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莊村(楊家莊)

楊家莊村(山東省海陽市徐家店鎮楊家莊村)

楊家莊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家莊村位於徐家店鎮的東南部,地處東經121°02′,北緯37°03′。東與曲水河村為鄰,西與南紀家莊相連,南與劉家莊相望,北與上吼山村接壤。隸屬徐家店鎮,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

2002年,全村有90戶,280人。有楊、於、姜、王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楊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家莊村
  • 耕地:38公頃
  • 地點海陽市北部
  • 農作物:小麥、玉米、花生
歷史沿革,經濟情況,社會發展,組織建設,

歷史沿革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楊姓在此處買下一個莊子,以姓命村名楊家莊。1941年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楊家莊村

經濟情況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30公斤,總產7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6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410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15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09公斤,總產10.7萬公斤。 1988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主要品種有紅富士、新喬納金、嘎拉等。2002年,果園面積13.4公頃,產量10萬多公斤。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146萬元,其中農業80萬元,畜牧養殖業50萬元,其它16萬元。
第二產業1920年,楊樹心開設石灰窯,工人6名,1947年停業。20世紀60年代後,集體建粉坊、紅爐。自1978年以來,利用本村的青石做加工原料,村內進行石子加工、石材開採。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40人,總收入360萬元。
第三產業解放前,本村只有小商小販2人,收入甚微。改革開放以來,村黨支部帶領民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主要有商店、生產資料經營部、修配加工店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0人,收入36萬元,其中運輸業25萬元,服務業10萬元,其它1萬元。

社會發展

文教科技1982年,村成立幼稚園,有兒童21人。自建國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3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不到90公斤,只能糠菜伴糧維持生活。建國後,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全村人均糧食225公斤。2002年,全村有機動運輸車輛50輛,機車27輛,電話48部,彩電50台,冰櫃15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草房泥牆,破爛不堪,人均住房面積不足5平方米。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20平方米,大部分是磚牆瓦房,鋁合金門窗,瓷磚大理石地面,整潔亮堂。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不斷提高。1971年,村合作醫療站建立,村民平常用藥藥費報銷50%。1982年,成立幼稚園,幼兒免費入園。1984年,村投資2萬元,用上了電網供電。1986年,村投資1.6萬元,村民吃上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4年,王志友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個黨員。1945年,楊格濱、於翠花入黨。1946年8月,成立黨支部,王志貴任黨支部書記。之後,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王志仁、王志友、姜吉述、王志義、楊吉良、王雲、姜立國、王瑞。2002年,全村有2個黨小組,17名黨員。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2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為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孫振泗、王志友、姜吉述、楊格方、姜吉風、王志義、姜立國、於智勇、孫德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