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調鼎銘漢鐸壺

漢鐸壺為清代韻石制、梅調鼎銘。高9.2厘米壺身如鐘,平嵌蓋,柱鈕上部置圈線,流直口平,耳把似方,形筒古樸。壺身刻銘:“漢鐸”兩大字,下刻行出釋文:“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調鼎銘漢鐸壺
  • 類別:紫砂壺
  • 收藏家:唐雲
  • 尺寸大小:高9.2厘米
  • 年代:清代
  • 製造人:梅調鼎
基本資料,外形特徵,主要特點,成型工藝,技術傳承,

基本資料

【名稱】:漢鐸壺
 【類別】:紫砂壺
梅調鼎銘漢鐸壺梅調鼎銘漢鐸壺
【年代】:清代
【製造人】:韻石制 梅調鼎銘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文物現狀】:此壺由海上畫家唐雲先生收藏
【尺寸大小】:高9.2厘米

外形特徵

此壺身如鐘,平嵌蓋,柱鈕上部置圈線,流直口平,耳把似方,形筒古樸。壺身刻銘:“漢鐸”兩大字,下刻行出釋文:“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署“赧翁”刻款。底鈐“日嶺山館”印款。文人壺藝,巧不可言。此壺顧景舟大師曾依樣仿製,深得藏家讚譽。
紫砂壺,始於明代正德年間。宜興紫砂壺是藝術品,它形制優美,顏色古雅。 另一方面,它又是實用品,明清兩代,伴隨著瓷器的興盛,宜興紫砂器藝術也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邵友蘭,清道光年間人,是當時的制壺名家之一。也是當代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祖母的前輩人。邵友蘭善做仿古器型,尤以“配泥精緻,質堅如玉為一絕”。所用印章有橢圓式帶邊紋的“陽羨邵友蘭制”,還有帶邊的方章“友蘭秘制”,小印楷書“友蘭”二字,銘刻一般署名“二泉”所作。由於紫砂藝人的印章材料堅固,一般可以沿用若干年,甚至終生都在使用,因此印章款的鑑別是判斷紫砂壺作者的一個直接依據。
1950年至1960年的宜興紫砂壺,是具有明顯時代特徵的品種,這個時期的紫砂工藝,可以說是紫砂製造工藝能夠流傳至今、發揚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歷經戰亂的宜興紫砂從業者僅存五十多人,而制壺的老藝人更只剩下二十多人。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老藝人組織起了合作社,恢復了紫砂壺的生產。這個時期出現了朱可心、王寅春蔣蓉顧景舟吳雲根裴石民等一批壺藝大師,這些大師的作品,精品迭出,砂質優良,工藝規範,受到了壺具收藏愛好者的追捧與青睞。

主要特點

1、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能使茶葉越發的醇郁芳沁。
紫砂壺紫砂壺
2、紫砂器使用的時間越長,器身就越光亮,這是因為茶水本身在沖泡過程中也可以養壺。
3、紫砂器的冷熱急變性好,即可以放到火上燒,也可以在微波爐中使用而不會爆裂。
4、傳熱慢,而且保溫,若使用提攜無燙手之感。
5、坯體能吸收茶的香氣,用常沏過茶的紫砂壺偶爾不放茶葉,其水也有茶香味。
6、紫砂壺的泥色與經常沖泡的茶葉有關,泡紅茶時茶壺會由紅棕色變成紅褐色,經常泡綠茶時,砂壺會由紅棕色變成棕褐色。壺色富於變化頗耐人尋味。
7、紫砂有很好的可塑性,入燒造不易變形,所以成型時可以隨心所欲地做成各種器形,使紫砂器的花貨、筋紋的造型能自成體系。

成型工藝

紫砂壺的造型千變萬化,其造型採用全手工的拍打鑲接技法製作的,這種成型工藝與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這是宜興歷代藝人根據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結構和各式產品造型要求所創造的。清末時期有用模製或轤轆成型的工藝。不論圓、腰圓、四方、六面、側角、高矮曲直都可以隨意製作。同時還為造型的平面變化提供條件,這就形成紫砂結構嚴謹、口蓋緊密、線條清晰等工藝特點。
壺蓋的製作最能顯示出其工藝技術水平。圓形壺蓋能通轉而不滯,準合無間隙搖晃,倒茶也沒有落帽憂;六方壺蓋,無論從任何角度蓋上,均能吻合得天衣無縫。所有這些獨特的高難度的成型技法,是其他陶瓷產品無法比擬的。

技術傳承

赧翁乃梅調鼎(1839-1906年)別號,字友竹,浙江茲溪人。精於經學,能詩善畫,尤擅書法。一生未仕,生活清苦,無意名利,雖書譽日隆,達官巨賈竟以高價求其書法作品,夷然不顧,曾以一聯榜其門曰:“談笑無鴻儒,往來皆白丁。”以此謝絕。赧翁與韻石合作的紫砂茗壺佳品,皆頗饒藝趣,銘文切題,書法秀雅,鐫刻工細,制技精妙,壺泥配製亦頗為講究,質堅砂勻,粗而不糙。梅調鼎的壺銘書法,步陳曼生後塵,直追“曼生壺”餘韻,向“文人壺”演進。
紫砂壺紫砂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