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甘草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①開膈清熱②鎮靜、解熱、消炎、利膽、止血及利尿③清熱除煩,益氣安中之功效。主治①梔豉證之若少氣者。②虛煩不得眠,心中懊儂,或反覆顛倒,臥起不安,或身熱,兼少氣等證候。③傷寒、溫病,經汗、下後,心中懊依,虛煩不得眠,短氣。臨床常用於胸膈煩熱而兼乏力氣虛者。

基本介紹

  • 名稱:梔子甘草豉湯
  • 別名:梔子豉湯(《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梔子仁散(《醫方類聚》卷五十三引《神巧萬全方》)、梔子仁湯(《普濟方》卷三六九)、梔子豉加甘草湯(《溫病條辨》卷二)
  • 出處:《傷寒論》
  • 組成:梔子、甘草、香豉
  • 功用:①開膈清熱②鎮靜、解熱、消炎、利膽、止血及利尿③清熱除煩,益氣安中
  • 主治:①梔豉證之若少氣者②虛煩不得眠,心中懊儂,或反覆顛倒,臥起不安,或身熱,兼少氣等證候③傷寒、溫病,經汗、下後,心中懊依,虛煩不得眠,短氣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附註,化裁方之間的鑑別,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①山梔香豉效可夸,少氣須將甘草加;若用生薑惟治嘔,補虛吐實兩方嘉。
②梔子甘草豉湯治,梔豉湯證兼少氣。

組成

①梔子(擘)十四個,甘草(炙)二兩,香豉(綿裹)四合。
②梔子10g,炙甘草6g,豆豉30g。

用法用量

①清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五合,納豉,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吐者止後服。
②以水800ml,先煮梔子、炙甘草,取500ml,再加人豆豉,煮取300ml,分為兩份,溫服一份。

功用

①開膈清熱。
②鎮靜、解熱、消炎、利膽、止血及利尿。
③清熱除煩,益氣安中。

主治

①梔豉證之若少氣者。
②虛煩不得眠,心中懊儂,或反覆顛倒,臥起不安,或身熱,兼少氣等證候。
③傷寒、溫病,經汗、下後,心中懊依,虛煩不得眠,短氣。

方義

①本方由梔子豉湯加甘草而成,為清熱除煩補虛之劑。方中梔子豉湯以清胸膈之煩熱,甘草甘溫,補中益氣,以扶正虛。
② 梔子色赤象心,味苦屬火,性寒導火熱之下行,豆形象腎,色黑入腎,製造為豉,輕浮引水液之上升,陰陽和水火濟,而煩熱懊儂結痛等證俱解矣。梔、豉解見上。汗、吐、下後中氣虛,不能交通上下,故加甘草以補中。嘔者汗、吐、下後胃陽已傷,中氣不和而上逆,故加生薑暖胃解穢而止逆也。

運用

臨床常用於胸膈煩熱而兼乏力氣虛者。

附註

近代臨床有用治食道炎、胃炎,吞咽不爽,食道灼熱,胸中窒痛及食物中毒者,可參考。(《中醫歷代良方全書》)
《備急千金要方》治食宿飯,陳臭肉及羹、宿菜等而發病者。《方極》治梔子豉湯證而急迫者。治膈噎食不下者。現代臨證,可用於急性食道炎、急性胃炎、產後血虛氣陷、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肛門周圍瘙癢、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菌痢、急性泌尿系感染、高血壓病等病症而見本方證者。(《傷寒論湯證論治》)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①梔子豉湯原方的效用優良,已可誇耀,若因誤治傷氣或邪火食氣而出現少氣者,可加人二兩炙甘草以益氣,如果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入五兩生薑,則是為了取生薑降逆之功以治療在梔子豉湯證的基礎上兼見嘔吐之症。
②梔子甘草豉湯與梔子豉湯之鑑別:兩方證均為餘熱未盡,里虛,熱邪留擾胸隔之證,而梔子甘草豉湯證是在梔子豉湯證的基礎上兼有少氣者為其別。

重要文獻摘要

《中醫學用心得集 傷寒溫病講稿》:“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眼…心中懊……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
《傷寒論》:“發汗後,水藥不得人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絳雪園古方》:“ 梔子甘草豉湯,吐胸中熱郁之劑。加甘草一味,能治少氣,而諸家注釋皆謂益中,非理也。蓋少氣者,一如飲家之短氣也,熱蘊至高之分,乃加甘草載梔、豉於上,須臾即吐,越出至高之熱。”
《傷寒論方循證醫學研究》:“ 梔子甘草豉湯主治無形邪熱陷於胸膈,兼中氣不足者,除上述梔子豉湯的症狀外,尚有氣短表現,故在梔子豉湯證的基礎上,加炙甘草以益氣和中,即為梔子甘草豉湯。”
《傷寒來蘇集》:“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儂,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論湯證論治》:“梔子甘草豉湯治療急性食道炎:用梔子甘草豉湯治療急性食道炎,指出無論因熱湯燙傷或吞咽燒酒引起,均一二劑收效。”
《近代中醫珍本集·傷寒分冊》:“梔子甘草豉湯,交水火兼和中氣之方也,凡梔子豉證而見中氣不足者用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