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

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HaNPV),是棉鈴蟲專一性的病原微生物。

簡介,棉鈴蟲室內飼養技術的改進,常見疾病,其它,

簡介

棉鈴蟲NPV生物農藥防治效果好、藥效持久,對其他生物無任何毒副作用,是世界各國競相開發生產的昆蟲病毒殺蟲劑產品,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登記註冊的昆蟲病毒生物農藥。1993年國內第一個棉鈴蟲NPV產品登記註冊,並正式進入市場。長期以來,棉鈴蟲NPV的生產必須通過“活體”進行,多項核心技術沒有得到根本突破,導致生產規模小、產品生產成本高,難以實現產業化。
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
從2003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同河南省濟源白雲實業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協同攻關,在國際上首次採用了棉鈴蟲群養技術,使飼養規模和生產效率提高了數十倍;通過採用獨特的病毒分離純化技術,大幅度提高了原藥中的病毒含量。一舉突破了嚴重製約該產品產業化發展的主要技術瓶頸,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了大規模工廠化生產,促進世界昆蟲病毒生物殺蟲劑產業邁上一個新台階。研發成功的新型超高含量昆蟲病毒殺蟲劑,成為目前國際上已知的含量最高的病毒殺蟲劑產品,每克原藥中病毒含量高達5000億個病毒粒子,是目前國際、國內同類產品單位含量的幾十倍,並且研製成功了有效成分含量為600億PIB/克的棉鈴蟲NPV水分散粒劑,每畝棉田只需2克這樣的產品就能有效控制害蟲。
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
棉鈴蟲病毒生物農藥2005年起在我國新疆棉區連續示範推廣,套用範圍不斷擴大,在建設兵團農一師、農五師、農七師、農八師的十多個團場,總體防效均在80%左右。使用棉鈴蟲NPV生物農藥的地塊,天敵數量明顯多於使用化學農藥的地塊,很好地控制了後期棉蚜的危害,每年減少用藥次數2次以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十分明顯。2006年到2007年,累計推廣套用200萬畝次。

棉鈴蟲室內飼養技術的改進

在傳統人工飼料飼養技術的基礎上,對棉鈴蟲的卵、幼蟲、蛹和成蟲的飼養器材和操作方法進行了簡化和改進。將產於紗布上的卵經消毒晾乾後,直接放於塑膠保鮮袋中孵化。初孵幼蟲用毛筆移入特製的帶蓋10孔飼養盒,每孔1頭,孔徑和高度為2.5 cm×1.8 cm, 接蟲前每孔加人工飼料4~5 g,接蟲後加蓋,直至化蛹。幼蟲化蛹後用培養皿收集,直接放於成蟲飼養籠中,任其羽化、交配和產卵。採用這一改進飼養技術,幼蟲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等均有顯著提高,棉鈴蟲的病害明顯減少,同時節約飼養成本約50%。
棉鈴蟲卵棉鈴蟲卵
棉鈴蟲棉鈴蟲

常見疾病

1995-1997年在河北省邯鄲衡水保定3個市對1-4代棉鈴蟲幼蟲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能夠抑制棉鈴蟲種群數量變動及導致疾病發生與流行的主要病原菌種類有病毒,包括核型多角體病毒質型多角體病毒顆粒體病毒;細菌為蘇雲金桿菌;真菌有綠僵菌白僵菌。因感病致死的棉鈴蟲視年度、世代不同而差異顯著,平均死亡率為21.1%,高的可達57.1%。研究還表明:棉鈴蟲疾病的發生及流行與宿主種群、病原菌種群及環境因素關係密切。
核型多角體病毒核型多角體病毒

其它

棉鈴蟲有自相殘殺的習性,碰到一起會互相爭鬥,直到一方被另一方吃掉。中科院動物所秦啟聯博士領導的研究組,通過改進人工飼料,增加適口性,改善飼養條件等措施,終於讓棉鈴蟲“們”可以和平共處了。
後幼蟲食量增大且有自相殘殺性後幼蟲食量增大且有自相殘殺性
昆蟲病毒屬於微生物,要通過生物學的方法,用病毒感染活體的昆蟲進行增殖。首先要在廠房內大量培養活體昆蟲,待其長到適當大小,再使之感染病毒病。然後收集死亡蟲體。經過分離純化,獲得昆蟲病毒,再加工成病毒殺蟲劑。過去棉鈴蟲不能群養使得生產效率低、成本高;目前新技術的採用使病毒殺蟲劑的生產規模和效率提高十多倍。
昆蟲病毒昆蟲病毒
棉鈴蟲群養技術的突破對生物農藥的生產意義重大,解決了限制棉鈴蟲病毒殺蟲劑產業化生產的瓶頸問題。昆蟲病毒殺蟲劑是一類重要的生物農藥。與傳統化學農藥相比,對人畜安全、不污染環境、不傷害天敵,害蟲不產生抗性。在田間造成害蟲世代之間病毒病的大面積流行,屬典型的綠色環保型農藥。
棉鈴蟲棉鈴蟲
此外,研究人員還獲得高含量的棉鈴蟲病毒原藥。病毒殺蟲劑生產工藝中要把病毒從死亡的蟲屍中提取出來,常規方法僅可獲得每克200億病毒單位左右的產品;科研人員採用獨特的提取工藝,使產品純度大幅度提高,病毒含量高達每克5000億病毒單位。1克這樣的原藥可以加工成防治5畝農田害蟲的病毒殺蟲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