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洋村(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武曲鎮梅洋村)

梅洋村(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武曲鎮梅洋村)

梅洋村位於壽寧縣武曲鎮東北部,與福安市潭頭鎮交界,距武曲6.3公里,距鎮政府所在地5.8公里,海拔330米,總面積8.8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51畝(其中水田1060畝,農地691畝,茶園1500畝),下轄土堆、樟灣兩個自然村,總人口1787,其中梅洋主村1610人,土堆128人,樟灣49人。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梅洋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梅洋村
  • 電話區號:0593
  • 地理位置: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武曲鎮東北部
  • 面積:8.89平方公里
  • 人口:1787人
  • 車牌代碼:閩J
基本信息,發展近況,

基本信息

梅洋村始於林姓,史載林十五於宋真宗年間(998-1003年)由霞浦赤岸遷武曲後嶺壑(今龍虎山),因入山見有一湖,湖邊有梅花,遂定居,取名梅湖,後因清末進士林棟覺得“湖”太小,就改稱梅洋,沿用至今。元末遭寇歿滅,幸有十三世孫林十朋服役返梓振興鄉土。早在明代,梅洋就有村級機構,為福安里四都。民國25年(1936)梅洋隸屬武曲鄉公所,1950年9月梅洋設鄉(小鄉),1958年改設大隊,1961年設立梅洋公社(小公社),1965年7月改為大隊,1984年9月成立村民委員會。
馮夢龍《壽寧待志》載梅洋為軍戶,因為古代梅洋家家戶戶軍、耕兼作,戰時從軍,和時耕作,因此,歷代梅洋人尚武成風,練武習藝是每個男子的必修課,子子孫孫沿襲不絕,故梅洋人多體格健壯,以“力士”村美名享譽閩浙邊界,許多男子挑三四百斤翻山越嶺,如履平地,且每代必出一人特別出眾,往往成為儕中頭領。遠者不詳,近代有三人:一名林信章,獨對一個排的國民黨兵,毫無懼色,將其打敗後揚長而去;一名林家聲,單肩可以扛起十多人合抬的大樟木;一名林春寶,挑400多斤貨物輕鬆登上獅山頂。
梅洋地靈人傑,不僅以“大力”聞名於世,更兼文採風流,人才輩出。歷代文人賢士層出不窮,祠堂前旗桿林立,林拱照於鹹豐年間考取進士,曾任候補府學教授,旗桿猶存;林桂馨於光緒年間考取科歲進士,任訓導等等,新中國成立以來,有處級幹部2人,博士2名,大中專畢業生150餘人。其中,最著名的非林棟莫屬。林棟(1856-1920),名肇繳,字東木,又字德如,號隆山,閩東最後一位進士,國民黨中常委何宜武外祖父,清同治辛末(1871)年,年僅15歲就參加福寧府試取得第一名; 1903年中三甲進士,授國子監丞;1906年升禮部精膳司主事,次年升太常司員外郎;1908年升太常司郎中,1909年監修西陵有功,欽加三品。1912年由閩海道當選眾議院議員,1913年出席第一屆國會第二次常委會。1918年,回到梅洋與長子建立樟灣山寮,引進黃金樹,營造杉、松、茶、竹。1920年冬,在梅洋病逝。林棟一生著述甚豐,重要的有《〈漢譯世界語〉序》、《梅湖吟稿》等。前者提出語言要規範化,文化要進行中外交流等問題。《梅湖吟稿》共輯詩238首,內中頗多憂國憂民和進步詩篇。
舊宅舊宅
梅洋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民國22(1933)年6月,在閩東革命領導人占如柏的領導下,成立了蘇維埃政府,主席林石生,
梅洋山青林茂,風景宜人。後山挺拔,有喬木林320餘畝,常年青綠茂盛,這片森林被梅洋林家子孫視為“風水林”。林中有高50餘米、圍大5米的大樺樹一棵,被村民譽為林中之王。整座山體形如一頭雄獅,且獅頭凸顯,與村前小山包遙相呼應,配成了一幅絕妙的獅子戲球圖。

發展近況

改革開發後,梅洋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通電,2003年用上自來水,2006年通村公路鋪上水泥,勇敢智慧的梅洋人民以產茶葉主為主,勞力輸出為輔,生活越過越殷實,村民們不僅擁有機車,就連小車成了他們代步的工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