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震

楊嗣震

楊嗣震,1895年出生,湖北黃梅人。幼名宜鵬,學名三陽,曾用名志白。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嗣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黃梅縣孔壠鎮
  • 出生日期:1895年農曆2月初6
  • 逝世日期:1927年9月15日
  • 職業:革命先烈
  • 畢業院校:南偉烈大學
基本信息,事跡,

基本信息

楊嗣震,幼名宜鵬,學名三陽,曾用名志白,原籍江西省九江,1895年農曆二月初六出生於湖北省黃梅縣孔壠鎮。他的父親楊學益隨祖父經商,在黃梅縣孔壠鎮開了一間“楊茂盛”雜貨店。母親張氏生育7個兒女,楊嗣震排行第二。青少年時期,在家鄉讀書的楊嗣震隨家人篤信基督教。小時在孔壠鎮讀私塾五年,後考入九江同文書院。在校期間,閱讀了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激發了對清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的痛恨。 1908年,考入江西九江同文書院(今九江市第二中學前身),6年後升入附設於同文書院的南偉烈大學。1914年考入南偉烈大學。1917年6月,他東渡日本留學前後,受革命思潮所薰陶,思想發生重大轉變,與留日學生彭湃、李春濤等志趣相投,交往甚密,常在一起探討社會問題,尋求救國真理。東渡日本前,他給家人寫了一封信,並附錄一首詩:“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不成誓不還。埋骨豈為他鄉地?人間到處是青山。”表達了他志在四方的遠大抱負。
楊嗣震到日本後,與彭湃、李春濤等中國留學生同讀於早稻田大學。他們幾個人有共同抱負,有共同的語言,且最初都篤信基督教。他們認為,基督教提倡的“博愛”思想可以救國,因而熱心於《聖經》的研究,期望從中找到解決社會問題的良方妙藥。1919年以後,日本社會主義思想普遍傳播,楊嗣震等人逐漸認識到基督教不可能徹底解決社會問題,於是轉為研究社會主義學說。同年9月,他們加入早稻田大學的“建設者同盟”,研究勞動運動諸派別及其學說,既對馬克思學說很讚賞,又對無政府主義感興趣。
十月革命的勝利,使楊嗣震受到振奮,認為俄國的革命經驗值得學習。於是,他同彭湃、李春濤等留日同學,於1920年組織進步團體“赤心社”。“赤心”二字,表示一心學習俄國。這時,楊嗣震與東京共產主義小組的負責人施存統同住在一起。中共“一大”以後,約於1921年8至9月間,由施存統介紹,楊嗣震光榮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為無產階級事業奮鬥的道路。
當時,中國的許多先進知識分子認為,以教育喚起民族覺醒,是改造社會的最好途徑。1922年,彭湃回國後,即大刀闊斧地改革教學內容,宣傳新思想。不久,應已擔任海豐縣教育局長彭湃的邀請,楊嗣震到海豐縣立第一高小任教。
楊嗣震除在課堂宣傳馬克思主義外,還利用校會、朝會等各種場合向學生灌輸進步思想。不少學生後來走上革命道路,如顏漢章等,成為東江地區革命鬥爭領導骨幹。楊嗣震到海豐只一個多月,就協助彭湃組織了海豐歷史上第一次紀念“五一”節的盛大遊行,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是較為深遠的。
組織“五一”大遊行活動,楊嗣震、李春濤及彭湃三人是經過一番精心策劃的。事先,他們利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學校里向師生宣傳“五一”節的意義,共同譜寫《五一節歌》,歌云:今日何日?“五一”勞動節,世界勞工同盟罷工紀念日。勞動最神聖,社會主義時機熟。希望兄弟與姊妹,“勞動”二字應記牢。通過師生的傳唱,在社會上宣傳“五一”節意義,工人階級的偉大,勞動的神聖。“五一”那天,他們一邊組織學校師生在縣城遊行,一邊向社會民眾散發傳單。遊行中途遇雨,但沒有一人離隊避雨,彭湃、楊嗣震和學校師生唱著嘹亮的歌聲繼續遊行。這次“五一”大遊行,使學校師生接觸了社會,得到了鍛鍊,也經歷了一次政治活動的洗禮。彭湃、楊嗣震、李春濤幾個人都為之感到興奮、感到十分愜意。興奮之餘,幾個人登上了彭湃家鄉附近的龍山高處,禁不住引吭高唱《國際歌》,歌聲嘹亮激越,吸引了不少村民好奇地觀望。當時,彭湃專門寫了小詩《這是帝王鄉》,詩云:“這是帝王鄉,誰敢高唱革命歌?喔,就是我!”
在海豐的舊勢力,對彭湃等人組織的“五一”大遊行又恨又怕,他們向統治東江的軍閥陳炯明告狀,誣說彭湃等人要實行“共產共妻”,等等。不幾天,彭湃被革去教育局長之職。不久,李春濤也離開海豐。楊嗣震本也打算離開,因學生挽留,才沒有走。
“五一”大遊行帶來的風波,使楊嗣震認識到革命運動如沒有民眾參加是難以獲得成功的。此後,他與彭湃經常深入農村,開展調查,訪貧問苦,串連和發動貧苦農民起來組織農會。經過兩個多月的發動,於1922年7月29日秘密成立了海豐縣第一個農會組織——赤山“六人農會”。這是中國最早成立的農會之一。至同年10月,赤山農會會員增至50人,繼之成立了海豐縣總農會。在不長時間內,海豐縣農民運動在彭湃的領導下,能夠如此迅猛地發展起來,與楊嗣震的大力協助有直接關係。這從楊嗣震當時經常用“辟雲”的化名寫給團中央信中可見一斑,如在其中一封報告組織農會的信中,他寫道:“我因見到農民是幫忙最重要的分子,所以當時我就催促彭湃兄辦農會。”在另一封向團中央及團中央書記施存統匯報海豐縣農會活動情況的信中,他興奮地寫道:“依縣總農會的計畫,明年或可提出減租問題,農村的階級鬥爭不久就爆發了!”楊嗣震在協助彭湃搞農民運動的同時,秘密組建海豐縣社會主義青年團,其中一些團員後來成了東江特委及汕頭、潮安地區黨的負責人。
海豐縣土豪劣紳舊勢力,將海豐農民運動視為洪水猛獸,對彭湃、楊嗣震等人恨之入骨,揚言要打死農會的組織者和搞“赤化”的異鄉人。對此,彭湃、楊嗣震並沒有害怕退縮,而是改變了鬥爭策略,由鋒芒畢露的公開鬥爭轉為比較隱蔽的地下活動。
海豐縣總農會從成立那一天起,就是窮苦農民民眾的堅強靠山,政治上為他們做主,生活上為他們謀利益。1923年7月,強颱風襲擊海豐,災情十分嚴重,海豐縣總農會決定領導農會會員進行減租鬥爭。可是地方惡勢力得知訊息後,先下手為強,反動縣長王作新勾結當地駐軍,於8月16日(即舊曆七月初五日)指派軍警300多人突然包圍縣總農會,逮捕農會骨幹25人,強令解散農會;四處張貼布告,通緝縣總農會領導人彭湃。
彭湃被迫離開海豐,並為營救獄中農友而四處奔走。因處境艱難,楊嗣震於是年冬離開海豐,到上海找施存統請示工作。
1924年1月,國共兩黨實現合作。為了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開展革命工作,楊嗣震於是年初偕妻陳淑娟回到潮州其妻母家。不久,他接受原同在日本留學學友王鼎新的聘請,到揭陽縣榕江中學擔任英文主任。此時榕江中學左、右兩派的鬥爭十分激烈,連開全校會議也是營壘分明地分坐兩邊。楊嗣震旗幟鮮明地支持學校中的左派組織“新學生社”,並指導他們開展活動,與縣城進步組織店員工會加強聯繫,擴大左派力量。楊嗣震在海豐搞農運雖遭挫折,但他到榕中後,宣傳馬列,宣傳革命仍矢志不移。除教學外,他還負責主編榕中校刊《榕聲》,親自撰稿,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不少學生在他的教育薰陶下,思想發生轉變,走上了革命道路。當時榕中學生、後來成為著名的經濟學家的許滌新回憶說:“我是從楊嗣震老師那裡第一次聽到馬克思的名字和見到他的肖像的。從這時起,我開始閱讀英文版《世界史》和《勞動政府與中國》等革命書籍。我的思想是在這一時期發生轉變的,由原信仰三民主義轉為信仰社會主義。”
是年冬,嶺東新學生社散發了聲討駐潮汕軍閥洪兆麟暴政統治的《宣言》。楊嗣震手頭也有一份《宣言》,便讓學生陳克抄一遍後署上名,刊登於《榕聲》校刊上。這下子可惹了禍,地方當局立即出動軍警到榕中抓“陳克”及其“後台”。幸得事先聽到風聲,他及時避開,才免遭毒手。
楊嗣震離開揭陽後,到廣州找彭湃。當時彭湃已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秘書,經他推薦,楊嗣震在農民部擔任英文翻譯。
1925年2月,廣東國民政府舉行第一次東征,討伐盤踞在東江一帶的軍閥陳炯明。楊嗣震隨軍出征,在東征軍總政治主任周恩來領導的政治部當科員。3月上旬,東征軍抵達揭陽縣城。縣城進步民眾團體店員工會及榕江中學新學生社等左派組織代表江明衿等拜會周恩來主任。代表當中一些是楊嗣震當年教過的學生,他們向周主任匯報揭陽全縣革命力量的情況,並請周主任作指示。當周主任聽到揭陽有組織的左派力量已近千人時,高興地肯定說:“這就不錯了!你們取得的成績,同楊嗣震老師在這裡開展工作是分不開的。”周主任還鼓勵大家,要很好地做宣傳工作,喚醒工人和農民。此後,楊嗣震被任命為陸豐縣教育局長。
第一次東征勝利後,具有進步思想的彭湃的三哥彭漢垣出任海豐縣長,他指示縣教育局,聘請楊嗣震到海豐第一高小擔任校長。當縣教育局長無論社會地位或經濟待遇,都比國小校長強,但楊嗣震以革命事業為重,加上海豐有工作基礎,民眾基礎好,有利於革命活動的開展,因而他接受了聘請,於4月中旬辭去陸豐縣教育局長職務,到海豐縣工作。
楊嗣震到海豐後,教育界中有人故意掀起一場軒然大波。他到任第二天,學生們紛紛向他反映某教員不學無術,某教員思想守舊,要求予以撤換。楊嗣震考慮到,上次他走後,一些學生曾為反對繼任的頑劣校長鬧了一年多的學潮,學業深受影響,眼下再撤換教員,勢必再影響到學生們上課,因而決定維持原狀。誰知那幾個被學生揭短的教員,生怕被解聘,竟來個先下手為強,惡人先告狀,煽動和串連其他教員,以全體教師集體辭職的名義相要脅,逼楊嗣震離開一高。為擴大事態,他們還於4月20日在《陸安日刊》上發表了《一高全體教職員離職宣言》,指控校長楊嗣震藐視教員,掠奪教員鐘點,占用校具,阻礙校務進行。他們製造社會輿論這一著,確實產生了不良的社會影響,造成一些人對楊嗣震的誤解。對此,楊嗣震胸有成竹,沉著應戰。他利用夜晚時間執筆寫了一份《為此次一高教員辭職而告海豐同胞》宣言,刊載21日在的《陸安日刊》上,有力地揭露了一些頑劣教員以串連要脅手段,在教育界混飯吃的事實,並指出,此舉的實質與“反革命派之行為無異”。正當雙方激烈論爭之際,新上任的縣教育局長陳魁亞不了解實情,袒護教員,竟呈文縣署,建議撤去楊的校長職務。為此事,縣長彭漢垣主持了有彭湃等10多人參加的國民黨海豐縣黨部、縣署聯席會議。會議經過辯論,結論認為,新上任校長楊嗣震沒有過錯。並作出決定:教員誣陷校長,全體革職,並向學界作檢討;陳魁亞偏袒教員,辦事無能,給予處分。
此事剛罷,一場風波又起。楊嗣震教學之餘,撰寫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27日,他在《陸安日刊》上發表的《孫中山經濟學說與馬克思主義之關係》文章,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與孫中山學說的異同,明確提出解決社會經濟壓迫問題只能靠馬克思主張的革命手段,等等。這立即遭到當地舊勢力的嘲笑和圍攻,譏諷楊文對馬克思主義的解釋使人感到“莫名其妙”,以及楊文歪曲“社會問題的歷史重心”云云,口氣咄咄逼人。楊嗣震毫不示弱,用幾個夜晚,寫成了他的力作《社會主義之研究》一文,在《陸安日刊》上連續刊出,在批駁對方種種謬論的同時,宣傳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唯物觀,使對方偃旗收兵。楊嗣震所寫的這篇力作,標誌著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此後不久,東征軍回師廣州,討伐發動反革命叛亂的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楊嗣震遂隨彭湃回廣州。1925年10月,第二次東征開始,楊嗣震在東征軍總政治部任組織科長。12月,到黃埔軍校潮州分校任政治部組織科長,兼職英語教員。1926年初,離開潮州分校,到廣州接受新的任務,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大顯身手。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在這之前,以共產黨人為骨幹的葉挺獨立團,作為先遣隊已於5月出征。擔任北伐軍總政治部秘書的共產黨員楊嗣震,在北伐軍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的領導下,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加北伐,他們沿著京漢線主戰場由粵入湘,然後直抵武漢。他們沿途開展政治宣傳工作,與當地的革命民眾組織密切聯繫,深入發動廣大工農民眾支援北伐,為部隊提供糧食和役,充當嚮導等。
當北伐軍先遣隊越過衡陽後,楊嗣震與少數政工人員隨同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深入到前線參與軍事政治活動。8月下旬,北伐軍連續取得了汀泗橋、賀勝橋戰役的重大勝利。前鋒於9月1日進逼武昌城下。直系軍閥吳佩孚在武昌集結重兵,準備孤注一擲與北伐軍決戰。從9月初開始,兩軍在城下展開了一場大血戰。在攻城的日日夜夜,楊嗣震跟隨鄧演達,冒著槍林彈雨在前線督戰,還帶領總政治部的其他工作人員把忠勝門城外一帶的工人組織起來,為部隊構築工事、運送傷員,有力地配合了攻城戰鬥。
10月上旬,敵城內守軍第三師參謀長兼團長賀對廷攜信出城,向北伐軍接洽投降。北伐軍攻克武昌城後,獻城部隊被改編為北伐軍第一混成旅,賀對廷任旅長,楊嗣震為政治部主任。
正當北伐戰爭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蔣介石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上海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民眾,出現武漢政府與南京政府相對立的分裂局面。第一混成旅奉武漢政府的命令,會同第三十五師、第三十六師攻打駐紮於廣濟武穴、龍坪一帶的敵四十四軍葉開鑫部。是役,混成旅為先頭部隊。戰鬥打響後,三十五師、三十六師還未趕到,又加上天正下著雨,攻城受阻,賀對廷把部隊撤下來。楊嗣震對賀對廷說,這一仗關係很大,一定要打好。現在應該鼓動士氣,指揮部隊再次攻城。就在此時,三十五師、三十六師適時趕到,合力進攻,敵軍大敗,退至安徽。
發生戰鬥的龍坪戰場距楊嗣震的老家住地只有四五十公里。他已有近十年沒有回家了。在戎馬倥傯中,他利用戰鬥的空隙請假回家探望雙親。家中小住期間,他發動了鎮上30多名青年參軍。不久,楊嗣震升任第三十軍政治部副主任兼秘書,駐軍河南,旋又調回武漢繼任總政治部秘書之職。
汪精衛集團追隨蔣介石叛變後,寧漢分流,形勢嚴峻。為了挽救革命,中國共產黨正在秘密進行發動南昌起義。1927年7月下旬,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賀龍從武漢率部開赴南昌參加起義之前,曾到楊嗣震的住處武昌候補街32號同楊密談。隨後,楊嗣震秘密離開武漢,到江西九江。
南昌起義爆發後,起義部隊決定南下廣東。楊嗣震受黨組織的派遣,秘密趕赴潮汕,聯繫李春濤等人,做好發動民眾策應起義軍南下的工作。但到汕頭後,獲悉李春濤已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悲憤萬分。於是,又潛回潮州城其妻母家,不料被工賊認出,報告國民黨駐軍陳泰運部。是夜,敵軍包圍了楊嗣震下榻的猴洞寓所,將他逮捕入獄。敵人軟硬兼施,企圖從楊嗣震口裡得到共產黨內部秘密。但楊嗣震鐵骨錚錚,堅貞不屈,堅守黨的秘密,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忠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高尚品德。
9月15日,南昌起義部隊到達潮汕前夕,楊嗣震被敵人押赴刑場。臨刑前,他大義凜然地喝令劊子手:“狗日的,開槍吧!”
林木蔥蘢的潮州西湖邊飛鵝山掩埋著烈士的忠骸。楊嗣震實踐了他早年抒發的豪情壯志:
埋骨豈為他鄉地?人間到處是青山。
楊嗣震的妻子陳淑娟,原是國小教師,寄居母家潮州城,丈夫被害後,悲憤欲絕。23日南昌起義軍占領潮州城之後,她到起義軍駐地要求為夫報仇,並帶領革命軍戰士前去捕捉劊子手,將其鎮壓,解了心頭之恨。一個星期後,起義軍撤離潮汕,陳淑娟被迫棄下5歲幼子楊江潮,隻身逃往南洋。直至70年代,母子倆以照片在碼頭相認,結束了骨肉分離的生活。

事跡

受十月革命的影響,與彭湃、李春濤等留日同學,於1920年組織了進步團體"赤心社",不定期舉行學會,學習《共產黨宣言》等馬列著作,聽過日本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河上肇的演講,逐步樹立起變革社會的信念。1921年八九月間,經東京共產主義小組負責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初,提前歸國任海豐縣教育局長的彭湃致信楊嗣震,聘請他和李春濤到海豐任教。楊嗣震欣然應聘。3月初啟程回國,直奔廣東,於3月12日到達海豐,出任海豐縣立第一高等國小校長。李春濤在同一學校擔任國文教員。楊嗣震到職後,銳意進行教育改革,支持李春濤摒棄陳腐課文,增添具有進步思想的好教材,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活動。這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他協助彭湃組織了海豐歷史上第一次紀念"五一"節的盛大遊行。海豐縣是反動軍閥陳炯明的家鄉,彭湃因組織"五一"遊行,被革去教育局長職務,從此專心致志於農民運動。楊嗣震在教學工作之餘,積極協助彭湃做貧苦農民的發動工作,並參與組建了海豐第一個農會--赤約農會。1923年2月23日,他在給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和團中央書記施存統的報告中,詳細匯報了海豐農會的活動情況。與此同時,他還著手建立海豐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並組織團員到工農中間去開展革命運動。1923年7月,彭湃等人因組織農會會員進行減租鬥爭,遭國民黨當局下令通緝,彭湃被迫離開海豐,楊嗣震也被解職,輾轉到了上海。1924年國共兩黨建立合作關係,楊嗣震重返潮州,受聘於揭陽縣榕江中學,擔任英文主任。此時,雖然國共合作已經開始,但榕江中學左、右兩派鬥爭仍十分激烈。楊嗣震到校後,旗幟鮮明地支持左派組織"新學生社",指導他們開展學習和活動。他還主編榕江中學校刊《榕聲》,經常發表文章,宣傳革命思想。是年冬,《榕聲》校刊上登載了聲討潮州軍閥洪兆麟的文章,反動當局出動軍警要查辦文章作者和"後台",楊嗣震被迫離開揭陽,到廣州找已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秘書的彭湃,經彭推薦,在農民部擔任英文翻譯。1925年2月,廣東革命政府組織第一次東征,楊嗣震隨軍征戰,在周恩來領導的政治部任科員。10月,國民革命軍舉行第二次東征,楊嗣震在東征軍總指揮部總政治部任組織科長。第二次東征勝利後,東征軍總指揮部在潮州創辦了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楊任分校政治部組織科長兼政治教員,主講社會主義和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等課程。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楊嗣震調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隨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奔赴前線。9月,北伐軍進逼武昌城下。10月上旬,城內守軍第三師參謀長及團長向北伐軍商洽投誠,北伐軍攻克武昌後,該部隊改編為北伐軍第一混成旅,楊嗣震被委任為混成旅政治部主任。不久升任第三十軍政治部副主任兼秘書,駐軍河南。旋又調回武漢,繼續擔任總政治部秘書之職。"七一五"寧漢合流後,二十軍軍長賀龍率部離開武漢開赴南昌之前,在武昌候補街楊嗣震寓所,與楊密談一個多小時。此後,楊嗣震秘密離開部隊,到了江西九江。南昌起義爆發後,部隊南下廣東。楊嗣震受黨組織委派,秘密趕赴潮州,發動民眾做好策應工作。到汕頭後,被工賊認出,密報潮州國民黨駐軍。敵人於當晚包圍了楊翩震下榻的寓所,將他逮捕入獄。1927年9月15日殺害於潮州西湖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