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源山舊石器遺址

梅源山舊石器遺址

梅源山舊石器遺址,位於東至縣堯渡鎮龐汪村民組東約0.5公里的梅源山南麓,西距長江2公里。2007年7月19日至10月21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東至縣文物管理所對地處東至縣城西12公里的舊石器遺址進行了試掘。實際發掘面積72平方米,清理出人牙化石1顆,有明顯加工和使用痕跡的石器、骨器473件,動物碎骨化石近8萬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源山舊石器遺址
  • 地理位置:安徽省東至縣堯渡鎮龐汪村
  • 出土文物:人牙化石、石器、骨器
  • 發掘日期:2007年7月19日至10月21日
遺址結構,歷史沿革,出土文物,

遺址結構

梅源山舊石器遺址,位於東至縣堯渡鎮龐汪村民組東約0.5公里的梅源山南麓,西距長江2公里。梅源山遺址分布在崗地南端,處於山地向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其東、南、北三面群山環抱,野果叢生,西面地勢較低,平坦開闊,且遺址東面有常年不枯的泉水向西從遺址南側流入長江,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是人類生息繁衍的理想環境。人牙的出土,是人類在這裡生存的直接證據。

歷史沿革

1988年底,當地村民在此發現碎骨化石。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多次到現場調查、蒐集標本。2004年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森水先生受邀到遺址實地調研,經過綜合考察初步認為此地為史前人類活動的遺址,距今約十萬年。
2006年11月,梅源山遺址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7月19日至10月21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東至縣文物管理所對地處東至縣城西12公里的舊石器遺址進行了試掘。實際發掘面積72平方米,清理出人牙化石1顆,有明顯加工和使用痕跡的石器、骨器473件,動物碎骨化石近8萬件。
2007年7月19日,安徽省考古所東至梅源山舊石器遺址考古隊進駐工地並開始發掘。以化石發現地為基準,共布72個探方。對探方內出土的每件標本的三維坐標以及傾向、傾角等埋藏狀況均給予翔實的記錄,依相關數據繪製平、剖面圖,及時攝取揭露出地層的遺物照片。
由於化石堆積密度大,用手鏟發掘很容易碰破,於是改用竹籤,並以每層10厘米逐層揭露。對探方內發掘出的堆積,用三種不同目數的篩子,由粗到細,分三道篩洗。篩選的化石晾乾後再經人工揀選,儘量不讓個體較小的化石漏掉。
發掘深度達到170厘米,地層疊壓關係已清晰可辨。自上而下第①層即表層,為坡積層或近期人工搬運的擾亂土,土質疏鬆。淡紅色黏土中含較多的植物根莖,局部夾有灰岩角礫,少見化石。第②層為灰黃色的鈣質膠結層,土質較硬,板結成塊,包含有大量的礫石、斷塊、化石和打制石器等自然和文化遺物。第③層為含鐵錳結核顆粒的棕紅色亞黏土層,並伴存較多的礫石、斷塊以及打制的石器和骨器等。第④層為淡黃色亞黏土層,有少量化石、礫石、斷塊和打制石器的零星散布。
2007年10月12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吳新智院士和金昌柱博士,赴梅源山遺址作進一步研究和考證。通過初步考證,已被確認的動物屬種有中國犀、東方劍齒象、棕熊、貘、大熊貓、野豬、羚羊、麂、鼠、水牛、鹿、獾、龜等16種,這些都是我國更新世晚期的常見動物種類。通過專家遴選,近8萬件出土遺物中有石器100多件,骨器300多件,包括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骨片和石核等,且這些石器和骨器均有明顯人工打制的連續片疤和使用修理的痕跡。更令人興奮的是,E12方第③層發掘的一顆牙齒化石,個體比較粗壯,被認定為人的下臼齒。
關於現代人類起源問題,目前,國外一些學者根據化石特徵、年代測定及遺傳學研究等,提出世界各地的現代人都是非洲早期人類的後裔。對此,我國古人類學家吳新智曾提出“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學說。儘管在中國境內已經發現了近百處更新世晚期的古人類地點,其中有不少地點出土人類化石,但由於發現相關階段關鍵性的古人類化石(如頭蓋骨、人類牙齒)較少,成為該學說的一大缺憾。梅源山遺址人牙化石用鈾系測年,火燒石用熱釋光測年,二者測得的初步年齡估算值都是距今8萬年至10萬年,這是研究現代人類起源的重要時段,可望為東亞和我國現代人類起源提供直接證據。

出土文物

在梅源山遺址發掘的僅僅72平方米範圍內,出土大量的、不同類型的動物碎骨化石,包括爬行目、齧齒目、長鼻目、食肉目、翼手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等,如此豐富的動物物種齊集一地,應與人的搬運密切相關。出土的骨料90%以上是破碎的,完整或可復原的很少,無疑是原始先民將集體捕獲的動物搬至洞前平地切割分食、敲骨吸髓後遺留下來的殘骸,證明這裡曾是一處以屠宰肢解動物為主進而加工使用骨器(含石器)的“加工場”。
與人類化石、動物碎骨化石伴存的石器在本期發掘中出現不少,石質為石英岩、矽質岩和火成岩。通過考古人員對遺址及其周邊地區進行詳盡的考古學調查,其石質均為灰岩。不排除局部小規模流水搬運的可能,但從出土遺物埋藏狀況看應屬原地埋藏。既然有來自數公里之遙的礫石,表明這些礫石的搬運與人的因素有關;礫石被打制、修理成粗糙的砍砸工具,可能是原始先民的一種行為方式——當他們得到獵獲之物,最初的行為是利用石器砍砸獵物,而後再用骨器作精細地加工。
值得關注的是,此前安徽和縣曾發現過古人類的頭蓋骨,但是沒有發現工具;在巢湖也發現過人類頭蓋骨的兩塊碎片,同樣沒有發現工具。而梅源山遺址中人牙化石、古工具、動物化石兼而有之,因此探討梅源山遺址的意義非同一般,它對研究長江流域人類的文明演進,氣候、環境及地質的變遷,尤其是對現代人類起源的研究,應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