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葉

棗葉

棗葉,中藥名。為鼠李科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的葉。全國各地廣為栽培,栽培品種甚多。原產我國,現亞洲、歐洲和美洲常有栽培。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小兒發熱,瘡癤,熱疿,爛腳,燙火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棗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鼠李目
  • :鼠李科
  • :棗屬
  • :棗
  • 分布區域:全國各地廣為栽培,栽培品種甚多
  • 採集時間:春、夏季
  • 用量:煎湯,3-10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葉。

性味

味甘,性溫。

歸經

歸肺、脾經。

功效

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小兒發熱,瘡癤,熱疿,爛腳,燙火傷。

相關配伍

1、治小兒天行五日以後,熱不歇者:棗葉一握,麻黃30g(去根、節),蔥白(切)一合,豉一合。上四味切,以童子小便二升煮煎,取九合,去滓。分服之。(《外台秘要》)
2、治火灼瘡:棗葉、菊花。上煎湯,用豬膽水湯和浴。(《普濟方》)
3、治伏熱遍身痱癢:棗葉一升,好滑石60g。用水數碗,共合一處,熬三炷香,乘熱浴洗,二三次即愈。(《魯府禁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煎水洗。

採集加工

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落葉小喬木,稀灌木,高達10餘米;樹皮褐色或灰褐色;有長枝,短枝和無芽小枝(即新枝)比長枝光滑,紫紅色或灰褐色,呈之字形曲折,具2個托葉刺,長刺可達3厘米,粗直,短刺下彎,長4-6毫米;短枝短粗,矩狀,自老枝發出;當年生小枝綠色,下垂,單生或2-7個簇生於短枝上。葉紙質,卵形,卵狀橢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3-7厘米,寬1.5-4厘米,頂端鈍或圓形,稀銳尖,具小尖頭,基部稍不對稱,近圓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或僅沿脈多少被疏微毛,基生三出脈;葉柄長1-6毫米,或在長枝上的可達1厘米,無毛或有疏微毛;托葉刺纖細,後期常脫落。花黃綠色,兩性,5基數,無毛,具短總花梗,單生或2-8個密集成腋生聚傘花序;花梗長2-3毫米;萼片卵狀三角形;花瓣倒卵圓形,基部有爪,與雄蕊等長;花盤厚,肉質,圓形,5裂;子房下部藏於花盤內,與花盤合生,2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2半裂。核果矩圓形或長卵圓形,長2-3.5厘米,直徑1.5-2厘米,成熟時紅色,後變紅紫色,中果皮肉質,厚,味甜,核頂端銳尖,基部銳尖或鈍,2室,具1或2種子,果梗長2-5毫米;種子扁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8毫米。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700m以下的山區、丘陵或平原。全國各地廣為栽培,栽培品種甚多。原產我國,現亞洲、歐洲和美洲常有栽培。

相關論述

1、《本經》:“覆麻黃,能令出汗。”
2、《別錄》:“棗葉散服使人瘦,久即嘔吐,揩熱疿瘡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