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傷

棍棒傷是棍棒打擊人體造 成的損傷。棍棒具易於獲取、便於攜帶和揮 動、打擊力強等特點,是傷害案件中較常見 的致傷物。根據棍棒外形不同可分為圓柱形 棍棒傷、方柱形棍棒傷及不規則形棍棒傷 等。根據質地不同可分為木質、金屬、竹、 藤及塑膠等。棍棒的基本形態是有一個長條 形的體和兩個端,常見以棒體打擊為多,受傷部位以頭部多見,軀幹、四肢次之。圓柱 形棍棒打擊軀體不同的部位形成的損傷形態 亦有不同;用方柱形棍棒不同的部位(平面 或棱邊)打擊人體平坦部位或頭部可形成不 同的形態改變。不規則棍棒由於粗細不均、 表面凹凸不平等,當打擊軀體時可形成散在 的,大小不等、形態不一、程度不同的損 傷。(趙子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棍棒傷
  • 外文名:Sticks to hurt
  • 基本形態:中空性皮下出血、骨折等
  • 常見情況:圓柱形棍棒傷、方柱形棍棒傷等
概念,基本形態,常見情況,圓柱形棍棒傷,方柱形棍棒傷,不規則形棍棒損傷,

概念

棍棒傷屬於機械性損傷中的鈍器傷
棍棒的外形一般有圓柱形,方柱刑和不規則型三種,其質地大致可分為木質類、金屬類、竹藤類以及膠塑類,在棍棒損傷中最常見的是前兩種。

基本形態

1.條狀表皮剝脫和皮膚出血
2.中空性皮下出血
3.條狀挫裂創
4.弧形挫裂創
5.骨折
6.組織挫滅

常見情況

圓柱形棍棒傷

由於圓柱形棍棒表面是個外突的圓弧形,打擊在人體上時只有部分接觸,且各部位的壓強也不同,因而形成的損傷有其特徵性。一般較易形成的是長條狀皮內、皮下出血,中心部位較重,向兩側逐漸減輕,邊界不清,出血頻寬度較棍棒直徑小。木質棍棒表面不平滑時,可在打擊範圍內出現孤島狀表皮剝脫,鐵質棍棒形成的表皮剝脫較重,在打擊範圍內多有條狀表皮剝脫出現。若快速、重力打擊在平坦且軟組織較豐滿部位,可出現“中空性皮內、皮下出血”,中空區的寬度一般小於棍棒直徑,尤其是木、竹質圓柱形棍棒更易形成。若打擊在頭,因顱骨襯墊及頭皮血管豐富、脆性大,易出現頭皮挫裂創,兩側創緣均會出現“鑲邊”樣挫傷帶;垂直打擊時,創緣兩側的挫傷頻寬度一致;偏擊時,用力方向一側(即棍棒運行方向與頭部夾角小於90度一側)的挫傷帶窄於對側的挫傷帶。創腔內可見致傷物表面帶有的木屑或樹皮、鐵鏽、油污等附著物,檢案時應注意提取,備做實驗室檢驗。創角可形成撕裂。另外,頭皮及皮下組織易被挫裂或挫碎,帽狀腱膜與顱骨分離可形成口小底大的條形囊狀創腔。棍棒端部戳擊時,形成垂直於長軸的弧形挫裂創。棒體打擊力量較大時會導致顱骨骨折,輕者為線形骨折,重者形成“舟狀” 凹陷性骨折。木質棍棒多形成線形骨折,鐵質棍棒多形成凹陷性骨折,周圍常伴有嵌壓性小骨裂。多次打擊形成粉碎性骨折。用棍棒端部戳擊時,出現相同直徑的圓形皮內、皮下出血,重者可致顱骨洞穿性骨折。

方柱形棍棒傷

方柱形棍棒以其平面垂直打擊人體時,形成均勻的帶狀皮內、皮下出血,界限清楚,寬度與接觸面寬度基本一致;快速猛擊平坦且軟組織豐厚的部位,形成帶狀中空性皮內、皮下出血;用棒端打擊時,出現槽狀中空性皮下出血,中空區寬度可反映接觸面寬度,力量較大時,可形成線狀骨折,或長方形凹陷骨折、粉碎性骨折。
若以其棱邊垂直打擊人體軟組織,可形成條狀擦傷、挫傷,中心部位較重。若軟組織下有骨質襯墊,則易形成條狀挫裂創,創口邊緣平直,創緣周圍出血帶不明顯,創腔內常無組織間橋,易誤判為銳器傷,此時應特別仔細檢驗創底骨面上有無銳器損傷痕跡和遮蓋物斷面的形態特徵加以鑑別。當鐵質致傷物打擊力量較大時,可形成顱骨溝狀凹陷骨折。
若以棒體傾斜打擊,可形成條帶狀皮內、皮下出血,一側邊界清楚,並常伴有擦傷,另一側邊界模糊。力量大時,著力重一側形成挫裂創,在顱骨上可形成一側骨板下陷明顯的骨折。
以棒端戳擊,可形成與棍棒端形態相似的方形皮內、皮下出血。端部一角打擊時,可形成三角形皮內、皮下出血或挫裂創,在顱骨上可形成三角形凹陷骨折。

不規則形棍棒損傷

不規則形棍棒由於形態特殊,如縱軸彎曲、粗細不均、表面粗糙凹凸不平以及有分枝或其他附屬物,打擊時棍棒不能與人體表面完全接觸,故可形成散在的,大小不等、形態不一、程度不同的擦傷、挫傷及挫裂傷。如棍棒有分枝或其他附屬物,常形成一些與這些分枝或附屬物相對應的損傷,這對於致傷物的同一認定至為重要。另外,創腔內可留下木屑或樹皮、鐵鏽等,檢驗時要注意發現(應利用體視顯微鏡發現微小的異物)、提取,以備通過物理或化學方法檢驗為致傷工具認定提供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