椶櫚

椶櫚

椶櫚,指棕衣或棕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椶櫚
  • 拼音:zōng lǘ
  • 詞語解釋:常綠喬木等
  • 相關文獻:《枯棕》等
詞語釋義,詞語解釋,

詞語釋義

zōng lǘ ㄗㄨㄙ ㄌㄩˊ
椶櫚

詞語解釋

亦作“棕櫚”。 1.常綠喬木。乾直立,呈圓柱形,不分枝,為葉鞘形成的棕衣所包。葉大,集生乾頂,掌狀深裂,裂片呈披針形。花黃色,核果長圓形。棕衣可制繩索、毛刷、地毯、床墊、蓑笠等。樹幹可作器具和建築材料。 唐 杜甫 《枯棕》詩:“ 蜀 門多椶櫚,高者十八九。” 清 陳淏子 《花鏡·花木類考·棕櫚》:“棕櫚一名鬣葵。” 楊朔 《野茫茫》:“這種樹叫‘狄柯爾’,類似棕櫚。”
(2).指棕衣或棕毛。《宋史·輿服志一》:“逍遙輦,以椶櫚為屋,赤質,金塗銀裝。”
(3). 元 上都 別殿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