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希堯(清朝乾隆時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希堯(1705—1762),字文庵,號洺川,別號敬齋,清雍正二年甲辰科舉人,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今永年縣方頭固村)人。清前期永年著名文人,著述頗豐。官河東西場(位於今山西省運城市)大使,卒於官,葬於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希堯
  • 出生日期:1705 
  • 逝世日期: 1762
  • 字  : 文庵 
簡介,生平,家庭成員,
楊希堯,在清乾隆以後的各版本《廣平府志》、《永年縣誌》中,僅記載為“雍正二年甲辰科舉人”,其他事跡不詳。而在河北永年縣方頭固村《楊氏族譜》中,尚有傳記,方能略知其生平。
少時刻苦,在父親的嚴厲敦促與悉心教導下,於20歲,便考取了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舉人,之後愈加勤奮,每天讀書到三更,不分春夏秋冬,手不釋卷,只一心取得更高的功名。
乾隆二年(1737),楊希堯33歲,就編纂了《四書朱子精要》,撰寫了《五經稿》、《敬齋詩稿》,並刊印了《洺川制藝小題稿》,一時間聞名遐邇。慕名來訪、登門求書者絡繹不絕。而他也不辭辛勞,很認真地對待每位造訪者,一一給他們進行刊印。但很可惜,這些書沒有流傳下來。
楊希堯心性敦厚,志向高雅,“暇則與二、三知己彈琴敲詩,興歌作賦,以陶詠性情”。後,父病臥床。其“衣不解帶,藥必親嘗”。謝絕文會,以盡孝道。
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十四日辰時,父親去世,楊希堯呼天擗地,悲痛欲絕。遵禮以葬,守孝三年,事奉繼母李氏,前後無異;養教幼弟承堯,怨忿毫無。其恪守孝道之譽,遠近聞名。
三年後,守制期滿,時年47歲。因世事繁瑣,苦以應對,致使學業荒蕪,無心再進。遂以舉人身份,入京候選,以謀生途。
按照清朝制,舉人本來可以補知縣一職,但因為“河東需人甚急”,便於乾隆十八年(1753),49歲的楊希堯奉旨去了河東安邑縣運城西場,做了西場大使。
據《安邑縣運城志》記載,清廷將河東運城(今山西運城市,當時叫路村,又叫鳳凰城,屬安邑縣。因鹽運司駐到此處,故改名運城)鹽場,由明朝的東西兩個場分為了東、西、中三個場,各設八品銜“場大使”一名。
在任期間,楊希堯可謂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工作得很勤奮。在乾隆二十年,因水患,鹽池無法曬鹽,楊希堯主持商議用六小池的水做滷水曬鹽。
《安邑縣運城志》記載,“乾隆十八年,二十年,二十二年姚暹渠決,客水入池,畦鹽不生,二十五年水退鹽生如舊。”六小池,分別是蘇老池,熨斗池,夾凹池,永小池,賈瓦池,金井池。
乾隆二十七年(1762)五月,楊希堯病重。其子楊復聞訊趕至河東時,已病逝於署,楊復悲痛不已,遂後扶柩歸籍。“至乾隆壬午五月,聞我夫子(楊希堯)在宦染病……至官署,我夫子已捐館舍矣。”當地商民得知噩耗,為感念其功德,便在西禁門立功德碑一通,碑文如下:
卓哉我公,畿輔循良。經綸小試,鹺政是襄。
曰敏曰慎,潔己惠商。仕優而學,桃李門牆。
十有餘祀,遺愛甘棠。卓哉我公,沒世不忘。
在楊希堯靈柩歸鄉時,當地數百里百姓爭相哭送,久不忍去。可見他在任期間,於公於私,俱深受商民愛戴。
現存清乾隆版本的《永年縣誌》,及清光緒版本的《廣平府志》、《永年縣誌·藝文志》中,都錄有楊希堯的《七律·洞兒頭》:
割據中原幾戰爭,傳聞此地舊行兵。
鐵窗暗鎖千軍氣,地道陰藏萬馬聲。
浪卷沙風飛白刃,雲開煙柳掛金旌。
只今唯有新栽柏,月夜長含弔古情。

家庭成員

父親楊宜凖(1685—1748),也是當時名儒。字爵甫,號平侯。深悉易理,著書立說,對文學很有研究。去世後,被敕贈修職郎。時永年知縣孔廣棣為其立傳,並載入《永年縣誌·儒學傳》中。
弟弟楊承堯,為繼母李氏所生。
三個妻子,分別是劉、張、趙氏。
三個兒子。長子楊復(1726—1784),次子楊需,三子楊晉。因弟弟楊承堯膝下無子,便將三子楊晉過繼給楊承堯。
其長子楊復,字見公,邑庠生。少時穎異好學,仁義禮孝,無不周至。但由於父親奉旨外任,家務繁瑣,又要侍奉繼母和幼弟,並且在十年間曾4次去河東探親,因此誤了學業。對族業很有熱情,於乾隆四十四年,執筆修編楊氏族譜,是方頭固楊氏族譜實際組織編纂人。
九個孫子。楊復三子,泰交、泰臨、泰和。楊需一子,泰山。楊晉五子,泰運、泰階、泰岩、泰祥、泰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