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棘胸蛙)

棘胸蛙(棘胸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棘胸蛙(拉丁名:Quasipaa spinosa)又名石雞棘蛙石鱗石蛙、石蛤等,是中國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棘胸蛙屬水棲型中流水生活型蛙類,並喜穴居生活,主要分布在南方,是南方丘陵山區生長的一種名貴山珍,因其肉質細膩且富含豐富的礦物質元素所以被美食家稱為“百蛙之王”。棘胸蛙肉質細嫩潔白,味道甘美,營養豐富,列為賓館、酒家推薦的山珍名菜,亦是人們難得的珍稀佳肴。且具有滋補強身、清心潤肺、健肝胃、補虛損,以及解熱毒、治疳疾等功效,故有“山珍”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棘胸蛙
  • 拉丁學名:Quasipaa spinosa
  • 別稱:石雞、棘蛙、石鱗、石蛙、石蛤等。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蛙科
  • :蛙屬
  • 定名年代:1875年
  • 定名人:David
  • 英文名:Rana spinosa
  • 保護級別:易危(VU),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棲身環境,繁育狀況,年齡生長,地理分布,保護等級,人工繁殖,醫藥價值,重要事件,營養價值,

形態特徵

棘胸蛙形似黑斑蛙,但比黑斑蛙粗 壯肉肥。全身披灰黑色,皮膚粗糙,背部有許多疣狀物,多成行排列而不規則。雄蛙背部有成行的長疣和小型園疣,雌蛙胸部無刺,背部散布小型園疣,腹部光滑有黑點。棘胸蛙雄大雌小,雄蛙體長約8至12厘米,體重可達250~750克,頭、軀幹、四肢的背面及體側布滿小圓疣,疣上還有分散的小黑棘,以體側最明顯。頭扁而寬,吻端圓,吻棱不顯;鼻孔位於吻與眼之間;眼間距小於鼻間距;兩眼後端有橫置的膚溝,顳褶極顯著;背部塗棕色,兩眼間有一黑橫紋,上下唇邊緣有黑縱紋。雄蛙有一對咽側內聲囊。胸部滿布分散的大刺疣;刺疣中央有角質黑刺。前肢粗壯,指端膨大成圓球形,指側有厚緣膜;關節下瘤及掌突均發達,第一指基部粗大,內側三指均有黑刺。棘胸蛙後肢肥碩,脛趾關節前伸可達眼部,跗褶明顯;趾間全蹼,第一、五趾的游離緣有膜;關節下瘤發達;內耳突發達,無外耳突。
棘胸蛙(圖1)棘胸蛙(圖1)
武夷山市保護區內的石鱗又與其略有不同,現提供一批高清圖供大家辨別。詳見右圖相冊。本地土著的說法是,石鱗公的比母的好。特別適合體弱的女孩,孕婦,產婦等。體長100—125毫米,體粗壯;頭寬而扁;吻端圓,吻棱不顯;鼻孔在吻眼之間或略近眼,眼間距略小於鼻間距或相等;鼓膜不顯僅隱約可見;犁骨齒斜置,左右不相遇。雄蛙前肢特別粗壯,指趾端膨大成圓球狀,指略扁平,指側有厚緣膜;指長順序3、1、4、2;關節下瘤及掌突均發達。後肢肥碩,脛跗關節前達眼部,左右跟部僅相遇或稍重迭;跗褶明顯;趾間全蹼,第一、五趾的游離緣有緣膜;關節下瘤發達;內蹠突細長,無外蹠突。皮膚粗糙,雄蛙背部有許多窄長疣,多成行排列而不規則,此外還有小圓疣滿布在頭、軀、四肢的背面及體側,體側的最為明顯;雌蛙背部有分散的小圓疣;顳褶極顯著;兩眼後端有橫置的膚溝。液浸標本體呈深棕色,眼間有一深色橫紋,上下頜緣有清晰的黑縱紋,背部及四肢上的黑斑不甚顯著。雄蛙前肢極粗壯,第一指基部粗大,內側三指均有黑刺;胸部滿布分散的大刺疣,疣基部隆起,中央有顯著的角質黑刺,咽部有時也有黑刺。雌蛙腹麵皮膚光滑。雄蛙有一對咽側內聲囊。蝌蚪後肢發育良好時,全長70毫米左右,尾肌發達;唇齒式I:4—4/Ⅱ:1—1。
分類系統:
Animalia: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Amphibia:兩棲綱 - Anura:無尾目 - Ranidae:蛙科 -Rana:
學名:
Rana spinosaDavid
中文名:
棘胸蛙
中文拼音:
JíXiōngWā
分類等級:
概述:
原始屬名
模式標本產地
模式標本保存地
國家保護級別
不祥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易危/VU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俗名信息
  • 山雞(ShānJī)-語言:zh-CN

生活習性

棘胸蛙畏光怕聲,後肢粗壯,跳躍能力很強,彈跳高度可達1米。傍晚時爬出洞穴,在山溪兩岸或山坡的灌木草叢中覓食、嬉戲,異常活躍。但其活動範圍不大,多在洞穴周圍20—30米,夜深時,返回洞穴。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潛伏在草叢、砂礫和石頭空隙間,伺機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蛇、鼠等敵害或人,迅速退回洞內,或潛入水底。棘胸蛙對氣溫、水溫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在悶熱、乾躁、氣壓較低的夜晚,或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紛紛出洞,向較高的岩石或山坡跳躍,並且伴有低沉而雄壯的鳴叫聲。棘胸蛙的活動強弱與其外界環境條件密切相關,水溫變化對其影響尤為明顯。水溫18-28℃活動、攝食正常。水溫超過30℃則會出現夏眠,水溫超過36℃則活動異常,甚至出現死亡。秋末水溫低於15℃,開始冬眠,不動不食,雙目緊閉,藏於洞內。以避不良環境。冬眠時,主要靠體內貯存的養分來進行極為微弱的新陳代謝。據觀察,一般在霜降後開始冬眠,驚蟄前後水溫(在15℃以上)陸續復甦,冬眠期約100多天。冬眠期間,若天氣睛暖,水溫高於15℃時,也有部分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動。冬眠時,棘胸蛙喜棲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內或溪邊穴中。
棘胸蛙(圖2)棘胸蛙(圖2)

棲身環境

棘胸蛙常喜棲息於深山老林的山澗和溪溝的源流處,尤喜棲居在懸岩底的清水潭以及有瀑水傾瀉而下的小水潭,或有水流動、清晰見底的山間溪流中。

繁育狀況

棘胸蛙雌雄很易從外形上區分:雄蛙個體較大,前肢粗壯,胸部有大黑刺,內掌突有婚墊及大黑刺,有咽側聲囊孔;雌蛙個體較小,前肢較細,胸部無大黑刺,無婚墊,無咽側聲囊孔,繁殖季節腹部飽滿、柔軟,其性成熟為2齡。繁殖季節為4-9月,5-7月為繁殖盛期。棘胸蛙為1年多次產卵類型。群體產卵一年分三批,第一批在4月下旬;第二批為5月底至6月初;第三批為7月上旬至8月。其產卵量與個體大小、水溫及性腺發育狀況而有差異。棘胸蛙的交配一般在晚上進行,交配前,雄蛙發出“呱呱”的求偶聲吸引雌蛙。雌蛙聽到叫聲則在水中徘徊,有時發出“卡”的應和聲,尋求擁抱。抱對時,雄蛙騎伏在雌蛙背上,並用其前肢緊抱,精、卵同時產出體外行體外授精。
繁殖中的棘胸蛙繁殖中的棘胸蛙

年齡生長

棘胸蛙的生長可分為蝌蚪期、幼蛙期和成蛙期三個階段。棘胸蛙的生長速度取決於食物、溫度和水質等因素。不同的生長條件,其生長速度差別。棘胸蛙蝌蚪完成整個變態過程需 90 一 130 天,有的甚至長達150天。棘胸蛙在蝌蚪和幼蛙階段的生長速度略快於成蛙階段的生長速度。剛孵出的棘胸蛙蝌蚪體長僅 Icm 左右,體重約 0 . 05g ,有尾和鰓,完全生活於水中。在人工養殖時,從剛變態的幼蛙開始,進行馴食,幼蛙和成蛙也會吃食飼料。剛變態的棘胸幼蛙體長 2 . 0 一 2 . 5cm ,重 3 一 4g 。幼蛙階段生長速度快,第一年體重可達 20 一 40g ,翌年達 80 一 150g,第三年上半年可增至160~200g 。雄性個體的生長速度快於雌性個體。雄性個體最大可重達750g,雌蛙個體最大重達 600g左右。棘胸蛙感覺器官特別靈敏,尤其是對氣候的變化最為敏感。每當熱帶氣旋來臨之際,天氣悶熱的時候,棘胸蛙往往會傾巢而出,蹲在潮濕的石崖高處,或在溪流的草叢中納涼,並頻頻發出“嘓”、“嘓”的鳴叫聲,聲音洪亮,幾十米遠處可聽到。山區的村民常以此來預測天氣的變化。

地理分布

棘胸蛙在我區分布廣泛。尤以西部的井岡山寧岡安福一帶山區數量多。分布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香港廣西
國外分布:越南。
廣西分布區:武鳴馬山 上林 融水陽朔臨桂靈川全州興安永福灌陽 資源恭城防城 上思 欽州市區 田林 西林隆林賀州市區鐘山富川天峨羅城 環江 寧明。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人工繁殖

親蛙池的建造:親蛙池面積以300-400平方米為宜。水面過小,則水溫、水質變化激烈,影響親蛙的正常發育;水面過大,則管理不方便。池深1.2-1.5米,能蓄水1m左右。池底應有少量軟泥和水生植物。池堤坡比1:2.5。池的周圍或中間應留有一定的陸地,以供親蛙棲息、攝食,水、陸面積比以1:1為佳。陸地應種植草木、蔬菜等,池內移植一些水生植物,如金魚藻、馬來眼子菜、輪葉黑藻、水葫蘆等,便於親蛙的隱蔽和棲息。
產卵池的建造:產卵池面積較小,一般50-60平方米,水深40-50厘米。淺水區的面積占水面1/3左右,以利親蛙產卵,池內應移植一些水草,供親蛙棲息,附著蛙卵。
孵化池的建造:及孵化箱的縫製:孵化池以專門設計的水泥池為好。面積1-2平方米,可數個連線,以便按不同的產卵期分批孵化。池用磚砌,表面用水泥抹光。池壁高60厘米,池底高出排水溝10厘米。位置儘量靠近親蛙池、產卵池和蝌蚪池,以便轉池。注水口與排水口相對成直線,排水口用彎管自池底導出。孵化池上方設雨棚以遮蔭擋雨。蛙卵孵化還可用孵化箱。孵化箱可用40-60目的篩絹布或棉紗布縫製。孵化箱為敞口型,底面積1-2平方米,箱體高60厘米,固定在木框架或用竹竿漂浮在水池中即可。
蝌蚪池的建造:蝌蚪池可以是土池也可以是水泥壁土質池。飼養初期,以水泥壁土質池飼養效果好,一方面池水較清,池水不渾濁;另一方面蝌蚪可以吸附在池壁上休息。但水泥池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在蝌蚪變化為幼蛙時登入不便。解決的辦法是:在池中擱置一些木板、竹簾,以供幼蛙登入。水泥池面積一般為2-4平方米,池深50厘米,有排灌水孔,並留有陸地。若用土池培育蝌蚪,面積宜大些,一般為10-20平方米,水深40-50厘米,在池的沿岸應搭遮蔭棚,或種植瓜果遮蔭。
投餵的飼料以黃粉蟲等鮮活餌料為主,活餌要求大小適口。在適溫範圍內,日投餵量為體重的5-10。在溫度高於30℃時,可以不投餵。平時應根據天氣、水質和蛙的攝食情況,酌情增減,做到適量、均勻。
分級飼養:隨著幼蛙個體的增大、出現大小不一的情況,要定期按規格大小歸類分池飼養,以免幼小的搶不到食,影響生長和成活率。
越冬管理:水溫低於8℃時,棘胸蛙進入冬眠狀態。當水溫降至10℃前,室外的棘胸蛙要移入室內、或搭篷保溫越冬。越冬期間不必投餵。春季室外水溫穩定回升到10℃以上後,棘胸蛙越冬結束。
在親蛙下池前10天左右,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池消毒。親蛙下池時用2‰的食鹽水浸泡15-20分鐘,再下池。親蛙下池後,開始由於環境改變,很少出來活動,稍有聲響即潛入水中。4-5天后即可活動攝食。親蛙的飼料要求達一定的蛋白質含量,以親蛙積累營養物質,促進其性腺發育成熟。在日常飼養中注意加入一定的肉骨粉和蛋氨酸,以增加懷卵量和精子活力。高脂肪、高熱量的飼料少喂,以免親蛙脂肪積累過量而導致難產。最好投餵一些鮮活餌料,如蚯吲、小魚、蝦、螺蚌肉等。越冬後的親蛙日投餵量為體重的5-6%,產卵後1-2月,投餵量為體重的8-10%。每天上午9時和下午4時定點投餵。
投餵方法:一般在池邊設食台,其底部用密網、窗紗布或編織袋,釘在木框或竹框架上,浮於水面,使食台內保持3厘米左右的水深,將活食投放於其內,讓親蛙自由攝食,膨化顆粒飼料也可投放在食台上。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活餌死亡發臭或飼料變質,均應及時清除。棘胸蛙的常見的病害有水霉病、紅腿病、爛皮病、腸胃炎等。應預防為主,積極治療,慎重用藥。嚴格進行蛙池和蛙種消毒,每10-15天進行藥物常規消毒;死亡的個體隨時撈除,患病的個體及時隔離治療。
漁藥的使用:蛙病防治所需藥物的種類、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項參照NY 5071—2002《無公害食品  漁用藥物使用準則》執行,嚴禁使用國家規定的違禁藥物。
敵害防治:蛙池上口應加蓋防護網,防止鼠、鳥、蛇等敵害生物危害,在進、出水口加過濾設施,防止水生昆蟲、螞蟥等進入。

醫藥價值

營養:有滋補強壯的功效。
主治:小兒疳積;贏瘦;病後虛弱等。

重要事件

2014年6月9日,兩年輕男子凌晨進山抓石鱗(石蛙),一人不慎跌下山崖摔成骨折,被困鱔溪景區。昨日16時許,消防官兵、福建山地救援隊經過11個小時的救援,受傷男子被成功救下山送往醫院。
2014年6月9日5時7分許,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接到報警稱,兩名男子在鱔溪景區被困,一人受傷,急需救援。接到報警,鼓山消防中隊1部消防車、7名消防官兵趕赴鱔溪景區救援。
報警的是受傷男子的同伴,消防人員和前來支援的福建山地救援隊人員通過手機聯繫上報警人。獲知準確方位後,搜救隊伍向山上進發。由於山路崎嶇,岔路口眾多,荊棘叢生,一些地方甚至無路可走。一個半小時後,搜救隊抵達報警人所處的位置。

營養價值

對棘胸蛙的蝌蚪(體重0.8~2.6g)、小幼蛙(體重9.0~27.3g)、大幼蛙(體重40.5~65.7g)和成蛙(134.5~213.0g)肌肉及蛙皮中的水分、蛋白質、脂肪和灰分含量及脂肪酸的組成進行分析,棘胸蛙肌肉中的蛋白質含量高達18.55%~19.39%,脂肪含量較低,肌肉中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總量的39.36%,具有很可觀的營養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