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莖枯病

棉花莖枯病是一種突發性真菌病害,由棉殼二孢菌引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棉花莖枯病
  • 主要危害作物:棉花
  • 病原類型: 真菌
  • 英文病名:Ascochyta blight of cotton
病害介紹,形態特徵,生理特徵,發病條件,危害部位,危害症狀,防治方法,

病害介紹

編號 :農作物 錦葵科 棉花 真菌病害
棉花莖枯病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 是一種突發性真菌病害,由棉殼二孢菌引起。Ascochyta gossypii Syd.稱棉殼二孢菌,屬半知菌亞門,球殼孢目,殼二孢屬真菌。

形態特徵

分生孢子器初埋生在棉株表皮組織下,成熟後露出在表皮上。孢子器球形,黃褐色,頂部具略突的圓形孔口,壁較薄易碎,大小82.8-210×75-189μm,內生很多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圓形,單胞或雙胞,無色,大小4.5-7.3×3.5-3.8μm。病菌生長適溫為25℃。

生理特徵

: 該病菌在PSA培養基上,菌落黑色,細密,邊緣白色疏鬆,表面粗糙。初生菌絲無色,細長;老熟菌絲深褐色,粗壯。菌絲生長迅速,一般在適溫下4-6d後開始形成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9-30℃均能生長,但在20-25℃下生長最好,10-29℃範圍內病菌孢子均能萌發,19.2-22.5℃下發芽最好。病菌孢子發芽時,必須以糖作為碳源營養。在pH4.6-10.2下均可生長,正常生長的範圍是pH6.8-7.4。
分布 :全國各棉區均有分布,東北棉區、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沿江、沿海棉區發生較重。
侵染循環 : 病菌以菌絲體和孢子器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這是初侵染的主要菌源、棉籽帶菌是遠距離傳播的重要途徑。

發病條件

病害流行與氣候條件、蚜蟲量、前茬及栽培管理等條件有關。若相S對濕度在90%以上的陰雨天氣持續5d以上,日平均氣溫20-25℃,該病可能大流行。大風暴雨造成枝葉損傷,利於病菌侵染和傳播。棉蚜為害嚴重的棉田,蚜蟲造成的傷口也多,莖枯病也較重。連作棉田、苗期長勢瘦弱的棉田發病重。

危害部位

棉花從苗期到結鈴期均能受害,前期為害子葉、真葉、莖和生長點,造成爛種、葉斑、莖枯、斷頭落葉以至全株枯死,後期侵染苞葉和青鈴,引起落葉和僵瓣。

危害症狀

子葉和真葉發病初為黃褐色小圓斑,邊緣紫紅色,後擴大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褐色斑,表面散生許多小黑點(病原菌)。莖部及葉柄受害,初為紅褐色小點,後擴展成暗褐色梭形潰瘍斑,中央凹陷,周圍紫紅。病情嚴重時,病部破碎脫落,莖枝枯死。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合理輪作,合理密植,改善通風透光條件。
2.藥劑防治 拌種:棉籽硫酸脫絨後,拌上呋喃丹與多菌靈配比為1:0.5的種衣劑,既防病又可兼治蚜蟲。噴霧:苗期或成株期發病,可用65%代森鋅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噴霧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