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嘉應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年)實施方案

《梅州嘉應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年)實施方案》是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15年12月10日頒發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州嘉應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年)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15年12月10日
印發通知,全文,

印發通知

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梅州嘉應新區
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年)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府直屬和中央、省屬駐梅各單位:
《梅州嘉應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年)實施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梅州嘉應新區管委會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5年12月10日

全文

梅州嘉應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年)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粵發〔2013〕9號)和《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梅州嘉應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年)的通知》(以下簡稱《規劃》)(粵發改區域〔2013〕705號)精神,全力推進嘉應新區建設,加快梅州振興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進一步提高對實施《規劃》重要意義的認識
規劃建設梅州嘉應新區,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省委、省政府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重大決策部署和胡春華書記來梅調研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嘉應新區是梅州產業發展的主要平台,是梅州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的重要載體,對深化全面改革,探索經濟發展新模式,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推動發展新型城鎮化,帶動城鄉跨越式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促進我市振興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將進一步增強全市廣大幹部民眾後發趕超的信心和決心。因此,全市上下要提高對實施《規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自覺增強加快振興發展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規劃》的戰略意義、總體要求、工作目標和主要任務,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確保《規劃》提出的各項工作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二、明確實施《規劃》總體要求和工作目標
(一)明確總體要求。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一個目標、兩條底線、三大抓手”的總體部署和胡春華書記來梅調研講話要求,主動適應新常態,圍繞振興發展主線,落實粵東西北和原中央蘇區兩大振興政策,扭緊“三大抓手”,建設粵東北交通樞紐城市,加快嘉應新區建設,打造“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推進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突出科學規劃引領、主體功能分區、重點區域建設、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客家文化建設,逐步將嘉應新區建設成為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的示範區,努力建設富庶美麗和諧幸福梅州。
(二)明確發展定位。
嘉應新區要按照建設綠色低碳城市的要求,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堅持產城聯動、城鄉互動;突出以新型工業化支撐新型城鎮化,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生態產業、文化旅遊、健康產業和精緻高效農業;體現客家風格、嶺南風貌,建設森林裡的宜居城鄉,努力把嘉應新區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使嘉應新區成為粵東北地區重要門戶城市和珠三角和粵東地區向贛閩地區拓展的橋頭堡、廣東生態適宜型產業集聚區、山區綠色崛起示範區、鄉賢回歸投資興業重要載體。
(三)明確發展目標。
嘉應新區按照“三步走”的發展步驟,力爭到2017年見成效,2020年大發展,2030年大跨越。
第一步,到2017年,起步區基本建成,發展初具規模。全面推進重大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拉開江南新城和梅縣新城的總體框架,江南新城、梅縣新城西片區基本建成,人口規模由41.9萬增加至50萬,城鎮建設用地規模達到55平方公里左右,地區生產總值從目前的120億元增加至300億元,人均GDP達到6萬元左右。
第二步,到2020年,起步區功能進一步完善,核心區功能有效發揮。初步發揮江南新城、梅縣新城的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建成投產一批主導產業項目,推動中心城區人口和產業聚集,人口規模達到56萬人,城鎮建設用地規模達到60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00億元左右,新區人均GDP力爭達到9萬元,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第三步,到2030年,建成全國知名的特色宜居新區。全面建成環境優美、綠色低碳、設施完善、功能健全的理想新區,人口規模達到78萬,城鎮建設用地規模達到80平方公里,引領梅州建設成為經濟繁榮、宜居宜業、平安和諧的富庶山城、美麗新城、文化名城。
三、《規劃》任務分工
(一)以新區建設引領“大梅州都市區”形成。
以高鐵、高速公路等區域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為引領,以梅江為紐帶,強化新區與興寧、雁洋的聯動發展,打造由梅城、畲江和雁洋三大組團構成的大梅州都市區。一是推動新區北部與江北古城融合發展。加快建設連線江北古城、江南新城和梅縣新城的環形放射狀快速幹道,營造新區北部與江北古城融合發展的新格局。二是促進新區南部與興寧一體化發展。推動興畲一體化發展,完善興畲高速、省道225線、廣梅汕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引導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和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的互補發展,逐步引導興寧城市服務功能向畲江鎮輻射延伸,共同打造城市副中心。三是加強新區與雁洋城市副中心聯動發展。推進梅坎鐵路複線改造工程建設,強化新區的旅遊服務功能,在保健養生、商務旅遊、休閒度假等新興產業領域與雁洋生態旅遊產業園互動發展,支持雁洋市域副中心城市建設。〔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嘉應新區管委會、市旅遊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城鄉規劃局、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管委會、市衛計局、市旅遊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城市綜合管理局、梅州高新區管委會,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政府等〕
(二)強化新區對市域輻射帶動作用。
完善嘉應新區的服務功能,增強對市域各縣(市、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支持各縣(市、區)產業升級和集聚發展,形成市域城鄉協調發展格局。一是增強新區對周邊縣(市、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強化嘉應新區科技研發和人才培育功能,促進周邊縣(市、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增強嘉應新區旅遊服務功能,串聯雁洋、豐順等縣(市、區)旅遊資源,形成“一程多站”的旅遊線路。增強物流展銷功能,促進周邊縣(市、區)特色農產品、特色手工藝產品向贛南、閩西等內陸市場的行銷。二是加強與周邊縣(市、區)特色產業合作。運用周邊縣(市、區)的產業基礎和原材料資源,以蕉嶺縣的精緻高效農業、平遠縣的稀土礦藏資源、五華縣的中醫藥生產等為重點,為嘉應新區提供原料和初加工,促進特色產業發展。三是推動市域人口融入新區。推進新區市政、交通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商貿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引導市域農村剩餘勞動力和異地務工人員向新區集聚,增強新區綜合承載能力,加快新區人口集聚和產業集中,提升新區城鎮化水平。〔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規劃局、嘉應新區管委會、市科技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衛計局、市旅遊局、市農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教育局、梅州高新區管委會、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管委會等〕
(三)科學規劃新區建設用地。
一是合理確定建設用地規模。遵循嘉應新區總體發展格局,構建集約緊湊的城市用地布局,到2020年,嘉應新區規劃城鎮建設用地面積60平方公里,2030年城鎮建設用地面積8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控制在105平方米以內。二是合理利用低丘緩坡。以嘉應新區為平台,以東升生態工業園為示範,推動以台地開發為特色的山地工業園建設;推動以緩坡開發為主的山地宜居城鎮建設;打造廣東省低丘緩坡荒灘土地綜合開發利用示範區,加強低丘緩坡用地生態重建工作。三是堅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引導零散建設用地向江南新城、梅縣新城等近期重點開發地區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基本農田保護有關制度,確保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工作有效開展。四是全面開展“兩規銜接”。加強與《梅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相銜接,將新區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的規劃區範圍,確保新區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相銜接,促進新區開發建設有序開展。〔責任單位:市國土資源局,市城鄉規劃局、嘉應新區管委會、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梅江區、梅縣區人民政府等〕
(四)建設綠色現代產業體系。
圍繞實施新區規劃總體發展戰略和目標,大力辦好工業園,加快城區擴容提質,建設特色宜居城鄉,帶動發展精緻高效農業,打造全省重要的綠色現代產業基地。
1、大力發展生態適宜工業。
(1)大力發展新型電子信息產業。依託東升生態工業園和西陽省級電子專業鎮,加強與珠三角東岸電子信息企業的協作,構建與芹洋發展區和東山文化教育基地產學研一體化的合作模式,加快推動電子信息技術成果產業化,用3—5年時間,重點培育3個以上產值50億以上,帶動能力強的龍頭骨幹企業。〔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嘉應新區管委會、梅州高新區管委會,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2)發展以汽車零部件為主的輕裝備製造業。以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為主要載體,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拓展上下游產業鏈,在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基礎上,加大與粵閩贛周邊地區重型汽車和工程機械產業的配套合作力度,建設省級汽車零部件檢測中心,將嘉應新區建設成為粵東北和粵閩贛邊地區重要的汽車零部件製造基地。吸引國際國內高端裝備製造企業進駐嘉應新區,推動船用柴油機配套及特種精密鑄煅件、水電機組等產業的發展,打造全省重要的機械裝備零部件配套基地。〔責任單位: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嘉應新區管委會、市財政局、市科技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3)培育與國家南藥生產基地配套的新醫藥產業。依託現有的製藥龍頭企業,加強與平遠縣、蕉嶺縣、豐順縣、五華縣等南藥生產基地的聯動發展,開拓與國內外醫藥企業、科研院所的技術合作與交流,推廣南藥標準化種植技術,最佳化中藥生產加工工藝,建成全國知名的新醫藥基地。〔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市衛計局、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質監局,平遠縣、蕉嶺縣、豐順縣、五華縣人民政府等〕
(4)培育以稀有金屬為特色的新材料產業。以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為原則,對稀土資源實施更為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和保護性開採政策,加強對稀土資源開發的規劃引導,合理利用我市的稀土礦產資源,以稀土深加工研發套用為核心,吸引國內外中下游深加工企業進駐,延伸稀土產業鏈,加快推動廣晟(梅州)中國南方稀土科技城建設,加強與珠三角、港澳及國際稀土生產套用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引入稀土科技人才,吸引國內外中下游深加工企業進駐,延伸稀土產業鏈,推動稀土材料在信息、新能源、節能、環保、醫療等領域的套用,支持梅州打造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南方中重稀土新材料產業基地。〔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嘉應新區管委會、市發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國土資源局、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5)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實施傳統優勢產業振興計畫,推動菸草、優質礦泉水和釀酒等傳統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發揮水車鎮優質飲用水資源優勢,做大做強淡礦泉水和純天然蘇打礦泉水品牌。整合客家釀酒資源,提升產品研發和市場行銷水平。著力支持上市公司和民營骨幹企業做強做大,培育一批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龍頭企業。〔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嘉應新區管委會、市發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中小企業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6)構建以工藝品為特色的民營經濟產業集群。依託畲江、水口鎮作為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工藝品)的品牌資源,引入市場化運作的民營產業園區建設運營模式,提供數位化信息服務平台、企業辦事綠色通道、公共技術平台等生產性服務功能,吸引梅州乃至周邊地區工藝品企業集聚發展,建設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打造集工業設計、產品行銷、中小企業專屬融資服務於一體的民營經濟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中小企業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2、最佳化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發揮嘉應新區山水人文優勢,發展以特色文化產業為重點的生態服務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1)提升特色文化旅遊產業。重點發展文化旅遊業,利用市場機制,推動文化與旅遊、商業融合發展,進一步完善客天下旅遊產業園、僑鄉村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客家文化產業基地等景區建設,加強與雁洋生態旅遊產業園的聯動發展,進一步提升新區旅遊接待服務能力,與周邊縣(市)聯動發展,完善酒店服務、游線策劃和宣傳、特色旅遊產品展示和商務會議等綜合旅遊服務功能。〔責任單位:市旅遊局,市文廣新局、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管委會、市商務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2)培育客家文化創意產業。大力發展創意設計產業。以特色文化培育創意設計產業,圍繞梅州及贛南、閩西地區製造業最佳化升級需要,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動漫遊戲、廣告設計和創意研發等新興文化產業。
一是培育客家文化傳媒產業。利用客家地區文化同根同源的優勢,與南方傳媒集團聯手打造客家文化產業基地,推進客家山歌、客家舞蹈、廣東漢劇、廣東漢樂人才培養工程和創作工程,培育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文化和傳媒集團。〔責任單位:市文廣新局,市委宣傳部、市廣播電視台、市旅遊局、市商務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二是打造全省文化創意和旅遊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加強文化創意和旅遊產業相關學科和專業建設,創辦以文化創意和旅遊專業為特色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以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方式,培養文化創意和旅遊專業人才,樹立“梅州培訓”的品牌,打造全省重要的文化創意和旅遊職業培訓教育基地。〔責任單位:市人社局,市旅遊局、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管委會、市文廣新局、市教育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3)發展以生態資源為支撐的養生健康產業。以中醫藥保健和養生健康服務為特色,培育健康諮詢服務、營養保健指導、健身美容等功能,提高健康管理服務水平,發展高端醫療產業。促進健康服務產業與生態人文環境相結合,高起點建設醫療服務、康復預防、科研教學、商務配套基地,將氧療、醫療、食療、水療、足療和客家養生文化資源相整合,打造面向粵閩贛的健康休閒基地。〔責任單位:市衛計局,市旅遊局、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管委會、市教育局、市商務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3、積極培育現代服務業。
以商貿物流業為重點,大力發展金融服務、區域總部經濟等面向生產的現代服務業,引領全市產業結構升級。
(1)發展以粵閩贛邊特色農產品和原材料、燃料為重點的商貿物流業。圍繞高鐵梅州西站,培育大宗商品物流功能,打造輻射粵閩贛邊的原材料、燃料集散基地和工業物流中心。以梅縣商貿物流園為載體,建設特色商品展銷中心、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和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等服務機構,舉辦創意設計產品展、技術專利交易會等,形成集特色商品展貿直銷、信息發布、物流配送、融資結算等服務於一體、面向國內外市場的商貿流通平台。〔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科技局、市中小企業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2)培育金融服務業。圍繞建設“廣東省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示範市”,大力推進“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和改革,促進農村金融吸引世界各地的客商資本、企業落戶新區;完善企業上市扶持機制,扶持有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培育適應梅州綠色經濟崛起的資本市場。〔責任單位:市金融工作局,人行梅州市中心支行、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中小企業局,梅江區、梅縣區人民政府等〕
(3)培育區域總部經濟。依託文化產業基礎,與商貿物流業聯動發展,以芹洋發展區為重點,發展總部經濟,實施城市品牌戰略,塑造區域性總部城市形象,吸引內地企業設立區域性總部,利用緊鄰港澳和珠三角的優勢,建立企業“走出去”的平台。〔責任單位: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嘉應新區管委會、市工商聯、市發展改革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市中小企業局,梅縣區、梅江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4)培育電子商務產業。發展以特色商貿為依託的電子商務。依託梅州火車站和江南新城,鼓勵商貿企業和電子商務平台開展深度合作,完善電子支付、物流配送和服務套用系統等支撐體系建設,打造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爭取將梅州發展成為我省東北區域電子商務核心城市。〔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經信局、嘉應新區管委會、市發展改革局、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市中小企業局,梅江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5)發展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依託梅州城北綜合農產品物流園,引進電商企業和大型物流企業,搭建梅州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完善行銷推廣、物流配送和質量安全監管等功能,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構建服務梅州全市域乃至贛州、龍巖地區的特色農產品集散基地。〔責任單位:市農業局,市經信局、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市中小企業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4、著力發展精緻高效農業。
利用嘉應新區的特色農業資源,壯大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基地,培育特色品牌,拓展市場銷售渠道,推進林、果、茶、竹、藥等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以梅縣台灣農民創業園為依託,加強與珠三角、港澳台的農業合作,發展以綠色健康有機農副產品為重點的現代農業。
(1)發展以果蔬為重點的現代農業。依託梅南省級蔬菜專業鎮,採用“公司+現代家庭農場”模式,加大現代標準農田建設和科技推廣力度,全面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建設水車省級綠色水產養殖基地,發展新品種繁育和四大家魚養殖。拓展農產品流通渠道,鼓勵農超對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責任單位:市農業局,市科技局、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2)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大力發展水果、花卉、水產、蔬菜、茶葉等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帶動力強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培育客家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建成廣東綠色農產品加工出口基地。〔責任單位:市農業局,市科技局、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3)發展現代林業。堅持“封管種”並舉,大力推進森林碳匯工程、生態景觀林帶工程、森林進城圍城工程和鄉村綠化美化工程,依託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國有林場等,加快森林生態旅遊產業發展,加快珍貴樹種基地建設,著重發展生態效益好、經濟價值高的名貴品種、鄉土樹種和優質種苗花卉、林果林藥等綠色產業,大力扶持發展林產品專業市場。鼓勵發展森林食品、竹子、生物質能源、非木質林產品等特色產業,延伸林業產業鏈。〔責任單位:市林業局,市科技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五)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統籌規劃、布局合理、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快嘉應新區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
1、建設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
按照“對外快速連通,對內全面暢通”的要求,融入珠三角,連線汕潮揭,借力海西區,大力推進高鐵、高速公路和機場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梅州經濟起飛創造基本條件。
(1)構筑北聯贛南等內陸腹地,南通粵東港口群的出省出海新通道。完善南北向高速路網建設,加快建設濟廣高速平興段項目,推進大潮、梅平、東環、大豐華、梅縣區丙村至松源接永定高速公路建設,實現新區至贛南閩西、汕潮揭地區快速通達;加快南北向軌道交通建設,著力推進鷹梅鐵路、浦梅鐵路建設,全面打通與毗鄰的出市出省快速通道,形成聯繫中心城區、雁洋和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城市軌道。完善疏港鐵路體系,提高綜合運輸效率,形成區域軌道交通新格局。
(2)開闢西承珠三角,東連廈漳泉的次沿海大通道。完善東西向高速路網建設,推進梅州至大埔高速公路東延線建設,向東連線雙永高速公路,推進興寧至汕尾高速公路興寧至五華段(含畲江支線)建設,向西連線汕湛高速公路五華段,實現新區至珠三角、廈漳泉地區3小時內可達。加快東西向軌道交通建設,加快建設廣梅汕鐵路擴能工程梅州至惠州段、浦城至梅州快速鐵路等,密切與珠三角地區、廈漳泉港口群的軌道交通聯繫。
(3)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強化粵東北地區重要門戶地位。增加梅縣機場航線航班,提高梅縣機場通航保障功能。著眼長遠、科學論證,適時搬遷梅縣機場。加快規劃建設高鐵梅州西站、畲江北站,推動國道206、縣道026線,縣道023升級改造,增設長深高速葵崗出口互通、白渡互通出口和梅龍高速水車互通出口,強化梅州西站、畲江北站之間的聯繫。推進廣梅汕鐵路梅州站、畲江站升級改造,完善梅州站客運功能。升級改造畲江站,強化物流集疏運功能。加快建設梅州客運樞紐站,葵崗客貨樞紐站場,打造長途客運、軌道交通、快速公交零換乘和無縫銜接的綜合客運樞紐。
(4)構建“四橫四縱”的城市幹線路網。“四橫”承擔與梅縣新城、芹洋半島之間,以及新城內部的交通聯繫,包括麗都路、中環路、安康路、客都大道;“四縱”承擔與江北老城、長沙之間,以及新城內部的交通聯繫,包括華南大道(G206)國道、彬芳大道、劍英大道、金燕大道。大力整合現有道路體系,建設高等級骨幹道路,形成高效暢達的城區交通體系,聯繫各組團及外圍城鎮,將梅城交通形成大外環,豐富的城區路網,凸顯大都市、大交通形象。
(5)建設大運量快速交通系統。構建北部快速公交環線,適當延伸扶大大道、世界客都大道,利用嘉應路、廣梅路等建立北部中心城快速公交環線,加強北部兩城和四園之間的聯繫;開通南部快速通勤環線、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快速公交通勤環線,聯通裝備製造、綜合服務、生物醫藥各組團,打造便捷舒適的整體化公交系統。
(6)增設水上公交、綠道和“風雨連廊”等特色交通。推進航道整治、沿江景觀建設,發展梅江水上通勤及觀光旅遊公交線路,展現梅州“一江兩岸”客家文化景觀風貌。沿梅江建設省立8號綠道,逐步完善周溪河、東山大道、學子大道等城市型綠道,建設客天下—公王—小密郊野型綠道,沿彬芳大道向南延伸建設江南—長沙—畲江生態型綠道。在江南新城鐵路以北地區、芹洋發展區等城市建設較為密集的組團率先建立富有梅州特色、獨立連續的“風雨連廊”慢行系統,營造以人為本的步行環境。
〔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鐵辦、市發展改革局、市住建局、市林業局、市公路局、市國土資源局、市水務局、市旅遊局、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管委會,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2、構建低碳智慧型的信息基礎設施。
推動嘉應新區基礎電信網、網際網路和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構建數位化、綜合化、智慧型化的通信網路。(1)推動“三網融合”。對現有電信網、網際網路、廣播電視網等信息網路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互聯互通,重點推進有線電視網路數位化和雙向化升級改造,大力發展“三網融合”業務。(2)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多熱點的無線網路系統。推進光網城市建設,加快電信寬頻網路建設,逐步擴大城鎮光纖到戶、農村地區寬頻網路覆蓋範圍,發揮各類網路和傳輸方式的優勢,實現城市網路資源的高效利用。(3)建立智慧化城市信息服務系統。完善民生信息服務系統,重點完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網路體系、教育信息化平台、衛生系統信息化、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和地理空間信息公共平台等建設,為市民提供便捷、經濟、實用的信息服務環境,助推“數字梅州”建設;全力建設智慧旅遊城市。(4)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公共服務平台和孵化基地。依託客家夢工廠文創孵化基地、客家文化產業園、攀桂坊文化創意園等,建設為創意企業和創意服務的公共服務設施,培育和助推文化創意企業發展。(5)大力推進數位化城管建設。市城市綜合管理局承建的梅州城區數位化城管項目正在全面推進建設中,預計今年8月份可試運行,目前覆蓋梅州規劃區的建成區約40平方公里。按照計畫規劃,數位化城管二期將實現與梅縣區的對接,三期可覆蓋嘉應新區。〔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旅遊局、市文廣新局,廣東電信梅州分公司、廣東移動梅州分公司,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3、建設經濟循環型的供排水體系。
多渠道擴展供水水源,加快供水設施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建立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統,形成安全、高效、合理的城鄉供排水系統。(1)確保全全穩定的供水水源。加快規劃建設梅南水利樞紐工程(4宗水源水庫),遠期建設五華益塘水庫引水工程,完善城市用水備用水源;新建梅州城區新水廠和畲江自來水廠,升級改造西橋水廠,擴建東升水廠。(2)加強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構建屋面雨水集蓄系統、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等,加強雨水收集和利用效率。(3)完善雨水排放系統。新建地區和舊城改造地區採用雨污分流制,加強建成區污水截留乾管建設,完善截留式合流制排水體制,逐步試點分流制改造;引入低衝擊開發模式,通過建設人工濕地、綠色屋頂等措施,減輕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衝擊和破壞。(4)建設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污水處理系統。推廣集中式處理系統,新建8座污水處理廠,擴建3座污水處理廠,重點推進東升生態工業園、梅興華豐產業聚集帶核心區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至2030年,污水排放總量達到51.7萬立方米/日。加快推進梅州市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中心建設,加強對污泥處置的監管,防範二次污染風險。〔責任單位:市水務局,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市環保局、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供排水管理處,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等〕
4、打造清潔多元的能源保障系統。
(1)構建綠色電力供輸保障系統。完善水力發電工程建設,鼓勵熱電聯產和分散式能源發電上網及多渠道餘熱發電上網,建成供應力強、結構優、效率高的電源及電網體系,提高電源保障能力。最佳化完善網路結構,合理布局變電站,推動供電設施配套建設,保障電網安全可靠運行。新建3座220千伏變電站和13座110千伏變電站,至2030年,新區最大用電負荷保障能力達到194.4萬千瓦左右。〔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梅州分公司、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等〕
(2)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逐步推廣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多種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適時規劃建設沼氣發電和垃圾焚燒電廠,推進太陽能與建築節能一體化的產業化套用。〔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梅州分公司、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等〕
(3)加快天然氣輸配送系統建設。加快建設省天然氣管網三期工程梅州段,規劃建設5座天然氣高中壓調壓站。提高新區燃氣普及率,優先發展居民生活用氣,加快發展公共運輸工具用氣,構築供應充足、儲配靈活、配套完善的安全供氣體系。〔責任單位: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4)推進重點能耗領域節能減排。推廣清潔生產工藝,淘汰落後產能,逐步減少高污染能源在工業、商業中的套用。推進產業園區供熱(含蒸汽)、製冷、供水和供電集中控制與處置,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率先在江南新城等有條件的地區推行電力需求側管理試點。〔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5)建立安全可靠的防災應急體系。
一是建設人水和諧的水利工程體系。建立防洪排澇工程體系。加快推進梅南水利樞紐工程等工程建設,繼續推進梅江重點堤圍、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中小流域綜合治理、內澇整治、灌區改造和新農村電氣化工作。注重電排站雙迴路電源保障系統建設,推廣變頻智慧型控制排灌泵站等新技術套用。提高防洪排澇標準,核心區堤圍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以上,重要村鎮堤圍達到20年一遇,小型水庫按30至50年一遇。新區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24小時最大暴雨量1天排乾。〔責任單位:市水務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城市綜合管理局、梅州航道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二是完善綜合防災應急體系。加強丘陵山地地質災害防治。加強山體防護林的種植,開展山林生態修復工程,提高生態保水固土能力。加強雨污分流型下水道、主幹網連通建設。加強城區內湖濕地規劃建設,增大調蓄能力。加強透水地面建設改造,避免地面過度硬底化。抓好高水高排工程規劃建設管理,減輕城區電排壓力。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網路,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健全和完善應急預案體系。〔責任單位:市國土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鄉規劃局、市林業局、市水務局、市氣象局、市環保局、市財政局、市農業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三是建立消防安全體系。創新社會消防安全管理,合理布局消防站,完善公共消防設施。城市水廠的供水管網系統及其市政消火栓為主要消防水源,梅江、程江等主要河流為備用消防水源。注重森林防火,加強森林防火預警體系建設。〔責任單位:市公安消防局,市林業局、市水務局、市氣象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四是完善抗震防災系統。做好工程抗震安全性評估及管理工作,保障道路橋樑、重大基礎設施、醫療衛生設施等生命線工程的正常運行。劃分江南新城、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等防災片區,統籌布局避難疏散場所,按合理的服務半徑布局防災公園、臨時防災避險綠地等。至2030年,固定避震疏散場所人均有效避難面積不小於2平方米。〔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地震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公路局、市水務局、市應急辦,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五是系統推動防災減災工作。建立和完善統一指揮、反應靈敏、系統有序、運轉高效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綜合運用各類社會資源,完善洪澇、地震地質災害等預報、監測和應急服務,構建現代化防災減災體系。〔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水務局、市國土資源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公路局、市氣象局、市林業局、市地震辦,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落實“保護也是發展,發展促進保護”理念,推動生態資源的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功能分區,將嘉應新區打造為森林裡的宜居城市。
1、最佳化城鄉生態景觀格局。
科學劃定生態保護區,保障嘉應新區生態環境安全,充分利用自然山水資源,營造山水田園景觀。
一是建立生態安全格局。落實《廣東省環境保護規劃綱要(2006—2020)》和《廣東省主體功能區劃》,將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重要生態區劃定為生態保護區,嚴格落實保護措施,確保生態安全。〔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林業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二是營造客家山水田園景觀。營造丘陵茶園果林景觀,在水口鎮、水車鎮等地區的丘陵地帶種植茶園果林,塑造優美的丘陵農業景觀。沿新梅東路、新梅西路兩側及兩條道路之間的農田、低矮山丘地帶種植各類花卉,將景觀美化與農業生產、花卉苗木培植等相結合,塑造鮮明的城市形象。依託梅南省級蔬菜基地,打造景觀化的生態農田,建設農田林網,改善農田生態環境。發展農業旅遊,提升農業生產附加值。〔責任單位:市農業局,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管委會、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林業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2、打造山水園林城市。
構建“一山一景一特色”森林公園體系,規劃建設濕地公園,塑造“園林圍城,城在園中”的山水園林城市。一是建設城郊森林公園。建設天鵝山森林公園,開展山地動植物保護、山地災害防治、水土涵養保持等研究。二是建設風景旅遊區。建設小密山地養生風景旅遊區,建設梅南林場風景區,打造成科普、休閒、觀賞為一體的植物園。三是建設主題郊野公園。以烏仙岩郊野公園為核心,整合周邊山體,發展山地越野、野外生存等山地運動項目,打造山地運動郊野公園。建設百歲山體育健身郊野公園,結合畲江丘陵農田景觀,發展生態觀光,建設果林採摘等農家樂設施。四是建設自然保護小區。建設公王自然保護區和軒中水庫自然保護區;保護畲江—水口南部天然森林資源,努力打造南嶺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推動南嶺野生動植物保護。五是建設城市山體公園。重點建設梅縣公園、肥古岌公園和蔡嶺山公園等旅遊服務設施,打造大型城市“綠肺”。六是建設森林家園。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和植樹造林工程,加強對城市各類住宅小區、工業園區以及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森林綠化建設,營造森林家園,提升人居環境質量。〔責任單位:市林業局,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管委會、市環保局、市農業局、市水務局、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旅遊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3、加強城市綠化建設。
一是建設城市公園。打造以客家文化展示、歷史名人及紅色文化、健身運動、科普教育、濕地生態等多種主題的城市公園。結合城市濱水綠化、道路綠化等,打造個性化的街頭綠地,配套公共休息設施,增設能展示城市特色的環境藝術小品,拓展公共活動空間。〔責任單位: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城鄉規劃局、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管委會、市林業局、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旅遊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二是建設社區公園。將社區雨水收集和社區公園建設相結合,形成兼具水土涵養和景觀美化功能的雨水花園。選擇有條件的社區建設社區農園,鼓勵種植蔬菜、果樹和花木,增加社區綠地面積,改善局部生態環境,為社區居民體驗農耕樂趣提供便利。〔責任單位: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社工委、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水務局、市旅遊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三是打造綠化走廊。打造梅城城市景觀畫廊,加強沿江建築風貌控制,增設濱水公共活動場所;打造長沙—水車自然山水畫廊,嚴格保護梅江兩岸的自然駁岸與生態綠地,加強沿岸山體美化綠化;打造畲江—水口生態工業畫廊,建設濱江防護綠帶,嚴格控制濱江景觀風貌,加強工業園建設與梅江自然景觀的有機融合。推進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等對外聯通性道路的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對城市外部路段兩側第一重山脊以內山體進行綠化,建設生態景觀林帶。〔責任單位:市林業局,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公路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四是加強城市綠化。大力開展建築綠化。在符合公共安全的要求下,開展新建公共建築的垂直綠化與屋頂綠化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居民住宅樓進行立體綠化建設。推進道路廣場綠化。完善城市道路林蔭系統,推廣林蔭型停車場、廣場建設,開展已建成的停車場、廣場綠化改造。〔責任單位: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林業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4、加強環境保護。
一是嚴格保護梅江水生態環境。開展梅江流域水環境協同保護與污染防治,加強梅江兩岸生態修復。二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開展環境保護專項整治,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強化規劃調控,嚴格環保準入,從源頭防止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守住環保底線,提升環境質量。三是加強水環境綜合保護。加強對梅江飲用水源、清涼山水庫、軒中水庫等水源保護區的水環境監測預警和生態防護,確保飲用水源安全。四是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加強大氣污染綜合整治,加大企業廢氣排放、機動車污染減排和建築施工揚塵治理,從源頭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五是加強噪聲污染控制。科學劃定聲環境分區,強化噪聲污染的整體防治和監管。六是加強固體廢物綜合處置。推進工業企業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體系,採用焚燒發電、生化和填埋等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加強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能力。〔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水務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七)客家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深入挖掘和整合特色文化資源,把嘉應新區建設成為梅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名片和“世界客都”展示區。
1、加強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
(1)保護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古村落及特色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致力保護南口、鬆口等歷史價值較高的建築和群落,維護民居建築與山、田、水和諧一體的人文生態環境格局。(2)保護歷史文化區和歷史風貌區。保護和科學修復東山書院、千佛塔、作廬、大東岩摩崖石刻等歷史建築和文化遺蹟。(3)保護優秀客家圍龍屋建築遺產。加大對嘉應新區範圍內優秀歷史建築(古民居)的普查和篩選力度,建立普查名錄和檔案,明確劃定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制定保護方式和具體措施,推動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4)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和保護水車窯陶瓷、畲江手工編織品和水口工藝品等傳統手工生產技藝,培養民間藝術傳承人。加大客家山歌、客家飲食、廣東漢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為客家文化傳承發展積累堅實基礎。(5)對嘉應新區範圍內梅江主幹水系作為廊道生態空間的保護對象予以完整保護。(6)重點保護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客家古民居及其生態空間,應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內容。〔責任單位:市城鄉規劃局,市文廣新局、嘉應新區管委會,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2、打造世界客都文化展示區。
培育一批具有區域乃至國際性影響的文化品牌,全面展示和弘揚客家精神,擦亮“世界客都”品牌,增強文化產業的實力和競爭力。(1)客家文化創意博覽區。建設東山文化教育基地、攀桂坊、芹洋發展區等文化產業基地,打造體驗和展示客家民俗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視窗。(2)江南新城國際客家文化旅遊區。結合江南新城客天下等休閒度假文化旅遊區的建設,打造集文化研究、參觀訪問、對外交流合作、藝術表演和體驗於一體的國際客家文化發展研究和交流區。(3)梅縣新城客家僑鄉文化城。依託梅縣華人華僑建築遺蹟和舊居,將梅縣新城打造成為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客家僑鄉文化城。(4)依託僑鄉村古村落和麓湖山養生度假旅遊區,利用古民居開發文化創意和旅遊將南口打造成為中國最具魅力的文化旅遊度假名鎮。〔責任單位:市文廣新局,市旅遊局、嘉應新區管委會,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3、打造特色客家文化旅遊風情線。
(1)梅江“一江兩岸”客家文化旅遊風情線。沿梅江兩岸策劃、建設體現客家人農耕生產、村落生活和城市發展建設的“一江兩岸”客家文化山水風情線。(2)客天下—長沙休閒度假旅遊風情線。連線客天下旅遊區、公王景區、小密水庫和長沙人文風情小鎮,建設集休閒度假、康體療養、商務會議和影視拍攝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客家文化風情線。(3)梅南—水車健康養生飲食文化旅遊風情線。串聯梅南和水車兩鎮的特色農副產品基地和文化村落,建立完善梅南農林業科技館、綠色養生食品展覽館、水車水博物館和茶山生態度假村等重要資源,形成展現客家飲食文化的健康養生風情線。(4)南部工業風貌區和工藝文化旅遊風情線。串聯畲江工業風貌區、畲江手工編織品文化街區、作廬紀念館和水口工藝品人文小鎮等風貌區和人文景點,打造展示現代工業文明和傳統工藝文化的觀光體驗風情線。(5)僑鄉—茶山中國古村落生態旅遊風情線。依託僑鄉—茶山古村落特有的客家傳統民居、人文生態景觀和民風民俗,打造特色中國古村落生態旅遊區風情線。(6)客家圍龍屋賞析深度遊覽風情線。串聯新區內重要的客家圍龍屋建築節點,建設客家圍龍屋講堂和多功能展廳等,開闢研究客家建築文化和人居思想的深度遊覽風情線。〔責任單位:市旅遊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鄉規劃局、市文廣新局、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管委會,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八)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
1、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依託江南新城、梅縣新城建立綜合公共服務中心,依託各功能片區建立專門化公共服務中心,圍繞居住社區設立社區級公共服務點,打造“半小時便民生活圈”。
(1)建立完善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完善東山教育基地,打造成為梅州傳承客家崇文重教優良傳統的視窗。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標準化發展;以省市共建職教基地為契機,創建一所高職學院,適時推進旅遊人才培訓中心建設。在江南新城建設與梅州產業發展相配套的科研平台和技術技能人才實訓基地;推進社區教育,強化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創建學習型新區。〔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管委會,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2)強化新區醫療服務中心建設。構建上下聯動、協作緊密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高標準配建新區內部各組團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進中醫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推動中醫藥進社區,加大建設中醫藥特色社區醫療衛生機構的力度。加強與珠三角和港澳等地區高水平醫院的協作,推進梅縣區人民醫院(粵東醫院)升級改造,建設成為嘉應新區醫療服務中心。〔責任單位:市衛計局,嘉應新區管委會、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3)完善體育設施體系按照《體育法》和《公共文化體系設施條例》要求配套健身設施。依託曾憲梓體育場建設綜合體育中心,預留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館和足球訓練館等大型體育設施用地。利用丘陵山地資源,規劃建設山地腳踏車道、山地滑草場等特色運動設施。新建體育場館、運動健身設施應與中國小校統籌布局,支持各類學校自願向社會開放體育設施,提高體育場館使用效率。提升中國小體育教學水平,打響“足球之鄉”傳統品牌,完善社區足球場及其它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嘉應新區管委會,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4)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依託梅縣文體中心建設嘉應新區市民文化廣場,增加文化展覽館、圖書館、博物館、藝術活動中心等大型文化設施。推進現有大型文化設施建設片區文化廣場。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統籌文化、體育等資源,建‘三多三促’農村文化俱樂部,推動文化設施建設向農村(社區)延伸。提高鎮級文化設施利用率,最佳化村(社區)文化設施布局,推進大型居住區和企業文化設施建設,提升文化產品供給能力。〔責任單位:市文廣新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5)加強社區生活服務配套。按照“居住區—居住小區—居住組團”分級組織居住功能,建設規模適宜、配套完善的居住社區,設定三級配套設施,形成各級中心,方便居民就近使用。強化居住社區與城市公共中心的聯繫;加大路網密度,發揮公交站點的服務功能,完善步行空間和社區綠地建設,提高公共服務可達性,營造社區濃厚的生活氛圍。〔責任單位: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6)加強旅遊設施體系建設。增加梅州城區城市大型綜合性的遊客服務中心、現代化旅遊標識系統、智慧旅遊系統等。加快建設融資旅遊信息採集與發布、集散換乘、大型活動和招商推介會舉辦、商旅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服務機構,為市民和城市訪客提供一站式的旅遊服務。大力整合現有信息基礎設施,完善旅遊地綜合網路,推進城市智慧旅遊系統系統建設。同時,加快完善城市旅遊標識系統。〔責任單位: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管委會,市旅遊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2、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1)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重點保障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城鎮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新就業無房職工、新引進高素質人才和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需求。提高失地農民住房保障水平,鼓勵結合城鎮中心和工業園區配套建設農民安置公寓。綜合利用實物配租、租賃補貼、租金核減及房屋修葺等方式,為困難家庭提供住房保障。〔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嘉應新區管委會,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2)完善就業保障體系。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各類群體就業創業;加強和改進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推進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向基層延伸,逐步實現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均等化;建立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信息收集分析和發布平台,最佳化就業創業環境。鼓勵鄉賢回歸創業,建立鄉賢回歸創業“綠色通道”,在工商、信貸、土地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賦予扶持發展中小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金融局、市工商局、市農業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3)建立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構建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區域性中心敬老院和養老中介組織等多層次的服務體系,吸引高品質健康醫療服務機構進駐江南新城,拓展亞健康療養等功能,建設面向粵贛閩三地的康體養生基地。〔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衛計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3、提高社會管理水平。
探索建立以人為本、協商民主、多元參與的治理機制,形成公開透明、辦事高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建設法制化的營商環境,發揮社會主體參與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積極作用,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借鑑港澳台等地區的先進社會管理經驗,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公益事業、文化事業等社會組織,鼓勵社會組織和社會資本參與提供服務,搭建政府與社會溝通的橋樑,強化社會組織規範管理、推進社會組織穩步發展;健全維護民眾權益機制,建立調處矛盾糾紛綜合平台,加強社會安全綜合治理,強化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推動各類社會保障實現保障人群全覆蓋,培育平等包容、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探索社會融合的新路。〔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衛計局、市社工委,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九)區域合作。
發揮嘉應新區地處海西經濟區、西承珠三角、北聯贛南、南通粵東港口群的區位優勢,探索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提升嘉應新區作為粵東北地區重要門戶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構建多元化區域合作新格局。
1、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並提供反向服務。
主動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和勞動力轉移,為珠三角地區提供文化旅遊、商貿物流等反向服務,形成良性互動的局面。(1)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以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為載體,深化穗梅對口幫扶工作,逐步形成以汽車零配件、輕裝備製造等為主導的產業集群。(2)加強與珠三角地區公共服務協作。利用珠三角地區教育資源優勢,為嘉應新區提供對口職業教育與就業培訓等服務,提高勞動者技能。完善兩地居民醫療轉診制度和社會福利對接,為珠三角地區高層次人才到新區工作、生活、旅遊提供便利。(3)為珠三角地區提供特色商貿物流與文化旅遊等現代服務。建設特色商品和特色農產品展銷中心,為珠三角提供商貿物流服務。通過高鐵等便捷的交通吸引珠三角客源,合作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為珠三角提供優質旅遊服務。〔責任單位: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環保局、市交通運輸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市教育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2、強化與粵東地區的協作。
從交通、產業、生態環境和政策機制等多方面促進與粵東地區協作發展,打通粵東港口群與江西、福建等內陸腹地的聯繫通道。(1)強化與粵東地區的交通聯繫。加快推進大潮高速、廣梅汕鐵路擴能工程梅州至汕頭段(梅汕高鐵)建設,強化與粵東地區的交通聯繫。(2)完善與粵東港口群的協作。發揮機場、鐵路、高速公路的綜合交通優勢,加強現代物流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加強服務技術標準的協調對接,爭取與粵東港口群合作建設“無水港”,重點加強與潮州港的聯動發展,完善疏港交通體系,打造水陸聯運的物流樞紐,構建粵東港口群向內陸延伸腹地的門戶。(3)打造粵東後花園。發揮客家文化與潮汕文化交相輝映的特色,與粵東共同發展文化旅遊、生態休閒、健康療養等,聯合推出梅州連線旅遊,促進山地旅遊與濱海旅遊的合作。(4)加強水源和環境的共同保護與治理。與粵東地區建立區域水源地協作保護和對話機制,確保水源地周邊環境安全,水質穩定達標。深化與粵東地區在流域整治、環境監測、環保預警、聯防聯控等方面的區域合作。〔責任單位: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旅遊局、市林業局、市環保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水務局、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管委會、市鐵辦、市教育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3、促進與海西經濟區其他城市的協調發展。
以嘉應新區為平台,推進與海西經濟區其它城市的戰略合作,促進合作共建、協調發展。
(1)推動區域交通網路對接。結合海西經濟區“五縱五橫”高速公路網路建設,加快推進梅州至大埔高速公路、大潮高速公路(含大漳支線)等建設,加快建設浦梅鐵路,促進梅州融入廈漳泉“三小時經濟圈”。〔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改革局,梅江區、梅縣區人民政府〕
(2)加強產業對接。加強與海西經濟區其它城市在農產品深加工、汽車、電子和機械等產業的合作,形成跨區域產業鏈。依託嘉應新區建設輻射閩粵贛浙的現代物流配送中心,打造海西經濟區重要物流節點。〔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市中小企業局、市農業局、市財政局、市科技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3)強化文化科技協作。發揮客家文化的紐帶作用,共同發展圖書發行、影視動漫等文化事業和創意產業。加強與廈門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建立產學研技術聯盟。〔責任單位:市文廣新局,市科技局、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4)推進梅台交流合作。抓住台灣地區產業加快轉移的機遇,注重發揮對台優勢,利用海峽西岸經濟區相關政策,加強與台灣在精緻農業、休閒生態旅遊、健康養生等方面合作交流,主動對接台資先進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責任單位:市農業局,市商務局、市衛計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市科技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4、推動與贛南等華中地區的緊密合作。
以嘉應新區為橋頭堡,打通贛南等華中地區的出海通道,建立珠三角、粵東西北地區和周邊省份區域合作的緊密聯繫。
(1)搭建原中央蘇區地區紅色旅遊合作平台。發揮粵閩贛原中央蘇區地區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優勢,依託葉劍英紀念園等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加強粵閩贛邊革命老區城市的紅色旅遊合作,打造區域聯合紅色旅遊精品線路。〔責任單位:市旅遊局,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管委會、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2)加強現代服務業合作。深化與贛南等華中地區在商貿流通、科技研發等方面的區域合作。拓展泛珠三角區域的交流合作,加強勞務與人才市場管理合作力度。〔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市商務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技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3)創新城際多元合作共建機制。鼓勵和引導嘉應新區與贛南等華中地區城市在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進行對話和磋商,探索在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產業協作等方面建立更靈活高效的共享機制。〔責任單位: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市發展改革局、市商務局、市水務局、市交通運輸局、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管委會,梅江區、梅縣區政府等〕
(十)創新體制機制。
按照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的要求,支持嘉應新區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先試,創新有利於開發建設的體制機制,為促進嘉應新區加快發展提供體制保障。
1、創新山區生態文明建設機制。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科學考評機制,制定與主體功能區劃相適應的配套政策,對生態發展區的生態建設與保護、產業結構調整等給予相應的政策、資金支持。支持嘉應新區開展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鼓勵通過綠色信貸推動嘉應新區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開展生態環境建設。〔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局、嘉應新區管委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旅遊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環保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2、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有序推進低丘緩坡土地開發利用試點工作,嚴把試點項目的條件審查關,適當傾斜安排重點項目用地計畫專項指標。支持嘉應新區所在縣(市、區)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工作,爭取省下達掛鈎周轉指標,用於支持嘉應新區建設。〔責任單位:市國土資源局,嘉應新區管委會、市林業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3、創新財政和投融資政策。
在國家政策允許範圍內,鼓勵省級融資擔保機構為嘉應新區融資提供擔保支持,支持嘉應新區開展城投債券融資,在城投債審批發行中,優先安排嘉應新區的融資平台或開發公司的城投債發行。爭取國家批准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吸引企業和機構投資人參與嘉應新區建設。依法依規開展應收賬款質押貸款業務,探索開展土地使用權、林權等抵押及股權、專利權質押融資試點。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採取多種方式參與嘉應新區基礎設施建設。〔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嘉應新區管委會、市金融局、市國土資源局、市林業局、市中小企業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4、創新人才管理機制。
支持嘉應新區與珠三角地區建立人才共享機制。支持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跨地區開展學術交流合作和項目共建,設立聯合研發基地。支持實施“高素質人才千人計畫”,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參與嘉應新區建設。支持探索依託高等院校到珠三角地區進行對口培訓及掛職培訓的人才培養方式。支持技工院校與產業園區、企業對接,培養適用高技能人才。鼓勵海外高層次人才帶尖端技術、項目與嘉應新區開展合作。〔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嘉應新區管委會、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中小企業局等〕
5、完善行政管理和社會管理體制。
減少管理層級,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實行扁平化管理,完善基層服務和管理網路。激活社會自治功能,建立門類齊全、層次多樣、覆蓋廣泛的社會組織體系。培育一批樞紐型社會組織,按照自願承接和費隨事轉等原則,政府有序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財政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6、創新開放合作機制。
完善區域性商品市場、產權交易市場、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加強科技資源、信用體系、市場準入、質量互認、異地就醫結算等對接,統籌跨省重大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強化跨省農產品加工產業合作,建立大宗商品物流網路。參與國家南嶺山地森林生態及生物多樣性功能區規劃建設。〔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質監局、市林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局、市工商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人民政府等〕
四、實施保障
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關於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實施的有利時機,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大抓手”發展戰略,加快嘉應新區建設,推動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的要求,切實抓好各項規劃任務落實。
(一)加強規劃宣傳。
各部門各單位要廣泛組織學習宣傳,全面準確把握《規劃》總體要求,認真研究《規劃》提出的工作目標、任務和要求,引導嘉應新區範圍內的廣大幹部民眾,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強大合力,結合實際,切實把《規劃》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強化組織領導。
成立嘉應新區管委會,具體負責新區規劃建設工作,統籌協調和研究解決新區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切實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市直各部門、各單位要結合各自職能,履行支持指導職責,指定本單位一名分管領導和專人負責,做好有關工作,支持配合新區全面實施《規劃》。嘉應新區開發建設採取“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模式,梅州嘉應新區管委會要切實擔負開發建設的主體責任,承擔經濟建設職能,按照總體規劃和3個專項規劃要求,負責組織實施嘉應新區的開發建設;要主動加強與省有關部門聯絡溝通,建立完善與市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協調機制,明確工作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進新區開發建設。
(三)明確責任分工。
按照“理順關係、權責一致、執行順暢、提高效能”的原則,市直各相關單位和有關(市、區)要按照本工作方案要求和任務分工,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分解目標任務,切實做好規劃實施工作。各牽頭單位要切實發揮牽頭抓總的作用,責任單位要積極跟進,主動擔責,加強與省、市有關部門的溝通銜接,確保如期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明確進度安排,落實工作責任,有計畫有步驟的組織實施,及時研究解決推進過程遇到的問題,科學推進嘉應新區開發建設,切實保障嘉應新區開發建設依法有序推進、從容建設。
(四)狠抓工作落實。
實施新區的規劃建設,涉及面廣、工作量大、任務艱巨,各地各相關單位一定要按照任務分工的要求,精心謀劃,明確任務,落實責任,細化工作,按照既定目標任務,推進各個節點,抓好工作落實,依期完成規劃任務。
(五)注重監督檢查。
嘉應新區管委會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本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做好各項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實的督促檢查工作,及時掌握各有關單位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完善社會監督機制,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規劃的實施和監督。同時,定期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評估,確保嘉應新區發展總體規劃順利實施。
附屬檔案:梅州嘉應新區近期重點建設項目責任分工表
附屬檔案:
梅州嘉應新區近期重點建設項目責任分工表
序號
工程
類別
項目名稱
建設規模和內容
總投資(億元)
建設年限
責任單位
責任
領導
備註
合計
60個
1
綜合交通建設工程
軌道交通
廣梅汕鐵路擴能工程(梅州至潮汕段)
鐵路121公里,總投資198億元,其中梅州72.1公里、投資92.7億元。
92.7
2015-2019
市鐵辦
沈小君
2
鷹潭至梅州鐵路梅州段
鐵路64.3公里。
38
2015-2019
市鐵辦
沈小君
3
浦城至梅州鐵路梅州段
鐵路77.7公里,其中梅州65公里。
36.6
2015-2019
市鐵辦
沈小君
4
高速公路
梅州至大埔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61.2公里。
59.57
2012-2014
市交通運輸局
余其豹
已建成通車
5
梅州至大埔高速公路東延線
高速公路23.7公里。
20.5
2012-2014
市交通運輸局
余其豹
已建成通車
6
梅州至平遠及梅州東環高速公路
梅州至平遠高速公路33.79公里、梅州東環高速公路14.14公里。
57.48
2015-2019
市交通運輸局
余其豹
7
興寧至汕尾高速公路興寧至五華段(含畲江)
高速公路84.05公里。
74.99
2013-2017
市交通運輸局
余其豹
8
綜合交通建設工程
高速公路
汕湛高速公路揭西至博羅段(汕湛高速梅州五華段)
高速公路39.84公里。
52.69
2012-2015
市交通運輸局
余其豹
9
濟南至廣州高速公路平遠至興寧段
高速公路98.47公里。
80.33
2012-2015
市交通運輸局
余其豹
10
國省道改造
國道206改造工程
國道G206線梅城至畲江段(梅畲快速)新改建工程(一級路改建26.5公里)。
18.9
2015-2017
市公路局
謝欽文
11
國道205線梅縣城東至扶大段公路改建工程
改建工程路線全長8公里。
4.1
2013-2014
市公路局
謝欽文
已建成通車
12
交通站場
梅州客運樞紐站(梅州市中心樞紐汽車站)
按照交通部一級A類站場規劃建設,項目選址梅州市進城大道火車站側,劃建設用地5.13公頃,設計每日傳送旅客量為1萬人。
2.2
2015-2017
市交通運輸局
余其豹
13
高鐵梅州西站站點及配套設施建設
高鐵梅州西站站點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
2015-2019
市鐵辦
梅縣區政府
沈小君
鐘光靈
14
產業發展工程
文化旅遊業
“創意客家”文化產業園首期(梅縣)
1、梅州市南壽峰健康文化產業園10億元(戶外運動休閒區、主題養生度假區、養老度假區及基礎設施建設)。
2、梅縣區廣東梅州古梅夢景文化旅遊產業項目10.2億元(建築總面積237710平方米,主要建設遊客接待中心、百花園、潮塘村農民安置房、景區基礎設施等)。
20.2
2011-2020
梅縣區政府
鐘光靈
15
梅州客家文化產業基地
規劃用地5600畝,建設文化綜合地產項目。
41
市文化廣電
新聞出版局
陳銳鋒
16
梅州市客天下旅遊觀光項目(梅江區)
規劃占地面積2000公頃,集“吃住行游購娛”和教育、科研、文化為一體的旅遊產業園。
30
2006-2020
梅江區政府
肖衛華
17
梅縣南口僑鄉村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鄉村旅遊配套設施
古村落維護修復、休閒觀光農業開發、僑鄉三星河水景觀建設、新農村人居示範區建設等。
15
2014-2019
梅縣區政府
鐘光靈
18
產業發展工程
文化旅遊業
梅州世界客商文化中心
規劃用地面積55171㎡。
4.5
2014-2015
市工商聯
劉作昆
19
千佛塔宗教文化區
千佛塔歷史悠久,文化豐厚,最佳化提升現有規劃,打造佛教文化聖地和宗教文化旅遊區。
市民族宗教
事務局
管雅
20
先進制造業
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及設備製造項目
規劃建設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及設備製造項目。
市經信局
王健
21
藍寶石晶體生產設備、藍寶石襯底加工設備項目(園區)
廣東賽翡藍寶石科技有限公司,項目占地面積達296畝,規劃建築面積30萬㎡人,年產2500萬片藍寶石襯底生產線(1250萬片2英寸、1250萬片4英寸襯底)。
38
2011-2016
梅州高新區
管委會
吳尚偉
22
東升生態工業園電子信息產業項目
建設國威電子年產30萬台無繩電話機組裝生產項目,做大做強在東升生態工業園的博敏、志浩、國威等電子信息產業企業。
5
2014-2015
梅州高新區
管委會
吳尚偉
23
產業發展工程
現代服務業
梅州江南新城中心商務建設項目(含安置區)
商會大廈、中央商務區、五星級酒店和江南新城安置區建設等項目。
201.8
2015-2017
嘉應新區
管委會
梅江區政府
洪國華
肖衛華
商會大廈35億元、中央商務區和酒店90億元、安置房76.8億元。
24
江南新城古名居開發文化創意項目
抓好江南新城古名居的開發利用,建設文化創意項目。
6.14
2015-
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陳銳鋒
25
梅州市芹洋半島品牌戰略總部經濟建設項目
建設品牌總部經濟中心、安置房等項目。
100
2013-2016
市芹發辦
謝東安
26
江南新城城市綜合體
萬達廣場、東匯城和萬象江山城市綜合體。
130
2013-2017
嘉應新區
管委會
梅江區政府
洪國華
肖衛華
萬達50億元、萬象70億元、東匯城10億元。
27
產業發展工程
現代服務業
芹洋養生服務項目
奧園養生園、客商會館中心項目。
40
2013-2016
梅江區政府
肖衛華
28
梅縣新城商貿宜居建設項目
興建“廣州富力地產集團梅州富力城、廣東喜之郎集團有限公司梅縣山水城、梅州市南粵科倫健康廣場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科倫健康中心、義烏市雲電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雲電商生態城等商貿宜居項目。
163.8
2013-2017
梅縣區政府
鐘光靈
梅州富力城100億元、梅縣山水城50億元、科倫健康中心3.8億元、雲電商生態城實現電商年交易額10億元。
29
江南新城、芹洋半島以及梅縣新城商貿物流園基礎設施建設
江南新城地下綜合管廊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32.4
2015-2017
嘉應新區
管委會
市芹發辦
市城市綜合
管理局
梅縣區政府
洪國華
謝東安
李慶明
鐘光靈
30
華僑城片區基礎設施最佳化改造
梅縣新城區劍英大道延長線及客都大橋連線線2.765公里市政道路等項目。
2.59
2014-2015
梅縣區政府
鐘光靈
31
產業發展工程
現代服務業
大新城基礎設施最佳化改造
梅縣區新城擴容提質市政道路長5500米工程,含道路、給排水、綜合管線溝、綠化、路燈、交通設施等項目。
1.3
2015-2016
梅縣區政府
鐘光靈
32
現代汽車城項目
占地8.67萬平米的福建龍洲運輸股份有限公司龍洲行汽車城等項目。
10
2014-2017
梅縣區政府
鐘光靈
33
江南新城、梅縣新城酒店項目
梅州市正興國際大酒店、梅州昌盛豪生國際大酒店等項目。
11.5
2013-2015
梅縣區政府
鐘光靈
梅州昌盛豪生國際大酒店已建成。
34
精緻高效農業
梅州市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
項目建設面積2500多畝。
0.64
2012-2015
市農業局
劉玉濤
35
梅江區(梅縣)台灣農民創業園
占地面積16平方公里,首期休閒公園、農林景觀、道路及市政府工程等。
36
2011-2020
梅江區政府
肖衛華
36
產業發展工程
產業園區建設
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二期4.5 平方公里基礎設施
4.5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工程,道路約20千米,給水管約20千米,污水管約20千米。
1.3
2012-2016
梅州高新區
管委會
吳尚偉
37
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新梅江大橋
全長約1027米,其中橋樑全長558米(含兩端引橋),主橋最大寬度30米(含兩側各2.5米的人行道),最大跨度72米,雙向四車道。
0.83
2011-2015
梅州高新區
管委會
吳尚偉
38
梅州綜合保稅區
梅州綜合保稅區位於“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核心區,面積約2.52平方公里。
15.6
梅州高新區
管委會
梅縣區政府
吳尚偉
鐘光靈
39
梅州東升生態工業園擴園工程
推進二期建設,加快”國威東升電子產業園、國威網際網路產業園和國威電子產業鏈等項目建設。
30
2014-2017
梅州高新區
管委會
吳尚偉
40
人居環境建設工程
人居環境建設項目
梅州梅江、程江景觀帶城區段
半島濱水公園及梅塘灣濕地公園等項目建設。
3.15
嘉應新區管委會
市城市綜合管理局
梅江區政府
梅縣區政府
洪國華
李慶明
肖衛華
鐘光靈
41
省立8號綠道
省立綠道網8號綠道梅州梅江線,總長約363公里。
2012-2015
市城市綜合
管理局
李慶明
已完成。
42
江南新城生態廊道
重點抓好江南新城“劍英大道商務長廊”的生態廊道建設
市城市綜合
管理局
李慶明
43
劍英湖片區改造項目
對劍英湖片區進行改造、提升;新增景觀綠化、園區道路;建設城市館、青少館、廣場、兒童樂園、水上樂園、游泳池、客家風情街、遊船碼頭等。
8
2015-2017
嘉應新區
管委會
市城市綜合管理局
洪國華
李慶明
44
城區一江兩岸景觀提升工程
城區一江兩岸景觀提升工程一期和二期工程。
0.5
2013-2015
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水務局
李慶明
陳偉建
已完成。
45
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工程
教育設施
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畲江工業園分校
規劃總用地74151 ㎡,建築總面積58692 ㎡
0.5
2012-
市教育局
袁遠山
46
梅州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籌建工程
新建一間梅州市高職院校。占地面積302.2畝,建築面積約19.45萬平方米。
20
2015-2020
市教育局
袁遠山
推進選址規劃和設計等前期工作。
47
梅州市實驗國小(林風眠國小)
計畫興建1所實驗國小。
0.543
2015底-2018
市教育局
袁遠山
48
梅縣東山中學體育場館建設
工程包括新建體育館、馬蹄形球場改造、新校區曾憲梓運動場看台改造、體育場館場地平整及附屬設施的建築安裝工程等
2.04
2013-2014
梅縣東山中學
安國強
工程已建成。
49
嘉應學院擴建項目
嘉應學院綜合體育館(新建場地25000平方米)、嘉應學院醫學院住院大樓26000平方米及醫生培訓基地2.2萬平方米
4.7
2015-
嘉應學院
邱國鋒
推進各項前期工作。
50
梅縣外國語實驗學校
用地面積26.67萬平米。
10.5
2014-2015
梅縣區政府
鐘光靈
51
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工程
醫療衛生設施
梅州市人民醫院新住院大樓建設工程
新住院大樓,建築總面積99200平方米,並配套水電工程、消防工程、場地路燈和綠化等設施。
6.88
2015-2018
市人民醫院
鐘志雄
梅市發改審函〔2015〕7號批准立項。
52
新梅縣人民醫院(粵東醫院)
新梅縣人民醫院(粵東醫院),按國家三甲醫院標準建設的大型綜合性醫院,有1200張病床。
13.5
2013-2014
梅縣區政府
鐘光靈
已建成,遷入梅縣區扶大高新區公園北路的新院區。
53
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梅州城區新水廠
選址程江鎮大沙村,設計規模為20萬立方米/日的中心城區水廠,其中:首期供水規模10萬立方米/日,投資3億元。
5
2015-2017
市水務局
陳偉建
已通過規劃選址、完成測量,開展可研編制、環評、規劃、用地預申請等工作。
54
梅州城區垃圾處理體系建設工程
梅州市奇龍坑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垃圾擋壩等工程
0.13
2014-2015
市城市綜合
管理局
李慶明
2014年11月份動工建設。
55
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梅州市環保能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梅州市環保能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總用地面積80000 m2,建設總規模為1500噸/天年處理垃圾量36.5萬噸。
4.37
2014-2016
市城市綜合
管理局
李慶明
目前已完成招投標、設計方案專家預審、聽證會等前期工作,正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等工作。
56
梅州市城區污水處理廠二期及管網完善
江南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總規劃規模日處理15萬立方米生活污水,首期設計規模為日處理污水5萬立方米,同期配套建設輸污管網3.8公里。
2.58
2013-2014
市水務局
陳偉建
江南污水處理廠二期工首期日處理5萬立方米已投產運行。
57
梅州嘉應新區電網建設項目
抓好220千伏梅江東輸變電工程、園區(畲江)輸變電工程,110千伏中環輸變電工程
5.7
2012-2017
梅州供電局
主要負責人
梅江東2.55億元、園區(畲江)2.09億元、中環輸變電1.06億元。
58
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梅州梅南水利樞紐工程(含葉田、梅南、藍溪、大密水庫)
總控制集水面積136.51平方公里,總庫容5752.17萬立方米,取水規模約20萬m3/日。
13.4
市水務局
梅江區政府
梅縣區政府
陳偉建
肖衛華
鐘光靈
59
起步區道路及客都大橋等2座跨江大橋
1、起步區道路。江南新城5條道路5.62億元、長5.73公里,芹洋半島路網18條道路5.52億元、長6.58公里,芹洋半島內環路5.67億元、長3.23公里;2、客都大橋投資1.41億元、橋長670米、引道300米;廣州大橋投資2.5億元,全長1.285公里; 3、羅樂大橋橋長396米,橋寬19.8米,總投資0.75億元,建設年限:2015-2017年。
21.47
2014-2017
嘉應新區
管委會
市城市綜合
管理局
市交通運輸局
市芹發辦
梅縣區政府
洪國華
李慶明
余其豹
謝東安
鐘光靈
廣州大橋已建成通車。
60
梅州城區堤防達標建設(南堤、西堤)
對南堤12.11公里、西堤12.1公里進行除險加固達標建設。
1.76
2011-
梅州大堤管理處、梅縣區政府
馬百靈
鐘光靈
粵發改農經[2010]1090號批准立項。目前,工程達標加固建設已完成。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抄送:市委各單位,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市政協辦公室,市紀委辦公室,梅州軍分區,市法院,市檢察院。
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秘書科 2015年12月14日印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