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和

楊俊和

楊俊和,男,1959年6月生,博士,教授。1982年本科畢業於馬鞍山鋼鐵學院(現安徽工業大學)煉焦化學專業。2000年研究生畢業於東北大學鋼鐵冶金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俊和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59年6月
  • 職業:教育
  • 畢業院校:東北大學
人物履歷,學術兼職,榮譽成就,學術成就,

人物履歷

2000年研究生畢業於東北大學鋼鐵冶金專業。1982年~1997年在華東冶金學院(現安徽工業大學)任教。2000年12月調入上海套用技術大學工作,先後任材料系主任、教務處長、黨委常委、校長助理等職,2005.9-2006.2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機械材料工程系訪問學者。2008年11月受聘上海理工大學,先後任上海理工大學校長助理、兼製造科學與工程學院(部)執行院長、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等。現任上海材料創新研究院副院長
楊俊和

學術兼職

美國匹茲堡大學納米中心訪問教授,美國材料學會會員,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能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電工學會碳-石墨材料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新材料行業協會副理事長,上海市聚氨酯行業協會副理事長。上海石墨烯產業技術功能型平台專家委員會主任,浙江、廣東石墨烯創新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廣東材料學科重點實驗室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會議評審專家。SCI源期刊《新型碳材料》、《無機材料學報》編委。

榮譽成就

1995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並獲特等獎提名,2000年獲安徽省政府青年科技獎提名獎。200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03年被評為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學管理先進個人。2004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05年被選拔為上海市首批領軍人才。2011年被評審上海市教衛系統優秀共產黨員。

學術成就

長期從事新型炭材料和煤的化學利用研究。近年來先後主持完成和正在進行國家“八五、九五”科技攻關項目專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冶金部重大研究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上海市教委發展基金項目等縱向課題,以及來自寶鋼華誼集團等大企業研究課題數十項。
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0273040)(50473064),在國內率先提出利用聚合物共混紡絲技術製備碳納米管新工藝,該項目已通過國家基金委驗收結題。已在實驗室獲得多壁碳納米管樣品。該項目的工業化前期研究獲得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065212048)資助。
在承擔國家“八五、九五”攻關項目專題《焦炭質量最佳化研究》和寶鋼《“碳合金”配煤原理及套用研究》等項目時,首次在國際上提出對焦炭熱性質的“礦物質催化指數MCI”和決定焦炭熱性質的本質因素“焦炭微晶指數”,並率先提出利用負催化技術和氣相熱解沉積技術提高焦炭熱性質,引起行業的高度重視並得到廣泛使用。作為協作單位項目負責人完成的寶鋼《低成本配煤和配煤專家系統》項目2000年7月通過寶鋼組織的技術鑑定驗收,為寶鋼產生效益一億多元,獲得寶鋼重大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
現主持承擔納米碳材料及其套用領域國家973計畫前期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課題,上海市基礎研究重點課題、支撐計畫課題、納米專項課題等7項,承擔煤炭潔淨利用與低成本配煤等領域寶鋼、馬鋼等大企業課題5項。在研科研經費2000多萬元。
2004年以來來,在國內外發表研究論文200多篇,其中被SCII收錄論文150多篇,他引1600多次。申請發明專利56項。
1994年一項科技成果獲聯合國科技之星發明創新獎,1996年一項科技成果獲冶金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一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一項成果獲安徽省科技進步四等獎,1999年一項科技成果獲安徽省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一項教學成果獲冶金部教學成果三等獎。2002年獲上海市產學研合作成果三等獎。2005年分別獲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和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
先後指導畢業碩士研究生18名,指導博士研究生6名,碩士研究生10名,博士後2名。為本科生主講“納米材料學、炭素材料學、材料科學前沿”等課程。
擔任2011年在上海召開的世界碳大會(CARBON-2011)學術委員會主任,2015年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新型炭材料學術討論會主席。還與美國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Kentucky,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澳大利亞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有關課題組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