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趾鼠類

梳趾鼠類

梳趾鼠類,鼠類的一種,屬哺乳綱,生存在漸新世時期,主要在非洲。其體形類似松樹,毛髮很厚,很柔軟,沒有較直的硬毛。它們有很強壯的爪和腳墊,善於攀爬岩壁。它們的頭較扁平,身體很柔軟。為了逃避敵人,可以在窄的岩縫中移動,或躲在很狹窄的岩石裂縫中不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梳趾鼠類
  • 拉丁文名:ctenodactylidae
  • 生存年代:_ 漸新世
  • 生存地點: 非洲
主要介紹,生活環境,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的地區,數量及分布的變化,數量變化的原因,

主要介紹

物種名稱 _ 梳趾鼠類
拉丁文名 _ ctenodactylidae
生存年代 _ 漸新世
生存地點 _ 非洲
物種種類 _ 哺乳綱 mammalia

生活環境

梳趾鼠類是齧齒動物中的一個很小的支系,被稱為梳趾鼠超科。現生的梳趾鼠類只有四個屬。它們都只生活在北非和東非的沙漠沙漠湖南省和半沙漠地帶的岩石地區或多礫的山地。

外形特徵

它們的個體大小如小型松鼠,小者身長只有14厘米,最大者可達24厘米。尾巴很短,長度在2.1~6厘米之間。體重在160~350克之間。眼睛很大,視力很發達。聽力也很好。而且在耳朵邊緣有鬃毛,能防止風颳起的沙石進入外耳道。它們的咬肌很發達,有很大的眶下孔。它們的牙齒齒冠很高,終生生長,牙齒嚼面很簡單,只有2~3條脊。它們的身上披著絲樣的長毛髮。毛髮很厚,很柔軟,沒有較直的硬毛。這種毛髮可以防寒,防熱風。但當遇到雨天或空氣潮濕時,軟的長毛往往粘合成一束一束的,不易鬆散開,使皮膚裸露在外表。而它們的皮膚很薄,容易弄破。為了保護皮膚,就需要小心地維護它們的毛髮。這時就需要用它們的梳趾梳理毛髮,達到蓬鬆“好看”為止。它們有很強壯的爪和腳墊,善於攀爬岩壁。當敵人來時,它們可以直接爬過陡峭的岩壁,逃到隱蔽處躲藏。它們的頭較扁平,身體很柔軟。為了逃避敵人,可以在窄的岩縫中移動,或躲在很狹窄的岩石裂縫中不動。

生活習性

它們自己不築巢穴或挖洞,而是以原有的岩洞或岩石形成的隱蔽處為居住地。它們晝行夜宿。夜晚,在黑暗的岩洞中主要靠觸鬚的感覺,因此它們的觸鬚長而強壯。白天常在洞外活動。它們喜歡溫暖,不喜歡寒冷和潮濕。當天氣冷或颳大風或潮濕時,它們很少活動,不敢外出。但當天熱和有太陽時,它們就離開它們的巢穴出去曬太陽或尋食。在太陽升起後的5個小時內和在太陽落山前的2~4小時期間是它們最活躍的時候。在最熱的中午它們減少活動。也就是說在氣溫是在25℃~30℃時它們最活躍。但在氣溫超過35℃或低於10℃時它們很少活動。但它們在氣溫達40℃的太陽下仍能生存。當氣溫在20℃左右時,它們喜歡躺在平坦的岩石上曬太陽,並長時間地修理毛髮。特別有趣的是,它們梳理後肢上的毛髮時,是用三條腿站著,而用不支持重量的第四條腿繞過背部去梳理另外一邊的毛髮。此外在沙中洗澡也是梳趾鼠類維護它們的毛髮的重要方法。梳趾鼠類是群居動物,以植物的葉、莖、花和種子為食,而且能從所食的食物中得到所需的水分,不需要特別飲水解渴.

分布的地區

人們要問,梳趾鼠類是不是非洲特有的動物,一直只生活在非洲?也就是說,它們是不是起源於非洲,只在非洲一直進化發展到現在呢?化石研究表明,梳趾鼠類在非洲出現的時間很晚,是在距今約8百萬年的晚中新世時才在非洲出現的。而在晚中新世之前,非洲並沒有梳趾鼠類出現。那么梳趾鼠類到底從何處起源,又如何遷徙到非洲去的呢?古脊椎動物化石的研究解開了這個迷。
目前已知最早的梳趾鼠類是在我國湖南省衡東縣距今約5千多萬年的早始新世地層中發現的鐘健鼠(cocomys),因為它的發現在嚙齒類的起源和進化,以及生物地層上都有很重要的意義,故以我國著名的古脊椎動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原所長楊鐘健教授的名字命名)。
它的個體比現生的梳趾鼠類小得多,頭骨長約3厘米。眶下孔還比較小。牙齒的齒冠很低。牙齒嚼面主要是由丘形的齒尖組成。鐘健鼠代表目前已知的最早、最原始的梳趾鼠類。顯然梳趾鼠類是在早始新世時,或更早時從亞洲起源的。此後,到始新世的中期(距今約4千多萬年)時梳趾鼠類在亞洲得以迅速發展,明顯分異,並廣泛分布。在我國的內蒙古河南山西湖北山東江蘇雲南以及蒙古哈薩克斯坦南亞巴基斯坦印度等國的中始新世地層中都發現了梳趾鼠類的化石。所發現的梳趾鼠類化石種類至少有四個科20多個屬。到了漸新世時(距今約3千多萬年),中亞東亞的氣候變得較乾燥。在這種氣候下梳趾鼠類在中亞和東亞得到迅速發展。這時的梳趾鼠類的形態結構已和現生的很相似,個體大小已與現生的相近,頭骨上的眶下孔和聽泡都很大。牙齒的齒冠變得比鐘健鼠的高,牙齒嚼面有較發達的齒脊。與現生種類不同的是它們的牙齒不是終生生長,還有齒根,牙齒嚼面比較複雜,可見有明顯的丘形的齒尖和齒脊。在漸新世時梳趾鼠類在中亞和東亞已發展到頂峰,它們迅速發展進化,非常繁盛,不但種類明顯分異,而且個體數量大增。在中亞和東亞地區,特別是在我國的新疆內蒙古青海甘肅寧夏等省區,以及蒙古和哈薩克斯坦等地都發現了大量的梳趾鼠類化石。凡是有漸新世陸相地層出露的地方幾乎都能找到梳趾鼠類化石。正是由於梳趾鼠類的進化快,種類和個體數量多,這一類動物的化石已成為確定和劃分生物地層年代的分帶化石。但這時在南亞還沒有發現它們的蹤跡。在中亞和東亞地區梳趾鼠類的發展一直延續到距今約2千多萬年的早中新世的早期。

數量及分布的變化

但到了距今約2千萬年的早中新世的中期時中亞和東亞地區梳趾鼠類的發展有了極明顯的變化,種類和個體數急劇減少。現今僅在我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少數地點(如我國的內蒙古、甘肅和江蘇)發現了代表2屬3種的很少量的化石。然而這時梳趾鼠類在南亞卻得到發展。

數量變化的原因

梳趾鼠類為什麼會在距今約2千萬年時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這顯然與當時的古地理古氣候的變化,特別與青藏高原的抬升有密切關係。最近陳隆勛等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在開始抬升時(大約在始新世和漸新世時),其北面的中國大陸還是比較溫暖乾燥的,比較適合梳趾鼠類的生長繁衍。隨著青藏高原的抬升,其北面的廣大地區濕度逐漸增加而氣溫越來越低。當青藏高原抬升到一定高度(約2000米)時,其北面的濕度達到最高點,而氣溫繼續降低,這時的中國北方,甚至整箇中亞和東亞地區都變得比較潮濕和寒冷,這樣的氣候顯然不適於梳趾鼠類生存。這種氣候就迫使梳趾鼠類趕快逃命遷徙,尋找適合於它們生存的地方。對於生活在中亞和東亞的梳趾鼠類來說,當時有三條路:一條直接向西往歐洲去,另一條向東南到東南亞,第三條往南到南亞。而當時的歐洲和東南亞的氣候都很潮濕,只有南亞的氣候比較熱而乾燥,正好適合梳趾鼠類的生存繁衍。因此梳趾鼠類迅速南遷。這就是為什麼在當時梳趾鼠類在中亞和東亞迅速減少,很快消失,而在南亞得以繁衍生息的緣故。然而,南亞次大陸似乎也不是久留之地。隨著青藏高原的進一步抬升,東南季風的加強,南亞的氣候也變得熱而潮濕,這對梳趾鼠類的生存又很不利,而西亞和非洲當時的氣候比較適合,梳趾鼠類不得已又西遷。就這樣,梳趾鼠類往西先到西亞。經西亞,在中新世晚期到達非洲。而這時的非洲的氣候可能已經與現在非洲的很相似,熱而乾燥的氣候正好是梳趾鼠類的理想的生活地區。因而梳趾鼠類得以在非洲生存下來,並繁衍生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