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韻玖傳梅葆玖

梅韻玖傳梅葆玖

基本介紹

  • 書名:梅韻玖傳梅葆玖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頁數:295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文史出版社
  • 作者:吳迎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345250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梅韻玖傳梅葆玖》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吳迎,中國梅蘭芳文化藝術研究會副會長。梅葆玖說:“他是真喜歡,一輩子在研究。”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肝膽相照
第二章動盪的童年
第三章學戲和讀書兩下鍋
第四章準備做演員了
第五章和父親同台的日子
第六章一代完人與天長逝
第七章浴火重生梅開二度
第八章弟子四十薪火相傳
第九章 梅蘭芳和梅葆玖的演唱藝術

後記


人民政協組織精英薈萃,名家雲集。政協委員是各族各界各行各業的翹楚,大多具備豐富的閱歷和歷史經驗,將一部分卓有成就的委員生平寫成傳記,無疑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早在1959年4月29日,時任全國政協主席周恩來召開茶話會。他說:“在分組會上聽了幾位老先生的發言,很有感觸,覺得有必要和大家談談工作安排的問題,希望過了60歲的委員都能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留下來,作為對社會的貢獻。這是從已故的程硯秋同志那裡得到的啟示。程硯秋同志的藝術修養很高,解放後在政治上和作風上也有很大進步,但總還是有點孤僻。在舊社會,他是孤身奮鬥出來的,養成了潔身自好的習氣,不大收徒弟,因此他的唱腔也就流傳不廣。解放以後,我曾勸他收徒弟。今年紀念他逝世一周年時,算了一下,他的徒弟不過十幾個。程派唱腔又難學,徒弟們還沒有學得好,他就去世了,錄下來的唱片也不多。從這個問題聯想到,凡有一技之長的老年人,總是多給社會留下一些東西好。”他還說:“陳毅同誌喜歡用《秋江》里的一句台詞,說過了60歲又是一個新花甲。老道理新解,很好。”這篇講話兩次提到戲曲話題,並就程硯秋英年早逝聯想到,凡有一技之長的老年人,最好要多給社會留下一些東西。這篇題為《把知識和經驗留給後代》的講話,開創了人民政協的文史資料工作,許多政協委員和社會知名人士,紛紛向政協組織提供富有“親歷、親見、親聞”特色的歷史資料。50多年來,政協組織徵集的各類史料汗牛充棟,蔚為大觀,在“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中國政協文史館每年選擇一批德高望重的委員,組織專門力量幫助他們收集、整理個人資料並以傳記形式出版。首批傳主選定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德藝雙馨的京昆表演藝術家梅葆玖、譚元壽、李世濟、葉少蘭、蔡正仁。2013年2月22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家正參加“中國政協文史館委員傳記工作座談會”。6月25日,孫家正等又參加了在國家京劇院舉行的“濟世為民·藝術人生——李世濟藝術傳承暨傳記寫作座談會”。在這兩次會議上,孫家正深入闡述了為京昆藝術家撰寫傳記的意義。他指出,中國有著文學藝術等方面豐厚的文化資源。戲曲藝術是文學藝術的綜合性載體,京昆藝術作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又是雅俗共賞、中外同尊的藝術瑰寶。通過對首批入選李世濟等五位京昆藝術家璀璨人生的展示與宣揚,可以在一定層面上形成熱愛藝術、熱愛藝術家的社會風尚,讓更多戲曲愛好者及社會熱心人士來關注戲曲、熱愛戲曲,並投身到戲曲藝術傳承發展這個光榮的工作中來。
為有效推動首批傳主的撰寫工作,中國政協文史館與中國戲曲學院合作,共同負責戲曲界委員傳記叢書的撰寫出版工作。 二
紛繁歷史,因人物而精彩;梨園天地,賴優伶而生存。
從唐代的梨園開始,美妙絕倫的中華戲曲藝術至少存在了漫長的10個世紀。千百年以來,戲曲藝術一直蓬勃發展,成為中國人民雅俗共賞的奇葩和民族文化中的閃亮名片。
較早對優伶進行分類撰述的史書,是宋代歐陽修的《新五代史》該書包含分類列傳四十五卷,殊為難得。曾被收入到中學教科書的《五代史.伶官傳序》云:“《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歐陽修本想說明禍患乃多方面原因累積爆發而成,但還是給伶人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西方世界中對戲劇藝術家的看法與中國迥異。晚清以來最早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是那些在西方世界出使、考察或者讀書的官員士子。當他們瞻仰西洋劇院的建築藝術之華美絕倫、內部裝飾之金碧輝煌後,由衷地生出讚美之情,感嘆西洋劇院“規模壯闊逾於王宮”;特別是舞台上的機關布景之生動逼真,變幻無窮,“令觀者若身歷其境,疑非人間”;至於西方的戲劇藝術家地位之高貴,更是令國人嘆為觀止:所謂“英俗演劇者為藝士,非如中國優伶之賤”,“優伶聲價之重,直與王公爭衡”!

我國歷史上最先高度評價戲曲藝術家的文人,是元代的鐘嗣成(約1279一約1360)。這位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的人士長期生活在素有天堂之稱的杭州城。他先在杭州官學讀書,師從於鄧文原、曹鑒、劉濩等名家宿儒,又與對戲曲有著共同愛好的趙良弼、屈恭之、劉宣子、李齊賢等人同窗攻書,其樂融融。
鐘氏名傳青史的著作是為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第一代劇作家描容寫心、傳神存照、樹碑立傳的《錄鬼簿》。《錄鬼簿》上卷分為三類:“前輩已死名公有樂府行於世者”“方今名公”“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這三類名公才人之情形,乃其友陸仲良從“克齋吳公”處輾轉所得,故“未盡其詳”。下卷分為四類:“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為之作傳,以【凌波曲】吊之”“已死才人不相知者”“方今才人相知者,紀其姓名行實並所編”“方今才人聞名而不相知者”。這上下兩卷書大體依據時代先後加以排列,一共記述了400餘種劇目以及152位元雜劇及散曲作家的基本情況。
元雜劇作為中國戲劇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需要進行認真的歸納和總結。從此意義上言,鐘嗣成在中國的地位,甚至可以與西方的大學問家亞里斯多德等人的《詩學》等書相提並論。有明一代,在賈仲明所增補的天一閣藍格鈔本《錄鬼簿》之後,又附有約成書於洪熙、宣德(1425-1435)年間的《錄鬼簿續編》一卷。該書直接受到《錄鬼簿》的影響,以相同的體例記述了元、明之間一些戲曲家、散曲家的大致事跡,接續前賢,踵事增華,令人欣慰。
與《錄鬼簿》蔚為雙璧的元代重要戲曲典籍,是生於元延佑年間、卒於明初的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夏庭芝所撰的《青樓集》。前書論作家,後者集演員,正好勾勒出元代戲曲藝術家中兩個重要部類的旖旎景觀和綽約風采。《青樓集》作為第一部比較簡練而系統的表演藝術家史傳,對研究元代演劇、表演藝術、演員行跡與時代風尚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文化價值。
與明清以來關於戲曲劇作家的記錄相對寂寥的研究局面不同,類似明代潘之恆《鸞嘯小品》之類關於演員與表演藝術的文獻相對較多。表演藝術家的優美聲容與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受到較多的關注和充盈的記載,就在情理之中了。
清代的演員記錄蔚為大觀。《清代梨園燕都史料》中所收錄的《燕蘭小譜》《日下看花記》等幾十種書目都對演員予以了主體性的關注。比方小鐵笛道人序其做傳源起云:“唐有雅樂部。宋時院本始標花旦之名,南北部恆參用之。每部多不過四、三人而已。有明肇始崑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磬同音,歌詠昇平,伶工薈萃,莫盛於京華。往者,六大班旗鼓相當,名優雲集,一時稱盛。嗣自川派擅場,蹈蹻競勝,墜髻爭妍,如火如荼,目不暇給,風氣一新。邇來徽部迭興,踵事增華,人浮於劇,聯絡五方之音,合為一致,舞衣歌扇,風調又非卅年前矣。……錄成一稿,名之日《日下看花記》。梨園月旦,花國董狐,蓋其慎哉。余別有《楊柳春詞》一冊,備載芳名,以志網羅無俾遺珠之嘆。凡不登斯錄者,毋懟予為寡情也。噫!”這段序言,既有史識在,又見人情濃,令人為之莞爾首肯。
民國以來,報刊和圖書出版業勃興,關於演員的記載、評選和評論蔚為大觀,廣受社會關注。王芷章(1903-1982)的《清代伶官傳》(中華書局1936年版)輯錄曾在清宮內當差演劇的演員、樂師、檢場、衣箱等人的小傳;由徐慕雲編著的《中國戲劇史》(1938上海世界書局版)卷一專列《古今優伶戲曲史》,以編年體形式縱述自先秦直到民國戲曲演員的歷史脈絡與知名演員,頗具史家眼光。
北京學者孫崇濤、徐宏圖等人合著的《戲曲優伶史》(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和上海學者譚帆的《優伶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先後問世,豐富了中國歷代演員事跡的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戲劇藝術家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的席位中,戲劇家特別是戲曲表演藝術家都占有一定名額。
關於戲曲表演藝術家的各種傳記資料陸續出版並受到廣泛重視。最富盛名的自傳性著作是梅蘭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記錄蓋叫天行傳的《粉墨春秋》,也激勵過業內外的諸多讀者。20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關於戲曲藝術家的傳記蔚為大觀,但也還存在著收錄偏少、體例不全的遺憾,隨著新資料的發掘和新人物的湧現,社會各界迫切需要一套相對系統、完整的戲曲人物傳記資料。
中國政協文史館提倡並主持為戲曲界別的委員們寫傳記,我所在的中國戲曲學院積極參與。政協委員中的戲曲藝術家的系列評傳,從一個側面托舉出中華文化中戲曲藝術家的輝煌群像。
戲曲藝術家們在舞台上創造了富於美感的各色人物形象,但在生活中卻是一位凡人,或者往往是一位煩惱更多的凡人。如何使得生活中的凡人和舞台上具備各色美感的佳人才子、英雄豪傑和各色人等有機地對接起來,更是亟需在傳記寫作過程中不斷探索的難關。
戲曲天地,風雲變幻,梨園人間,名家輩出。區區一套叢書,儘管編者力圖使之相對完整系統一些,但掛一漏萬、滄海遺珠的現象,還是會在所盡有。即便收入本叢書中的名家大師,由於歷史的某些誤會以及材料的相對匱乏,錯訛之處在所難免。尚求方家不吝指正,遂使學問一道,代有傳承;梨園群星,光芒璀璨。這也正好呼應了馬克思的人物傳記理想,那就是寫人物應當從感情氣勢上具備“強烈色彩”“栩栩如生”,力求達到恩格斯關於人物形象應當“光芒奪目”的審美理想。
儘管為梨園界的藝術家們作傳,從理論上看厥功甚偉,但是要做好任何事情卻常常會舉步維艱,甚至梨園界的一些同仁乃至某些傳主的家屬學生,也都會存在著不一致的想法。儘管前路漫漫,雲霧遮蔽,坎坷難行,但是堅定的追求者和行路人還是會歷經千辛萬苦,抹去一路風塵,匯聚文章錦繡,迎來晨曦微明。
彼時彼刻,仰望戲曲藝術的長天之上,那一顆顆晶瑩的晨星正在深情地閃爍著動人的光華。晨鐘暮鼓響起,無限芳馨遠播,那正是全體傳記寫作人和得以分享傳記的讀書人,以及關心本套叢書的戲迷和社會各界朋友們的無量福音。
(謝柏梁: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任、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戲劇文學副會長、國際劇評協會中國分會副理事長)
2014年5月28日

序言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政協組織人才薈萃,全國政協委員是中國社會各個領域、各個界別有代表性、有社會影響力的傑出人士,為閱歷豐富、成就斐然的政協委員立傳,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2013年2月22日,中國政協文史館舉行委員傳記中心成立儀式暨委員傳記工作座談會,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家正在講話中指出:“他們都是國內頂尖的傑出人士,他們每個人本身就是一本書,一座挖掘不完的礦山。知人方可論世。他們的個人經歷折射出社會的變遷、歷史的進程以及時代的風貌;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給後人無盡的啟迪。”
從數以千計的全國政協委員中精心選擇傳主,組織專門力量幫助他們收集“親歷、親見、親聞”的資料,挖掘他們的精彩人生並以傳記形式出版,是新形勢下創新和推進人民政協文史資料工作的重要舉措。
文史資料特指人民政協徵集的以“三親”為特色的歷史資料。1959年4月29日,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周恩來特地為60歲以上的政協委員舉辦茶話會,“希望過了60歲的委員都能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留下來,作為對社會的貢獻”。人民政協匯聚了我國現當代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教、科技、民族、宗教、華僑等各個領域有代表性的人物,請他們口述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記述歷史,是政協組織的優勢所在,這些視角各異的記述可以在歷史研究中發揮互相比較、互相印證、互相補充的作用。文史資料的內容涵蓋各個領域,能夠具體、翔實、生動地展示歷史的曲折進程,使歷史如多稜鏡和萬花筒般呈現在世人面前。半個多世紀以來,各級政協共有40多萬人次參與這項工作,徵集史料80億字,編輯出版50多億字,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延續了中華民族尊重歷史、重視歷史的傳統,並發揮著“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社會功能。
新的形勢下,文史資料徵集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延伸,徵集手段和工作成果也趨於多樣化。中國政協文史館將依據人民政協的界別特色,每年遴選一批政協委員,藉助規範的口述歷史手段,組織專門力量立傳。這種由專門機構計畫和組織委員傳記寫作,在文史資料徵集工作中還是第一次。我們希望更多的政協委員能夠關注這項工作。
向廣大讀者提供優秀的人物傳記是我們的責任。優秀的人物傳記記錄和反映了傑出人物的生活史和事業史,可以高揚探索的精神、創造的激情和人性的力量,實現立德、立功、立言的目標。優秀的人物傳記的寫作,必須具備鮮明的立場、蓬勃的熱情和採集第一手資料的功夫,能夠從浩繁的資料中科學取捨和整理,再通過一定的表達技巧,達到吸引讀者、教育讀者、感化讀者、提升讀者的目的。為此,我們選擇兼具專業素養和文字能力的作者,能夠將傳主親歷、親見、親聞的歷史寫成彰顯個性色彩和具有豐厚內涵的傳記,使讀者能夠從傳主的人生閱歷、奮鬥和體驗中得到借鑑和啟示。但願我們的努力能得到廣大政協委員和各界讀者的認可。
中國政協文史館
2014年6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