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歧鄉

梅歧鄉

梅歧鄉,位於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城東部。

梅歧鄉,清屬六都,民國20年(1931)設鄉,屬第一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稱梅歧鄉,鄉人民政府駐地梅歧村,海拔670米,距縣城15公里。面積86.8平方公里,東界文成縣,南臨東坑鎮,西連鶴溪鎮金鐘鄉,北靠渤海鎮。轄梅歧、竹山、棟頭、崗樓、潘坪、留錢、鶴崇、桂遠8個行政村,40個自然村,人口963戶,4060人,其中畲族16人,系第二次國內戰爭時期革命老區。

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千米以上山峰44座,為境內最偏遠的山鄉。主要山口梅歧嶺(綠桐隘)為景(寧)文(成)古道要衝。梅歧坑連爐西坑住入小溪。由於海拔懸殊,溫度、降水量垂直差異明顯。屬縣中低山糧、茶、果、畜、藥等綜合農業區。耕地面積2764畝,產水稻、黃豆;林地85102畝,但林木貧乏,三(枝樹)梅(歧)公路新開通。

有鄉級教育、文化、衛生、廣播、電影、信用社和郵電設施。

200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70萬元,人均純收入1830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梅歧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面積:86.8平方公里
  • 海拔:670米
基本概況,地理位置,行政區劃,氣候資源,自然資源,歷史沿革,經濟發展,農業,林業,工業,第三產業,社會發展,教育,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建設,

基本概況

地理位置

梅岐鄉地處景寧縣城東南部,東面與溫州文成縣下洋鄉相毗鄰,南靠東坑鎮,西接鶴溪鎮,北面與渤海鎮鄭坑鄉金鐘鄉相鄰,鄉政府所在地海拔高度640米。

行政區劃

全鄉下轄9個行政村,49個村民小組,40個自然村耕地面積2794畝,其中水田面積2466畝,旱地面積378畝,人均耕地面積0.66畝。

氣候資源

境內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氣溫15.6℃,最高氣溫為7月,平均26.3℃,最低氣溫為1個月,平均氣溫4.3℃。年降水量1530.6毫米,降水日數135天。年太陽輻射量每平方厘米101千卡,年日照時數1755小時,年無霜期223天。
從2006年五月十八日起,梅岐鄉已經成為供縣城居民飲用水的源頭保護之鄉。三枝樹電站的尾水供縣城二期水廠的龍潭橋水庫建在梅岐鄉崗樓行政村的山腳處,是梅岐鄉的梅岐、留錢、高閂、棟頭、崗樓等五個行政村的支流域之水引入,且在棟頭行政村建堰壩截留採用涵洞(2600米)引水至龍潭橋水庫蓄水。

自然資源

全鄉有山林面積86852畝,人均山林面積21畝,其中,毛竹林8577畝(人均2.1畝),生態公益林6800畝,森林覆蓋率達85.7%,居全縣第五位。
全鄉境內,共有小水電站6座(包括在建電站1座),裝機容量3595千瓦。其中,鄉辦電站1座(紅旗電站),1971年建造150千瓦,1999租賃技改增容325千瓦,鄉辦林場1個(1971年建場),面積1200餘畝,為杉木、松木基地林。

歷史沿革

梅岐鄉清屬三都,民國二十年(1932年)設立鄉級政權,1936年3月,挺進師一縱隊行動委員會書記劉達雲在梅岐鄉發展黨員,全縣第一個中共地下黨支部建在梅岐鄉桂遠行政村,至今仍有老黨員、老交通員、老游擊隊員30餘名。因沿溪兩岸多梅樹,於1949年設名為梅溪鄉,並於1949年7月建立梅溪鄉政府,1952年10月改名梅岐,1951年1月劃給東坑區,1957年7月劃歸城區,1958年9月改稱管理區,1961年9月改建人民公社。

經濟發展

自設立鄉級政權以來,歷屆黨委政府十分重視經濟建設,各項產業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實施“十五”計畫以來,全鄉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基礎設施有較大改善,民眾居住條件明顯改善,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大幅增加。全鄉2005年全鄉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328.6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927.6萬元,工業總產值40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403元,比2001年增長797元。

農業

農業是穩天下、定民心的戰略產業,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同時,我鄉堅持“以開發促發展、以開發求效益,重開發、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依靠科技興農,發展優質高效農業,逐步形成了“菌、筍、畜、藥、菜”等五大主導產業。全鄉五年來,糧食播種面積累計達24816畝,總產量7112噸。共開發藥材基地547畝,筍竹兩用林基地835畝,水果基地50多畝;發展花菇350萬袋。
草場資源豐富,且淳樸的農民一直有養羊的傳統,建立鄉級政權伊始,就有少數農戶零星散養山羊。96年,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規模迅速擴大,到2005年,全鄉發展山羊養殖1560多頭,並建立了高閂村畜牧養殖示範村。

林業

林業:據森林資源調查,鄉有林業用地90746畝,占土地面積的88%,人均22.7畝,有林地868542畝,其中用材林74227畝,經濟林546畝,竹林7577畝,人均2畝,其中高效筍竹兩用林1061畝,年產筍量可達8萬公斤。這裡的毛竹生長於高海拔深山處,具有粗大、節長、韌性好的特點,可用於生產地板、竹蓆等,既經濟又實用,其出產的竹筍味鮮肉嫩、營養豐富,並且無污染,深受各地消費者的青睞。
同時,我鄉立足本鄉實際,加強林政管理,使全鄉林業生產得到了穩步發展。五年來,全鄉共營造基地林1018畝,中幼林基地撫育5298畝,生態公益林6800畝,森林覆蓋率85.7%,森林覆蓋率列居全縣前5位。

工業

由於地理原因,我鄉工業經濟發展緩慢,96年以來,才陸續引進了幾個電站項目和竹木加工廠。但是隨著“梅茗路”的開通,逐步克服以往各種瓶頸制約困難,而且該鄉十分重視投資環境的建設,開展了一系列“幹部形象工程”、“禮貌用語培訓”等活動,大大提高了對外地來商的接待質量,並且給予外地開發商各種優惠政策、信譽承諾。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已開發發電站4座,容量達1070千瓦。目前,正籌建投資800萬元,容量達1500千瓦的潘竹電站。據初步估算,潛在可開發水能達3萬千瓦。竹木加工是近年來我鄉工業產業的重頭戲,已有竹林加工廠4家,產值200餘萬元,準備再向深加工發展,增加毛竹的附加值。2000年,全鄉工業產值達685萬元。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的主導力量是勞務輸出和充滿潛在優勢的旅遊業。梅岐是景寧縣有名的“勞務輸出鄉”,我鄉從政策上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外合理輸出,為全鄉增加了不少的經濟收入。全鄉人口4千餘人,外出人口達1700餘人,每年帶回資金達1000多萬,是鄉經濟的重要支柱。由於森林植被繁茂,生態資源保護較好,具有發展生態旅遊業的後發優勢,因此,第三產業今後發展趨向和重點是旅遊業,前景非常好。通過各屆政府和當地人民的共同努力,我鄉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蓬勃發展,人民逐步過上富裕的生產,2000年鄉財政收入23.9萬元,人均收入1606元。

社會發展

教育

學校基本概況:梅歧鄉校是我縣邊遠學校,位於景寧的東南部,距縣城39公里。儘管學校曾兩度遷址在風雨中走過90個春秋,但因自然、歷史交通條件的限制,信息閉塞、圖書緊缺,辦學條件仍滯後於其他學校。可喜的是,在縣委、縣政府、縣教育局的高度重視下,在北倉區人民政府的大力幫助下,新校區於2004年3月15日奠基,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建設,終於於2005年3月30日通過驗收竣工,4月10日投入使用。現在我們擁有圖書室、電腦房、學生餐廳等,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我校辦學歷史從此翻開新的篇章。
目前我校有7個教學班,其中一個學前班。92名在校生,15位教職工。學校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積澱著自己的發展優勢。(1)師資隊伍穩定,教師團結,人際關係和諧大家安貧樂教。(2)梅歧是革命老區,家長淳樸善良尊師重教,社區辦學環境良好。(3)隨著基礎教育和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我校在發展過程也顯現出許多劣勢。(1)教育資源匱乏,圖書、音體美配套教材奇缺,人均不到2本,信息教育起步較晚,這些成為師生吸取營養開闊視野的屏障。(2)學生分布分散,生源選擇餘地小,家長素質參差不齊,學前教育實施緩慢,安全教育家校協調有一定困難。(3)辦學經費緊張,教師培訓學習機會少,因而教育觀念滯後,骨幹教師少,教師科研意識不強。

衛生

梅岐鄉衛生院始建於1955年10月,設在梅岐村大會堂辦公。原稱梅岐鄉聯合診所。1969年搬遷到鄉政府旁邊的一座占地256平方米,建築面積148平方米的單層土木結構房屋。1984年改稱鄉衛生院。設中西醫門診、藥房、婦產科、注射、衛生防疫等科室。2000年有醫務人員4人。醫師1人,醫士3人。全年門診達4520人次。全年業務收入3.6萬元。現有醫務人員3人,其中執業醫師1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醫士1人。2005年9月1日,因受“泰利”颱風嚴重影響使衛生院整體沖毀。2006年6月投入資金42萬元在原址上重建一座二層磚混業務用樓。項目基本完工,將於年底之前投入使用。2004年開始我鄉實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當年參保率達到78%。2006年農民參保積性高漲,全鄉參保率達88.2%。2007年參保率達到95%,在全縣排名第一。

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新突破。一是落後交通得到天翻地覆的改變。投資1000多萬主幹道三梅線全線貫通。從原來進城87公里縮短到38公里。4條康莊工程得到全面實施。五岙頭至留錢—石閂—茗源的工程基本完成路基建設,五岙頭—竹山、梅岐—棟頭—橫坪路基約完成75%。崗樓康莊路因受災影響現正線上路更改中。累計實施康莊路里程達36公里多,總投入約830多萬元。二是投資近200萬的學校危房整體搬遷已於去年4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使學校師生們能夠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工作和學習。並且梅岐鄉還被麗水市政府授予“教育強鄉”的稱號。三是具有標誌性的梅岐中心村建設初具規模,現有6幢19戶村民遷入新居居住。四是投資約60萬的鄉衛生院正在水毀中復建,9月底有望搬遷。五是通訊設施得以加強,全鄉9個村都通了程控電話,移動、聯通信號覆蓋面達70%。六是梅岐、岳崇、高閂、崗樓、橫坪、棟頭、留錢等村裝上自來水工程,喝上清潔衛生飲用水。七是全鄉電視覆蓋率達95%以上,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八是全鄉農網改造達到100%,實現城鄉用網同價。九是梅岐、棟頭、高閂、橫坪、岳崇五個村2005年被列入浙江省村級辦公場所建設計畫,目前投入資金近30多萬元,五個村級辦公場所已投入使用。第四批村級辦公場所正在申報。
總之,全鄉五年來,共投入社會公益產業資金約2000多萬元(不包括水毀工程資金),農村公益產業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勢頭。

文化建設

(一)名勝古蹟
鄉境內森林繁茂蔥鬱,峰崖溝壑縱橫,複雜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一處處奇特的景觀。另外,梅岐也是一個革命老區。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革命先輩劉英曾與當地民眾一起同敵人浴血奮戰,生死與共,留下了一個斑跡可見的炮台。至今,梅岐鄉仍有老交通員、老游擊隊員、老黨員30餘人。全縣第一個中共地下黨支部建立在梅岐鄉桂遠村這個老革命根據地的品牌。桂遠村處在景寧的爐西坑流域上游地段,地理環境的自然風光十分優美。當年地下黨支部房屋被燒毀,一九五二年景寧縣委、政府撥款把房屋進行復建,大門是岩石門(構造),門的上方刻有“組織起來”,左右石柱刻有“走共產黨的路” 、“聽毛主席的話”的石刻字。
(二)民情民俗
【吃鹹菜的習俗】 在這塊物產富饒的土地上,生息著純樸勤勞的人民,他們的熱情好客,構織著一幅幅“吃鹹菜”的農家招待客人的美好圖曩,也逐漸延續成了一種風俗習慣。有朋自遠方來,熱情的女主婦總會拿出自己精心製作的鹹菜,並泡上一杯濃濃的綠茶。女主婦們製作的鹹菜讓客人吃得嘖嘖稱讚,他們的熱情更是讓客人感到溫馨愜意,不知所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