩坪、桂花成為一個人民公社為桂花公社。一九八一年縣擴大原種場,又把原管轄的紅旗大隊(現十方院村)劃為縣原種場所管至今。一九八四年撤公社並區建立小鄉,鎮人民政府楊溪除劃出的原紅旗大隊(石方院村)外,其餘桂花,安陽兩社與楊溪三社合一,恢復了楊溪區公所原名。除楊溪、安陽設兩個小鎮外,其餘10個全部更名為鄉政府。1987年9月撤區建大鎮,安陽、崌 峪、龍門、王莊重建大鎮從楊溪分開。譚家、圩坪、桂花相繼分開成立了桂花鄉政府。2001年5月,機構改革的需要,桂花、楊溪合2為1,保持了原有的楊溪鋪人民政府的名稱。

基礎設施

楊溪鋪鎮自建國以來,在歷屆黨委、政府領導下級各個部門的大力支持援助之下,乾群一心 、群策群力,以艱苦創業不怕犧牲的精神,奮力拚搏,迎難而上,使楊溪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委、政府領導,率領3萬人民,修路170公里,全鎮8個管理區42村全部通了公路,改寫了山區村民肩挑背駝的歷史興修清水渠8條,總長110千米。全鎮 由建國初期僅有的幾口庫塘現已達到285口,總蓄水量為380萬,全鎮共建旱地水窖320口,沉沙函60處,攔河壩沉沙池12個,谷坊36處,沼氣池1400口,氨化池150口,蓄水塘3口,扶助農民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建水池、水窖651口,坡改梯4500畝。以漢江沿線的村組為主長防林綠化面積達到30000畝。栽樹180萬株,全鎮用材林面積現已達到18000畝。以柑桔、板栗、蘋果、梅子、葡萄、青茶主的多種經營面積高達3.1萬畝。先後建 起了財神廟埡子、茨架嶺兩處集鎮,它為全鎮村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鎮辦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以機械總廠為龍頭的鄉鎮企業、柔氈廠、花炮廠、大箱廠、汽配廠、精鑄廠、鑄造廠、磚廠等共有11個。
鎮內通訊網路日趨完善,機關用電和農村農民用電有所保障。同時,開拓山坡石碴示範地800畝,民眾改土木結構興建住房4800戶,16000間,16000平方米。鎮直各個部門,企事業單位辦公用房和住宅舊更新,全部擴建為樓房,各種不同樣式不同風格的樓房建築“錯落有致”,布滿全鎮。與建國初期相比,可日新月異,萬象更新。如今――楊溪!它以嶄新的風采送走了一個舊的世紀,迎來了2001年這個新世紀開端的第一個新的春天。

經濟狀況

農業

自一九九九年以來,黨委、政府開始了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性大轉變,堅持以新一輪扶貧開發為契機,以調整為主線,採取“菜進糧退”的戰略方針。在以前的“山上松杉山下桔,田裡糧食庫塘魚”的農業發展指明思想的基礎上,提升了“四個比重”即:糧油生產提升優質品種比重,種植業內部提升經濟作物比重農業內部提升畜牧、水產、養殖比重;農村經濟中提升二、三產業比重。全鎮糧油優質品種達到60%以上,以蔬菜、瓜果主導產業種藥材為主的經濟用物種植面積,達到總種植面積的50%以上。以養生豬、烏雞為主的畜牧業和以優質水產品為主的漁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40%以上,黨委政府把鎮劃為六大區域:一是以楊溪管理區為主戰場的瓜菜生產區域;二是以鮑溝、任家管理區主戰場的經果林及油菜產區;三是以任家為主的優質小麥產區;四是以卜家管理區務主的小水果產區;五是以烽火管理區為主的畜禽養殖和生態資源開發;六是以桂花、圩坪、譚家三個管理區為主的松杉用材和青茶、柑桔、板栗、梅子、葡萄為主的多種經營基地區域。調整中,去處以楊溪鋪村為中心,大力發展平菇、香菇、食用菌,在209國道沿線發展了千畝雙膜西瓜,千畝蓮藕和千畝地膜大蒜,使全鎮的產業構結從山上轉移到山下,從坡上轉移到水田,在產業結構中從而實現了戰略性的大轉變。為此,超過了有史以來最高水平,糧食總產1.9萬噸,油料總產670噸。

工業

工業企業異軍突起。鎮辦的廠礦企業由建國初期的1958年僅有幾間小打小鬧鐵業化,現已發展到11個。以機械廠為龍頭的精鑄廠、汽配廠、鑄造廠、翻沙廠、大箱廠、柔氈廠、花炮廠、磚廠、石英砂廠,大理石廠等等。生產的壓面機系列品,在國家中西部地區評比獲獎中獲得了較商的聲譽,防水柔氈在鄂西北山區的十堰市場獨占鰲頭,貨櫃墊角暢銷美國、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石英砂、大理石市場銷售緊俏,而楊溪鋪的紅磚獨占縣城市場,這些廠礦、企業為、楊溪的經濟振興和財政增收扛了大旗。

商貿流通

楊溪歷來被譽為鄖縣城的東大門,借漢江舟楫之利,公路交通之便,離縣城近的優勢,有傳統的經商優勢。解放前和建國初,僅楊溪鋪店子就的飯店、客棧、酒家14個,布匹、煙、副食小店9個,鐵貸、木鋪4家,理髮、染布4家,小商販、菜攤32家,外來流動做生意的人和賣針賣線的貸郎擔常來不斷。同時由於離城近,往返方便,大多數的小商販,白天湧進縣城,晚上回歸故里。促進了縣城商貿易流通,城鄉經濟的繁榮。解放後丹江建設蓄水發電這個昔日的熱鬧集市貿易小市場被淹,人們搬遷、後靠分居在公路沿線的山坡上。
近兩年,為了集鎮的經濟繁榮。黨委、政府以戰略的眼光克服困難阻力,先後建起了財神廟埡子和茨架嶺梁子兩個商貿集鎮,各種不同的從業人員發展到4000人。年完成經營收入3000萬元,實現地方稅收40萬元。

社會事業

科技

近兩年來,黨委、政府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不斷加對科學技術培訓經費的投入力度,以成人文化學校陣地為主,培訓幹部和農村致富科技帶頭人。其此,利用在校國中待畢業學生,請專家學者授課,讓學生在畢業離校前,學到一至兩門農村科技使用專業技術。由於科技在全鎮得到了普及,農民生產、養殖、生活加大了對科技的套用,推廣使用自製優質小麥品種、地膜覆蓋種植動手術、食用菌恆溫地窖生產技科學配方施肥等到。養殖推廣使用混全飼料配方,由原來的“單打一”變為多營養多原素,從而使全鎮在種植和養殖等方面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被市、縣授予“科技先進鄉鎮”榮譽稱號。

教育

楊溪鋪鎮為全縣教育重鎮之一,多年來學生人學率高,升學率高,楊溪中學曾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和獎勵,在錢縣有較高的聲譽,校舍總面積達到11萬平方米。教師職工住房22平方米,教學裝備投資300萬元。中小學生入學率、畢業鞏固率分別達到100%、98%。楊溪鋪鎮中國小校如下
鄖縣楊溪鋪鎮中心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任家完全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關門山村初級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劉家埡村初級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初級中學
鄖縣楊溪鋪鎮卜家完全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孟家村初級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宋家村初級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文筆峰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楊溪完全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油坊溝初級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清涼村初級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烽火完全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獅子河村初級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田咀村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秦家莊村初級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羅溝村初級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范家村初級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鄭河初級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鐘家村初級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雷家溝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高山村初級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鮑溝完全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鮑溝村初級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黃龍埡村初級國小
鄖縣楊溪鋪鎮黑埡村初級國小
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與普及,為楊溪的精神文明建設增添了風采。

名勝景觀

楊溪這塊風水寶地,有臥虎藏龍之說。天然形成的自然景觀和前朝古代的建築,使楊溪風光迷人。楊溪的青龍泉、黑龍泉、白龍廟、黃龍洞、五虎老鷹山等自然景觀聞名遐邇。
從鄖城出東門的校場壩過小河公路沿線開始,卜家灣有一座黑龍廟,廟裡威坐著一個臉如黑龍爺。再往東走不到百步,有一座土地廟,土地廟裡土地爺身旁各立著兩個泥塑的土地婆,成為一廟一爺兩老婆的奇廟。離廟再向東走,路北一座大廟,俗稱關帝廟,廟門對面路南有一棵百年皂角大樹,是來往行人歇腳的了地方。再往東走前方不遠建有一座石洞橋,橋下北面有兩條長年累月不斷流水的小溪,潺潺溪水像銀龍,匯入一洞流下漢江,此處被人們稱為“二龍入一洞”。再往東走來到肖公大廟,此廟建築氣勢磅礴,森嚴壁壘,廟西有一座戲樓,門前路南生一對百年姊妹皂角大樹,粗需四條膀扎腰圓的壯漢拉手方可一圍, 它像兩把遮天蓋地大傘,冬夏四季為來往行人,擋風避雨,本地生意小販,設攤擺點,行了方便。抬頭東望,舉步再走,正臨上七下八的“七里橋”美其名曰的“一龍入雙洞”。此橋建於明朝開端(太祖元璋戊申2年公元1371年)。橋洞下是一小河,小河從橋北穿洞下流匯入漢江,離橋下不上百步,緊連有一個石洞,小河河水巧似一龍鑽入雙洞,故而此橋得名“一龍雙洞”的景觀。往東行五里是有傳奇色彩的清龍泉和響水河,泉河水冬暖夏涼,相互爭暉比美,橋上建有一座明代磚石結構大橋,壯觀雄偉,居住在這裡的人們,老婦、少女、大姑娘、小媳婦常到這裡梳妝、洗衣。每當春去夏臨的時刻,那些光著屁股,裸著被太陽曬的油黑髮亮的淨身頑童,在河裡摸魚撈蝦,捉蟹戲水。橋里河西,緊緊相靠的是北面伏山沿下的一條山脈,山脈雙分六幽五峰,它像五個食飽的猛虎在這是臥著。當雄鷹飛翔路徑此處,難以通過,因此,此山被稱為“五虎老鷹山”。五虎山腰有一個洞,名為梨花洞,傳說當年唐代樊梨花舉旗起兵為《演練兵馬,在這洞裡居住。橋下河側天生有一個油黑的大奇石 ,石 上生著一個展翅起舞的白鶴,嘴裡銜著一條小魚。奇石被人們稱為“白鶴釣魚”。再說楊溪鋪上奔路康的半坡,路上有一個像耕地的犁面,從古到今一至被 人們稱為犁面石。在楊溪鋪的東方隔溪相望趙家灣,有一口近百米深的古井,供應著當地百口人家人畜飲水,人家背後山樑屹立著一棵千歲古柏,枝葉茂盛,四季常青。古柏正東的石榴,有一口偏井,傳說古代東漢25年間王莽追光武帝劉秀時,正趕上炎陽似火的七月,劉秀兵馬路徑此地,人困馬倦,急需飲水途中打仗行軍,又未帶桶,當地百姓聽兵要來,早已逃之夭夭。找不到打水用具,人馬口乾舌焦,嘴中冒火。劉秀見此有水不能飲,便隨意說出了一句話“井呀井,請你偏偏來水就行了”。誰知此果真偏了,兵馬都一一喝到了水,從此以後這井一至偏著。再說楊溪鋪自古兩條街,正街位於鋪中,是集貿市場,熱鬧非凡。另一條是漢江河岸的前康,這條街道它沒有五花八門的鋪店是條背街。兩條街隔溪正東的文筆峰,文筆峰塔下立著一個高聳入雲向南傾斜的旗桿,因此本地和外來遊客聲稱“楊溪鋪自古兩條街,文筆峰的旗桿向南歪”。從楊溪鋪下店鋪頭楊溪河一到通往鮑溝的鮑家寨 下的黑龍泉,是溪水的源頭,在舊社會,每逢天旱之年,那些府官、縣衙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地位,帶上官員,地方紳士 到黑龍泉燒香、磕頭、求神、求龍為黎民百姓祈雨。龍泉的半山有一個洞,傳說山洞裡住一位仙女,名叫鮑三娘,當地人們遇上婚喪嫁娶、趕做嫁衣、喪服,賃盤借碗,到這裡僅燒上幾張紙,磕上,幾個頭,仙女鮑三娘,都肯幫忙獻藝。再說雷峰埡(累墳埡),東西 兩處“山高入雲端,懸崖絕壁生”四處無路,中間僅有一條小路上鄖陽,下河南、到陝西 河南的必經通道,在軍事地理位置上十分重要,歷來被府州、縣衙派兵把守。楊溪鋪轄區正中,有一條山脈,東西走向,西高東低,從鎮政府所在地背後的伏冊開始,一至通往與白桑交界的白虎寨、黃龍寨、黃龍埡,全長約40多華里,山的南北兩部,各有兩座向南北下傾的支峰,它像一條龐大的巨龍,頭部在西 、尾巴在東、向南北延伸的支峰猶如個龍抓,它把山前山後隔為兩半,騰飛在雲霧之中。再說與伏冊相連的雲彩山,此山每當遇上濛濛細雨過後天晴,東方日出,霞光普照,水氣的蒸發,在山腰周圍形成了一種霧的世界,雲的海洋。此山主峰像一把鋒利的匕首直插茫茫雲海之中。為此它獲得了雲彩山這個美名。

特產

楊溪鋪鎮由於自然環境地理位置有勢,有坡、有崗、有山、有水。因此,礦產資源豐富,其中最有盛名的礦產資源大理石、石英砂、鐵礦石是建築市場上的緊俏貨。以茶葉、板栗、柑桔等小水果的多種經營項目在全縣鄉鎮中占居首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