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桂湯

椒桂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三。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主治暴感寒濕成疝,寒熱往來,脈弦反數,舌白滑,或無苔不渴,當臍痛,或脅下痛。

基本介紹

  • 名稱:椒桂湯
  • 出處:《溫病條辨》卷三
  • 組成:川椒、桂枝、良姜、柴胡、小茴香、廣皮、吳茱萸、青皮
  • 功用: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 主治:暴感寒濕成疝,寒熱往來,脈弦反數,舌白滑,或無苔不渴,當臍痛,或脅下痛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椒桂湯中柴小茴,良姜青廣吳萸倍。任他暴感成疝氣,脅痛環臍寒熱衰。

組成

川椒(炒黑)六錢(18g),桂枝六錢(18g),良姜三錢(9g),柴胡六錢(18g),小茴香四錢(12g),廣皮三錢(9g),吳茱萸(泡淡)四錢(12g),青皮三錢(9g)。

用法用量

上用急流水八碗,煮成三碗,溫服一碗,覆被令微汗佳;不汗,服第二碗,接飲生薑湯促之;得汗,次早服第三碗,不必覆被再令汗。

功用

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

暴感寒濕成疝,寒熱往來,脈弦反數,舌白滑,或無苔不渴,當臍痛,或脅下痛。

方義

方中用川椒、吳萸、小茴溫中逐寒,芳香化濁而行氣;柴胡入少陽領邪外出;桂枝解太陽表邪;佐以青皮、廣皮疏理肝氣,從中達外;良姜為使,溫養下焦陽氣。

附方

名稱:椒桂湯
組成:蜀椒3g,桂枝、柴胡、高良姜、吳茱萸各9g,陳皮、青皮各10g,小茴香6g
用法:日1劑,水煎服
主治:肝氣素虛,或兼肝鬱,卒感寒濕所致陰冷
出處:《溫病條辨》
功用:暖肝散寒,除濕止痛
名稱:椒桂湯
組成:雞糞(微炒)一合,肉豆蔻(去殼)一錢,胡椒一錢,桂心半兩,木瓜3錢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候熱服
主治:肝虛轉筋人腹,胸悶絕,體冷
出處:《普濟方》卷十四
名稱:椒桂湯
組成:川椒、桂枝、生地黃各30g,紅花15g
用法:加水4000ml,武火煮沸後10分鐘離火,將患處放於盆上趁熱先用藥物蒸汽熏蒸患處,待水溫降至37℃左右時,即可浸泡患處,不能浸泡處可用毛巾蘸藥水熱敷患處。每日3次,每次不少於20分鐘
主治:凍瘡
出處:《百病中藥外治大全》
名稱:椒桂湯
組成:桂枝、川椒、吳萸各6g,良姜、柴胡、小茴香、陳皮、青皮各10g
用法:水煎服
主治:實證寒疝
出處:《中醫內科辯證治療歌訣》
功用:溫經散寒,疏肝理氣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論
《溫病條辨》:“此小邪中里證也。既有寒熱之表證,又有臍痛之里證,表里俱急,不得不用兩解。方以川椒、吳萸、小茴香直入肝臟之里,又芳香化濁流氣;以柴胡從少陽領邪出表,病在肝治膽也;又以桂枝協濟柴胡者,病在少陰,治在太陽也,所謂病在髒治其腑之義也,況又有寒熱之表證乎!佐以青皮、廣皮,從中達外,峻伐肝邪也;使以良姜,溫下焦之里也,水用急流,驅濁陰使無留滯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