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林

楊卓林

楊卓林(1876—1907),湖南省醴陵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自幼隨父經營商業,少年任俠,嘗夜借鄰燭讀兵書及中外戰爭稗史,讀至激動處,嘗拍案狂呼:大丈夫生不封萬戶侯,當赴鋒鏑死耳,安能與鄉里小兒討無謂生活哉!由於帝國主義列強肆意侵略瓜分中國的事實,使楊卓林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本性和滿清統治集團的腐敗,萌發革命思想,遍游東南諸省,聯絡各地會黨。兩年後,入南京將備學堂。期間德國無理要求劃南京獅子山為租地,兩江總督周馥擬允諾,蘇滬人士集議反對,楊卓林激於愛國熱忱,提出暗殺周馥。故交陶森甲勸楊卓林勿作無謂犧牲,並資助其東渡日本,先後入鐵道學校與神田區等警監學校。常至橫濱,隨李植生研製炸彈,後由黃興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陳天華在日本投海殉國後,楊卓林遷居橫濱,繼續研習製造各種炸彈及使用方法。

1906年萍瀏醴起義爆發,楊卓林在南京運動軍隊和會黨回響。起義失敗後,楊卓林策劃暗殺兩江總督端方,事泄被捕。端方派要員審訊,楊卓林慷慨陳詞:我是革命黨,嘗閱歐洲歷史,知中國非實委政治革命,不足以救亡。法國盧梭云:不自由毋寧死。佛家云:眾生一日不出地獄,即餘一日不出地獄。白種迫我黃種,楊卓林立志保種救國,是非俟千百年後史家評論。端方親自審訊,楊卓林怒而掀翻案桌,慨然道:我志不遂,死耳,天下豈有畏死楊卓林耶!1907年3月20日,楊卓林在南京英勇就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卓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省醴陵縣
  • 出生日期:1876年
  • 逝世日期:1907年
  • 職業:革命黨人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參加萍瀏醴起義、暗殺兩江總督端方
人物簡介,生平事跡,人物紀念,

人物簡介

楊卓林(1876—1907),湖南省醴陵縣人。少時好武,喜讀兵書及戰爭稗史,常與鄉里會黨交遊。 光緒十九年(1893),入清軍江南福字營當目兵。1894年參加中日甲午戰爭。光緒二十六年,任張春發營武衛左軍隊官,開赴京津,抗擊侵華八國聯軍,在張家灣戰役中,奮勇當先,親手刺死日軍騎兵斥候,左足受槍傷。帝國主義列強肆意侵略瓜分中國的事實,使楊進一步認清帝國主義侵略本性和清王朝統治集團的腐敗,遂萌發了反帝革命思想,憤然離開清軍,遍游東南諸省,聯絡各地會黨。兩年後,入南京將備學堂,光緒三十一年七月畢業。時德國無理要求劃南京獅子山為租地,兩江總督周馥擬允諾,蘇滬人士集議反對,楊激於愛國熱忱,慷慨陳詞,謂“國家土地,不可以尺寸與人,否則以賣國論罪。”首倡刺殺周馥,常攜手槍外出,準備相機行事。事為周馥偵知,欲致之死地。而租借之議亦作罷。故交陶森甲勸楊勿作無謂犧牲,並資助東渡日本,先後入鐵道學校與神田區等警監學校。常至橫濱,從粵人李植生學制炸藥、炸彈。秋,由黃興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後經楊卓林介紹入中國同盟會者數百人。楊卓林所論軍事問題深為孫中山稱許。冬,日本政府循清廷之請,頒布《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遂與姚宏業寧調元陳天華等組織反對“取締規則”鬥爭,鼓動留學生回國革命。陳天華在日本投海殉國後,楊卓林遷居橫濱,繼續研習製造各種炸彈及使用方法。
光緒三十二年夏,聞姚宏業憂憤投江死難。憤然返國,在南京上海等地活動。萍瀏醴起義爆發,楊在南京運動軍隊和會黨回響。起義失敗,偕同李發群、廖德番至揚州聯絡會黨,並謀刺兩江總督端方。因混入會黨之督署密探蕭亮、劉炎告密,楊卓林等三人同在揚州被捕,押解南京。
光緒三十三年一月,端方派要員審訊,楊卓林慷慨陳詞:“我是革命黨,嘗閱歐洲歷史,知中國非實委政治革命,不足以救亡。法國盧梭云:‘不自由毋寧死。’佛家云:‘眾生一日不出地獄,即餘一日不出地獄。’白種迫我黃種,楊卓林立志保種救國,是非俟千百年後史家評論。”端方親自審訊,楊卓林且罵且起,掀翻案桌,慨然道:“我志不遂,死耳,天下豈有畏死卓林耶!”二月初七日(3月20日)在南京東市英勇就義。縣人潘晉、萍鄉葉鈞等收葬於南京。民國元年(1912)2月南京臨時政府在南京玄武湖原端方私宅建烈士祠,祀殉難烈士楊卓林等。後改葬長沙嶽麓山。

生平事跡

1893年,楊卓林投入清軍江南福字營當目兵,翌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隨軍北上,參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失敗後,曾至廣東、香港等地活動,復投入張春發營為目兵。1900年,升任武衛左軍隊官,並隨張春發開赴京、津一帶,與八國聯軍接仗,他奮勇當先,勇敢殺敵,在張家灣戰役中,刺死日本騎兵斥候等多人,其左腳亦被槍傷,因傷不能行走,“睡臥荊棘中,各國兵隊在身旁行過,亦不覺得,天明復逃至運糧船上”,得以倖免。抗擊八國聯軍的戰爭失敗,他目睹帝國主義侵略者的兇殘,“憤清廷亂政誤國”,從而由愛國產生反清革命思想。於是,他遍游各省,廣交江湖豪俠,如“關外之紅鬍子,山東之響馬,長江之鹽梟,江西之洪江,浙江之青幫,閩粵之三點,皆欲結其魁傑”。通過一段時間與會黨聯絡,楊卓林認識到會黨民眾雖具有革命性的一面,但又具有落後散漫的一面,無法約束,“不足與有為,遂決心轉學陸軍”,以期將來學成,從清軍內部奪取軍權,實行反清革命。於是,再投張春發營內,充隨員,並在張春發所開辦的隨營武備學堂學軍事,整整兩年;後聞江南開將備學堂,經標統杜雲秋舉薦,入南京將備學堂,於1905年7月卒業。
楊卓林在南京將備學堂學習期間,德國侵略者向當時充任兩江總督的周馥提出將南京的獅子山割讓為租借地,周馥準備同意。對於德國侵略者這一無理要求,蘇、浙人士群起反對,但懾於官威,皆敢怒而不敢言。楊卓林對此事極為憤慨,他說:“國家土地,不可以尺寸與人,否則以賣國論罪,況獅子山乃長江險要耶!”並倡議刺殺周馥,他平時常以手槍自隨,準備相機行事,此事為周馥的爪牙偵知,租借獅子山一事雖作罷議,但周馥對楊卓林從此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寧鄉人陶森甲時任南京將備學堂提調,素來器重楊卓林為人,遂將周馥的陰謀密告於他,還以“徒死無益”、“留此身以有待”之類的話相規勸,並資助他赴日本留學。
1905年秋,楊卓林負笈東瀛,入日本神田區高等警監學校。他經常利用節假日到橫濱從粵人李植生學制炸藥、炸彈的技術,為武裝反清作準備。他在日本深受中國留日學生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曾與孫中山、黃興晤面,極得孫、黃的信任。他常聽孫中山“演說三民主義”,孫中山亦多次向他詢問革命軍起事的戰術及有關軍事方面的知識,楊卓林每問必答,將自己所學的軍事知識毫無保留地告訴他,頗得孫中山的讚許。嗣由黃興主盟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中國同盟會的重要骨幹。他曾痛陳民族危機的嚴峻形勢,指出:“俄得我東三省,直達南下;法人得安南以踞雲南;日本得台灣以踞福建;英奪我長江之權利,最為傷心。”面對帝國主義的瓜分豆剖,甚感憂慮。他反覆說明非推翻封建專制,無以挽救危亡,他說:“今日世界各國皆是民主立憲、君主立憲,所以能強天下,歐洲俄國大彼得帝,為當世專制之首,國至今日,猶有虛無黨之推翻政府,可見專制國之無用,不如立憲共和,國民可議庶政,可享平等之福。”他多次強調其政治主張是“民主共和”,由此可見,他在留日期間,其民主革命思想已趨於成熟。
1905年11月2日,日本政府徇清政府的請求,由文部省頒布《關於許清國人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程》,俗稱“取締規則”,為抗議“取締規則”,陳天華於12月8日憤而蹈日本東京大森海灣自盡,楊卓林痛不欲生,極思有所作為,於是遷居橫濱,繼續研製各種炸彈。12月底,姚宏業被留日學生推舉為歸國設學代表,路過橫濱時與楊卓林道別,兩人“相對泣下,各以死相勖”。1906年3月27日,姚宏業自沉黃浦江死難,楊卓林痛定思痛,悲憤交集,受同盟會指派,於1906年夏偕同志李髮根、廖子良兩人由日本返國,組織力量,準備在長江流域發難。12月4日,萍瀏醴起義爆發,孫中山致函楊卓林,“使往廣東起事回響,以牽制官軍”。但由於萍瀏醴起義倉猝發難,準備不周,很快失敗,他赴廣東回響起義的計畫未能如願。然而,他並不因失敗氣餒,反而使他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定。他曾對好友說:“吾將覓死所矣!”仍蹈厲向前,繼續為革命奔走。他來到吳淞,因與清駐吳淞標統周維藩為舊交,親往遊說,勸周反戈,但周允贊助革命,而不願承擔發難之責,楊失意而返。接著,他又密結揚州會黨渠魁,欲謀刺新任兩江總督端方以舉事,部署既定,便與廖子良、李髮根兩人攜炸彈往揚州,途中不慎誤識端方密探肖亮、劉炎兩人。肖、劉向奉端方之命,專門在滬、寧一帶探查革命黨人行蹤,佯投入會,冒充會黨頭目,遍設陷阱,誘人入彀。楊卓林不知其中有詐,竟被肖、劉兩人“縱談革命”的假象所迷惑,以革命軍副司令名義委任肖亮為南洋、淮、揚等處革命軍“總執法官”、劉炎為“都督”,並以孫中山名義各發給執照和關防,以便聯絡。肖、劉將探知實情立即向端方告密。當楊卓林偕李髮根、廖子良等攜帶炸彈至揚州後,肖、劉兩人就把他們誘騙至揚州附近某鎮茶樓加以逮捕,押解至南京審訊。繼而在楊卓林等人棧樓又搜出炸彈8枚,制炸彈藥料多件以及草擬的革命檔案數件。端方委長沙審判官朱恩黻審訊,楊卓林在受審時,表現得十分堅強,慷慨陳詞:“國民楊卓林,我是孫文之副將軍。楊卓林,革命黨,從政治革命閱歐史。法國盧梭云:‘不自由,無寧死。’佛家云:‘眾生一日不出地獄,即餘一日不出地獄。’白種迫我黃種,卓林心存保黃種之議,俟百年史家評論。廖子良、李髮根兩人乃我騙來教習的,受我之害,拖累無辜,懇各位審判官保全二人生命。製造棉花火藥之硝酸、酒精各藥水,是我同肖、劉買的。”審判官朱恩黻取供後,為楊卓林的愛國精神所感動,回報端方說:“卓林罪涉疑似,必欲誣殺,寧免我職。”獄久不決。而警監何黻章欲邀功,力言楊卓林罪證確鑿,並及同逮的李、廖兩人。江督端方親鞫楊卓林,兼訊二人,“卓林知禍已迫,二人且不免,乃一以自任,且罵且起,前掀案,案折。謂事與彼二人無涉,我志不遂,死耳,天下豈有畏死楊卓林耶?速殺我,毋及無辜。”最後,由端方判稱:“楊卓林系孫文黨羽,授為偽副將軍,今往各處運動,李髮根、廖子良遊學日本,喜談政治革命,被楊卓林煽誘入會,未受偽職,楊卓林即就地正法,李髮根、廖子良監禁五年。”楊卓林遂於1907年3月20日在南京英勇就義。

人物紀念

辛亥革命成功後,1912年月6日,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呈請以南京太平門外玄武湖原端方私宅改建烈士祠,主祀先後被端方殺害的楊卓林和鄭子瑜,並附祀曾謀炸端方等五大臣而殉難的吳樾、謀刺載洵而被害的熊成基以及蹈海的楊毓麟陳天華等烈士。此呈經孫中山批准施行。不久,黃興復派人護送楊卓林的靈櫬回湘,安葬於長沙嶽麓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