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榮(民國時期果敢地區第二任土司)

楊春榮(1877~1929)字子耀。為果敢首任土司楊國華獨生子,土司世襲繼承人。鑒於其父去世時,他年僅6歲,故根據其父遺囑,先由其叔楊國正輔佐即代為攝政,至1916年才正式接掌世襲土司之職,在任13年。1929年楊春榮去世,終年60歲,葬於拱掌下魚塘。其轎子形陵墓,應為1927年所立生基,其碑銘為時任毗鄰鎮康縣長祥雲籍人李潤東所撰。原立的居中碑心,已經被毀;現存者,系其後裔於2002年重刻修復。

基本介紹

  • 本名:楊春榮
  • 別稱:字子耀
  • 出生地:雲南省果敢縣
  • 出生時間:1877年
  • 去世時間:1929年
  • 職位:土司
人物生平,生平記事,

人物生平

楊春榮,字子耀。為果敢首任土司楊國華獨生子,土司世襲繼承人。鑒於其父去世時,他年僅6歲,故根據其父遺囑,先由其叔楊國正輔佐即代為攝政,至1916年才正式接掌世襲土司之職,在任13年。1929年楊春榮去世,終年60歲,葬於拱掌下魚塘。

生平記事

據《中國國民黨大事記》(1988年版)及《緬甸果敢土司之認識》(1944)等史料載:上世紀初,孫中山曾經派汪精衛等來緬,在華僑華人中進行“反對帝制、建立共和”的政治宣傳,發展同盟會海外會員,並於1908年4月1日,在緬甸成立了同盟會海外仰光分會。時年39歲的果敢土司王儲楊春榮及其堂弟、楊國正六子楊春浩等,因此曾加入同盟會。同年4月30日,同盟會成員黃明堂、王和順等,在滇南發動的河口反清起義失敗,餘部雷德祿、梁定初等人,曾率30餘人,退入越南。繼之,向西經寮國進入緬北,輾轉抵達果敢,得到了楊春榮的容留和接濟。此後,楊春浩曾隨雷、梁等人,前往廣東,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後來因病返回果敢,1929年去世於楂子樹。據稱楊春榮、楊春浩參加同盟會及其活動的歷史事件,“頗為時人所佩服”。
楊春榮自幼喪父失孤,母子曾被入果板弄回軍所俘。同時,又遇生母改嫁的離異及天花的肆虐;可謂少年不幸,大難在劫。因此,他自稱“扶我育我、教我誨我,悉賴國正公一人而已”;“他幼聘明師教我,長擇淑女妻我,更長而讓我襲職”。特別提及他12歲(1881)時,“感染天花,渾身潰爛,濃血淋漓,病勢沉重,危在旦夕”;但在楊國正悉心關懷下,才“漸獲痊癒”;稱此是不亞於“晉之伯道、魏之張范”的“大仁大德”。所以,他對其叔、攝政土司楊國正,始終深懷感恩戴德之心而尊從不二,並曾奉命“率兵勇,親冒夭石,攻勐板,服勐洪,克滾弄,疆土日辟,地方亦已平清”。1916年,楊國正在雙目失眠的情況下,宣告退休,楊春榮開始正式接任世襲土司之職。“除對楊國正盡禮盡孝之外,對所有楊國正的後裔,皆視為同胞兄弟,逐一分封領地”。其中,西北部拱掌以上地區,分封給楊國正八子楊春沛領轄;南部滾弄及江西長箐山,分封給楊國正九子楊春錦領轄;江西勐洪及土司兵權,分封給楊國正長孫楊文煥統轄,故有“軍門”之稱。楊春榮自己,僅領轄果敢中部地區。從此,果敢開始形成“一國三公、政出多門”的狀態。楊春榮“雖為正官,實際權利,卻由同族弟兄操縱,使人民入衙竟無所適從”。為消減摩擦,楊春榮只好從楂子樹衙門分出來,另擇新址於炸地林,建立新衙門。從此,所轄中部地區,“政令劃一,人民利便。但各地食邑諸堂弟,獨斷專行,形同割據”。最終導致13年之後,食邑土目爭襲土司的政治動盪。
當年人們對楊春榮為人德行的評價是:“生性純摯,篤於孝義,不嬉戲”。(參見《墓志銘》)。據《緬甸果敢土司岳父岳母碑考》(1990)載:1911年,楊春榮曾特地委託其妻王小任攜子女,返回今永德小勐統街,為其已故岳父王國清和岳母高氏、段氏樹碑立墓。楊春榮曾親自撰寫碑銘,自謙“因思泰山泰水恩義難忘,將曲體令嬡愛就之心,竭盡半子之職”;“不能侍養於生前,終當竭誠於歿後”。此一排三冢碑墓,立於小勐統關保寨關公廟遺址南側。此後,楊春榮曾多次攜妻兒,親臨掃墓祭奠,至今碑墓尚存。
1924年,即楊春榮去世前5年,面對食邑諸弟侄,分封割據日甚、果敢政令不能劃一的危機,楊春榮對果敢未來的統一安定,十分擔憂。於是他開始著手整理編修《楊氏譜系》,希望以此喚醒族中“人心之不古”,維繫祖宗的傳統世襲的綱常倫理,並兩度題序,強調“蓋我嫡系相傳,未嘗爭奪,尤益之與啟也。挾輔行政,歷經數世,皆叔之佐侄,尤周公之相成王,伊尹之相太甲也”;“事實昭彰,歷歷可考”;“若不書為譜,則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事久年淹,世系不明,昭穆不詳;而人忘其本,且不知本之所自出”;“但願後世子孫,本我先祖一貫之精神”;“重倫常,敬祖宗;別長幼,序親疏”;“按譜以稽,森然雁序”。同時,為家族輩分字派的取名,寫下了一首五言詩,即“高才維有國,春文振家邦;世守本承繼,富貴榮華昌”。此一字派系列,據考漏掉入果第一代楊映;其餘,已被族中後裔所遵循,已知2006年取名至“世”字派。楊春榮“續譜鑒今”之舉,雖然沒能維繫“嫡系相傳”的平穩交替,因為1929年楊春榮去世而屍骨未寒,所封食邑諸堂弟,已經開始爭襲發難。但續譜之舉,終究為其家族乃至果敢,留下了一份可考的文字史料。
1926年即楊春榮去世前3年,在他的主導下,將所轄大水塘集市,由舊街埡口,下移至大水塘舊寨一側今址,鋪築街道,招商建房,並開鑿了一眼水井,供居家和趕街民眾飲用;使大水塘街成為當時繼老街之外,又一條熱鬧的邊民互市街場。對此,當地民眾,還特地捐資聘請工匠,在街中一側,為楊春榮樹立了一座“德政碑”,稱道他為人“忠孝仁愛”,從政“光明正大”;英國殖民當局,也曾向楊春榮頒發過英皇所賜特等佩劍一把,以示認肯。
楊春榮,原配普氏,育2女而後卒;續娶王氏,育4男4女;總計有子女8人。其中,三子楊文英早夭,其餘皆長大成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