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榮

楊安榮

楊安榮(1891年-1957年),漢調二簧演員、領班長,工花旦、正旦。本名楊元德,乳名德娃子,陝西紫陽人。自幼即善唱紫陽花鼓小調,並喜尾隨戲班學習二簧旦腳表演,族人多鄙視。十四、五歲時,因燈節扮採蓮船娘子,遭母痛斥,遂離家逃往安康,拜著名演員王壽元為師,投漢中戲班學藝,不數年於漢陰縣澗池鋪演出時,得當地鄉紳、名醫徐海瀾喜愛,遂收為義子,留其寓所傳授文學、切磋藝技。每學一戲,徐必講解劇情,幫助分析人物,斟酌台詞。楊安榮能享名陝南漢水流域各地,與徐海瀾悉心教誨是分不開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安榮
  • 別名:德娃子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陝西紫陽
  • 出生日期:1891年
  • 逝世日期:1957年
  • 主要成就:創建德燕社戲班
人物生平,評價,

人物生平

楊安榮扮相俊美。善於塑造青衣行當中不同身世、不同性格和環境的人物形象。他演青衣戲《背娃進府》、《趕坡》、《打棗》、《窖會》、《打櫻桃》、《汾河灣》、《柳二姐逛會》、《活捉張三》時常說:這些戲,戲好唱,情難入,做戲要入情,以情動人,努力在做字上狠下功夫。如《打棗》一劇,他為柳二姐設計了一身南山婦女打扮,(包有頭帕)手執長菸袋,冷上場,吃棗吐核的表演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對柳迎春王寶釧這類人物的塑造,著重在認夫後的一段情節上下工夫,表現出久別重逢的親昵感,逼真自然,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深刻印象。另一類青衣腳色,如《教子》、《琵琶詞》、《祭江》、《重台別》、《鐵釘床》、《二進宮》等,他講求以唱詞動人,那清亮的吐字和淒涼的韻味,使人為之落淚,觀眾讚頌他是一位能叫人掉淚、也能逼人發笑的高把式。

評價

民國十五年(1926),與徒吳玉燕各取一字為班名,創建德燕社戲班。至民國三十七年,楊病重交吳主持,歷時二十二年,是民國時期流動於漢中安康、商洛及川北各地活動最久,知名度較高的漢調二簧班社之一。他率先端正戲風,清除流俗。外出演出常隨身跟班,但從不擺名角架子,禮賢下士,平等待人,在文藝界享譽甚高。1957年因病逝於家中,終年五十六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