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轉移理論

梯度轉移理論

梯度轉移理論,源於弗農提出的工業生產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工業各部門及各種工業產品,都處於生命周期的不同發展階段,即經歷創新、發展、成熟、衰退等四個階段。此後威爾斯和赫希哲等對該理論進行了驗證,並作了充實和發展。區域經濟學家將這一理論引入到區域經濟學中,便產生了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

概述,核心思想,局限性,梯度轉移,評價及實踐意義,內涵,適用條件,我國梯度轉移理論,

概述

核心思想

梯度轉移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於其產業結構的狀況,而產業結構的狀況又取決於地區經濟部門,特別是其主導產業在工業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如果其主導產業部門由處於創新階段的專業部門所構成,則說明該區域具有發展潛力,因此將該區域列入高梯度區域。該理論認為,創新活動是決定區域發展梯度層次的決定性因素,而創新活動大都發生在高梯度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而這種梯度轉移過程主要是通過多層次的城市系統擴展開來的。與梯度轉移理論相類似的是日本學者赤松要提出的雁行模式,隨後山澤逸平等日本學者將其引申並套用於解釋以東亞為中心的亞洲國家國際分工、產業結果變化以及經濟相繼起飛的過程。雁行形態論在生產按比較優勢在國際間轉移這一問題上,與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學說有相似之處。
梯度轉移理論主張發達地區應首先加快發展,然後通過產業和要素向較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轉移,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局限性

梯度推進理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難以科學劃分梯度,實踐中容易擴大地區間的發展差距。該理論忽視了高梯度地區有落後地區,落後地區也有相對發達地區的事實,人為限定按梯度推進,這樣做就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區發展的位置凝固化了,把差距進一步擴大了,使發達的地方更發達,落後的地方更落後。

梯度轉移

評價及實踐意義

梯度推進理論經濟效率放在區域發展和生產力布局的首位,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該理論在制定地區發展戰略時具有重要意義,套用範圍較廣。第一,梯度推進理論符合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有利於提高經濟發展效率。梯度推進理論從客觀實際出發,以不平衡發展規律為基礎,承認區域間不平衡的現實,認為條件好的地方應較快地發展起來,並通過產業和要素從高梯度到低梯度的轉移,帶動條件差的地方發展。第二,梯度推進理論有較強的適應性。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都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特別是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條件往往呈現出梯度性,按梯度推進依次發展能取得較好效果。第三,在實踐中梯度推進理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我國制定了“七五”、“八五”計畫,實行沿海地區率先開放戰略,鼓勵部分地區率先富起來,並通過先富帶後富,最後達到共同富裕。由於該戰略的成功實施,我國經濟保持了20多年連續高速增長,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九五”後期,特別是“十五”期間,國家重視中西部地區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這實際上也是梯度推進理論的延伸套用。

內涵

產業梯度轉移即產業區域轉移,是以企業為主導的經濟活動,是由於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後,某些產業從某一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行為和過程。產業梯度轉移,可分為國家產業梯度轉移和區域內的產業梯度轉移。對某地區而言,包括外區域的產業梯度轉移和本地產業梯度轉移到其它地區兩個動態過程。在我國,“梯度轉移”表現為隨著先富起來的東部地區的經濟結構升級,某些勞動密集的、消耗大量自然資源的、生產傳統產品的產業(如製造業)轉移到中、西部,甚至是按梯級順序先轉移到中部,再轉移到西部。

適用條件

產業梯度轉移理論的適應性應包括這樣的條件。那就是:
(1)已開發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完成;
(2)已開發國家新產業所創造的新的市場需求,和剩餘的夕陽產業所創造的剩餘市場需求之和必須大於“原來產業”所創造的市場需求,否則產業梯度轉移不可能一帆風順地進行。
用公式表示就是:
D1+D2>D3
D1:新產業的市場需求
D2:夕陽產業的市場需求
D3:原來產業的市場需求
從這個模型我們可以分析,如果D3足夠大,如紡織業這樣的產業就是這樣,當D1一定時,D2也較大。如果此時將產業全部轉移,也就是D2=0,那么就會出現等式左邊<等式右邊,這樣已開發國家的市場需求會縮小,他們就會阻擋產業的轉移;
(3)在混合經濟的今天,夕陽產業的轉移必須考慮政府的因素;
(4)勞動力的流動受到限制。如果這四個條件不同時具備,已開發國家或地區的產業不會或不能轉移出去。

我國梯度轉移理論

梯度轉移理論,實質上是一種非均衡發展理論。1978年以來,在我國的思想空前活躍的理論界,特別是政府決策者,在總結以往區域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反思了以往片面強調均衡發展、忽視經濟效率的得失,開始把效益原則和效率目標放在區域經濟布局和實施區域發展政策的優先地位。有關專家把國際盛行的梯度轉移理論引入了我國生產力布局和區域經濟研究中,從而在實踐活動中產生了實質上的影響。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技術水平和社會發展基礎差異較大,總體上可以劃分為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這些地區間客觀上也存在著經濟技術梯度,既然有梯度就有空間轉移的順序。根據市場經濟規律,經濟技術優勢往往是由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流動的。因此,國家開始實施沿海地區優先開放戰略,讓有條件的高梯度地區即沿海地區引進和掌握先進技術,率先發展一步,然後逐步向處於二級、三級、四級梯度的地區推移,以期隨著經濟的發展、推移速度的加快,逐步達到縮小地區差距、實現經濟布局和發展相對均衡之目的。
為增值環節的梯度轉移為增值環節的梯度轉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