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鈴蟲齒唇姬蜂

棉鈴蟲齒唇姬蜂

昆蟲名,為膜翅目,姬蜂科。分布於湖北、陝西、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西、四川、廣西等。寄主昆蟲有棉鈴蟲、煙青蟲、棉小造橋蟲、玉米螟、斜紋夜蛾、苜蓿夜蛾、黃地老虎等,主要危害棉花等作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棉鈴蟲齒唇姬蜂
  • 拉丁學名:Campoletis chlorideae Uchida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昆蟲綱
  • :膜翅目
  • :姬蜂科
  • 分布區域:湖北、陝西、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西、四川、廣西等
  • 功能類別:寄生性天敵
形態特徵,生物特性,歷期,年生活史,繁殖,寄主,種群分布,

形態特徵

雌蜂
體長5.30毫米左右,黑色,密生白包細毛。頭部黑色,顏面中央圓形膨起。唇基橫橢圓形,無唇基溝。顏面和唇基具細密刻紋。上顎黃色,末端2齒赤褐色,兩顎交合,呈橫長方形,上邊與唇基緊靠,很像上唇,故稱齒唇姬蜂。觸角28-29節,黑褐色。胸部黑色,盾縱溝僅前半部明顯,中胸背板圓形,隆起,上面有細密刻紋,後半部中央具同狀皺紋。小盾片亦具細密刻紋,與中胸背板間有1條較寬的橫溝相隔。並陶腹節具網狀皺紋,基區梯形,中區六邊形。翅痣淡黃褐色,痣後脈顏色稍深,具小翅室。足赤褐色,前、中足轉節、後足第二轉節黃色,後足基節和第一轉節黑色,後足脛節基部和端部以及各足跗節深褐色。腹部赤褐色,有光澤,第一、二背板前端大半部黑色,第三背扳基半部有1三角形黑斑,第五、六背板基半部中央各有1梯形或圓形黑斑,一半露出,一半在前一節背板內,從外面隱約可見。產卵管鞘黑褐色,長與後足第一跗節約相等。雄蜂:體色同雌蜂基本相似,但腹部第五、六節背板基部中央黑斑較大,上下連線形成1條黑紋。觸角29-30節。
白色,長約0.29毫米,寬0.07毫米,稍彎.似長茄形。
幼蟲
老熟幼蟲體肥大,淡黃綠色,口器淡黃褐色,長5.57毫米,寬1.90毫米,從寄主幼蟲俸內鑽出,在花蕾內或葉片上吐絲固定,然後結成褐色長橢圓形繭,寄主幼蟲附於繭上。有的繭為白色,上為少數黑斑點,褐繭一般質地較軟,中部膨太;白繭中部圓筒形,質地較硬。繭長5.90毫米左右。
長約5.33毫米,寬1.64毫米,化蛹處期為白色,近羽化時,身體各部顏色斑紋基本與成蟲相似。

生物特性

歷期

在16-28.2℃的情況下,齒唇姬蜂其歷期隨著溫度的增高而逐漸縮短。

年生活史

根據陝西省棉花研究所和戴小楓飼養觀察,棉鈴蟲齒唇姬蜂在陝西省和河南新鄉一年可發生8個世代。一般於4月下旬在麥田可見成蜂產卵寄生。到11月上旬羽化出的成蜂即可越冬。棉鈴蟲齒唇姬蜂在每代棉鈴蟲為害期間,可發生2個世代。關於齒唇姬蜂的越冬問題,鄭永善(1981)等報導,該蜂在我國北方不能自然越冬,翌年蜂源可能是南方而來。戴小楓報導(1990),於1989年兒月在與棉田毗連的白菜地裏白菜卷葉間採到成蟲,估計該蜂繭在河南省可以越冬。

繁殖

齒唇姬蜂繭的抗逆能力較強,正常溫度下,羽化率一般較高.但在15℃以下羽化率顯著降低,0-10℃大部分死亡。羽化的時間以清晨6-9時為最多,以後逐漸減少,夜間最少,雄性比雌性羽化要早,蜂的各代都以前、中期的羽化率高,蜂壯,繁殖力較強。雌蜂羽化後一般在3個小時左右即可進行交尾,最短的為1小時。雌蜂一生共交尾一次,而雄蜂可進行多次交尾,一般10次,最多可達30多次。交尾次數與蜂的壽命,個體及健壯程度有關;交尾時間的長短與溫度有關,如在11.50℃時歷時8分鐘,20℃時只有5分鐘。兩次交尾之間所聞隔的時間在一般情況下為30分鐘左右。齒唇姬蜂產卵需要一定的光線,產卵集中在白天。有孤雌生殖現象,但後代均為雄蜂。雌蜂的產卵前期在13.40-23℃時,平均23時33分。孤雌生殖的雌蜂產卵前期顯著延長,每頭雌蜂的產卵量為12—370粒。壽命長.產卵量多,壽命短,則產卵量少。產卵高峰期一般在羽化後第三至第六天,臨死前還能產出少量的卵。蜂的產卵高峰與壽命有關,雌蜂壽命為4-7天的蜂羽化後第二天產卵數急劇增加,第三天達到高峰;壽命分別為8-11天、12-15天和16-19天的蜂.產卵高峰分別為羽化後第四、五、六天;壽命20天以上的蜂,產卵高峰期也出現在第六天。產卵高峰期持續3-5天。

寄主

寄主範圍很廣。已報導有近30種鱗翅目幼蟲可被寄生。在棉田可寄生棉鈴蟲煙青蟲棉小造橋蟲玉米螟斜紋夜蛾苜蓿夜蛾黃地老虎等幼蟲。當雌蜂發現寄主時,立即猛撲過去,螫刺一下很快飛離。螫刺歷時1-2秒鐘。棉鈴蟲齒唇姬蜂對1-3齡棉鈴蟲的幼蟲均能寄生,而4齡的棉鈴蟲雖能寄生,但棉鈴蟲幼蟲可與蜂咬斗,而使蜂致死;對5—6齡幼蟲和嫩蛹不能產卵寄生。一般棉鈴蟲齒唇姬蜂每刺一下就產卵1粒,而產卵的部位除堅硬的頭殼之外,身體的其它部位均可被產卵,但以第7-10腹節為最多。由於寄主的防衛能力和蜂的迅速猛產,就導致了蜂對寄主是否著卵識別能力較差.造成了嚴重的復寄生現象。在田間棉鈴蟲被寄生率僅37.6%的條件下,每頭被寄生棉鈴蟲平均就有蜂卵和幼蟲2.70頭,最多5頭,不過最後只有1頭能完成發育。根據戴小楓在田間調查,棉鈴蟲1—4齡幼蟲都可被寄生。但以2-3齡幼蟲被寄生為主。據1986-1988年統計。棉鈴蟲幼蟲平均寄生率,一齡期3.08%,二齡期34.54%,三齡期30.88%。在18-22℃情況下,被寄生的3齡棉鈴蟲幼蟲,體長增長很慢.第四天停止取食,顯著比未寄生者小,第六天則停止生長。被寄生的棉鈴蟲幼蟲體色逐漸轉黃髮光,活現日益減少,臨死前1-2天體背中部變為黃褐色,停止活動。蜂的幼蟲從棉鈴蟲幼蟲體壁爬出.並在其附近結繭化蛹,寄主變為緊貼於繭旁的一張空皮。

種群分布

主要分布於湖北、陝西、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西、四川、廣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