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嶺半島

梅嶺半島

梅嶺半島雄峙於福建海岸線最南端,閩粵交界處的詔安灣。瀕臨南海,與廣東地域山水相連,傳說,是其地貌狀如盛開的梅花而得名。志書稱之為“閩之盡處”。在這“盡處”的盡頭,即半島的南端有多處令人流連忘返的佳景,其為臘洲祥麟塔、懸鐘古城、果老山摩崖石刻望洋台、東城門外天然海灘浴場等,總面積29.7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嶺半島
  • 所屬地區:漳州市詔安縣
  • 面積:29.7平方公里
  • 行政區類型:市轄縣
  • :福建省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景點,景點描述,臘洲山、臘洲塔,懸鐘古城,梅嶺關帝廟,果老山崖刻,望洋台、八景石,

主要景點

1.臘洲山 臘洲塔
2.懸鐘古城
3.梅嶺關帝廟
4.果老山崖刻
5.望洋台 八景石

景點描述

臘洲山、臘洲塔

1.臘洲是古閩文化發祥地之一,臘洲山海拔92.5米,位於梅嶺鎮臘洲村西北一公里,原為海上小島,名臘洲嶼。後因河海沖積和築堤圍墾,遂與陸地連成一片,1985年在臘洲山發現了古文明遺址,發掘面積約2.5萬平方米,堆積層厚0.2-0.3米,南北坡散布有大量石器、印紋灰陶片。採集到蚌器、石錛、石鏃、陶紡輪、印紋灰陶片,陶片紋飾有繩紋、錐紋,可辨器形有罐、缽等。確認屬新石器時代(距今5500~6000年),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梅嶺半島
2.祥麟塔矗立在臘洲山峰頂(又名臘洲塔),周圍環繞綿延廣袤的相思樹林。清嘉慶三年(1798年),邑紳 沈丹青等倡建祥麟塔,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塔民間素有風水寶塔之說,其實它是一座航海導航塔,由原來的海島航標塔變成今天海岸航標塔。朝霞夕陽映照中的塔影,美不勝收,既是船家航行的醒目標識,又是令遊客賞心悅目的人文景觀。

懸鐘古城

1.懸鐘城址所在的南門村,原本是只有六戶漁家的小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奉詔興建防禦倭寇海盜的衛所,懸鐘城即是其中之一,屬千戶所級海防要塞。按千戶所建制,懸鐘城初建時駐軍將士1200多名,配備戰艦、快艇等各類海軍用船數十艘,至萬曆(1573~1620年)末年,駐防將士減少至332名,快船、哨艇二十艘。此地當年發生多次激戰,城堡曾一度淪陷,傳下許多壯懷激烈的故事。抗倭名將俞大猷、戚繼光曾在懸鐘城及周邊海域屢破倭寇,創立顯赫戰功。
梅嶺半島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朝任命俞大猷為福建總兵,戚繼光任副總兵,俞、戚二將軍馳騁於東南沿海,齊心協力痛殲倭寇。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戚繼光於閩東大敗倭寇後率大軍揮戈進漳,二月,數千倭寇殘兵竄入漳浦境內,設伏於蔡陂甘蔗林中,企圖襲擊戚家軍,戚家軍識破其詭計,反將其團團包圍,放火焚燒蔗林,倭寇被燒死千餘人,大敗而逃,路上被前來配合作戰的俞大猷部隊擒斬殆盡。第二年,倭寇勾結福建沿海的海盜,在梅嶺至南澳一帶搶掠作惡,戚家軍以懸鐘城和南澳寨為據點,發動大規模的圍剿戰役,共殲滅和俘虜倭賊1萬多人。隆慶三年(1969年),海盜與倭寇狼狽為奸,在詔安灣一帶登入,很快就被俞大猷的部隊全部剿滅。漳州百姓慶幸擺脫倭寇的蹂躪,讚頌俞大猷、戚繼光將軍的功績,在漳州一帶流傳著“俞龍戚虎,殺賊如土”的諺語。當年戚繼光數次親臨懸鐘城巡視防務,臨陣指揮,並留下詠嘆詩篇,其手跡鐫刻於懸鐘城內磐石上。令人痛心的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時,當時詔安縣長鐘日興將戚將軍手跡鑿平,刻上自題的手書,鑄成了一大憾事。
2.城堡依山勢而建,周長1800米,以條石砌建垣面寬3-3.5米,高6米,女牆861垛,窩鋪15座。東西南北四門各有城樓,東西二門阻海,北門通路,南門堵塞。隆慶六年(1572年)增建月城三座,垛子60個,窩鋪11座。在此之前二年,即隆慶四年(1570年),時任漳州府同知的羅拱辰(漳州府城威鎮閣的設計、營建人),奉命巡視城堡的軍政實情後,建議增設官兵哨守,築城、立墩台、招募軍士民夫、無償向屯邊軍民提供種牛,以繁殖更多的耕牛,拓墾糧田萬畝,這些業績被一一載入府志。經過幾代戍邊軍民的艱苦卓絕的慘澹經營,懸鐘城也曾有過一段繁榮安詳的輝煌歷史,古城內外呈現出使人心馳神往的“懸鐘八景”。 此八景是:東湖戰艦;西塞嗚笳;倚石望洋;登樓望日;蒼涯烽堠;蔀屋弦歌;晚渡揚帆;晴沙曝網。這八景曾令無數遊客銷魂,傳下詩句優美的篇章,至今城堡內果老山上,就保存包括羅拱辰在內的當年駐防儒將留下多篇題詠之作。
梅嶺半島
3.懸鐘城現為縣文物保護單位。城門尚存東南西三門,南城牆保存較好,其他城牆殘缺。東門保存較完好,建成瓮城式,全部由條石砌成,分為內外兩城門,外城僅存城牆,牆腳鑿一眼水井,井孔口徑近2米,井欄由六片石板拼成,朝外板牆刻有“七三年軍民共建”字樣,該井泉水至今仍然是村民日常的飲用水源。內城門保存完好,門洞為拱形,高約有4米、寬3.5米、深3.5米。外城門石壁長一株高大的榕樹,樹根樹幹與古城牆交結在一起,形成樹包牆的景觀,樹冠達方圓約二畝,城內保留海島特有的古漁村風韻,民居也獨具魅力。人間巨變仍未能抹殺史稱“懸鐘八景”的醉人風采。

梅嶺關帝廟

古城西頭有梅嶺關帝廟和被稱為“漳州第二碑林”果老山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觀。
梅嶺關帝廟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清乾隆、光緒重修(存有碑刻),近期重修於1982年,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廟宇背山面海,面積350平方米,坐東朝西,由門樓、拜亭、正殿組成。正殿面闊三;進深三間。抬梁式木構架,懸山頂。據廟公介紹,詔安全縣眾多奉祀關帝廟宇中,歷來數本廟的香客最多。廟後果老山及周圍,有明以來摩崖題刻36處,被稱為“漳州第二碑林”。

果老山崖刻

果老山上有明嘉靖、隆慶、萬曆年間儒將的名人留下的題詠石刻共36處(現僅存28處)。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通常題詞是文人墨客之類所專長,而果老山題刻卻都是戍邊的儒將留下的詠嘆,篇章兼具儒雅與陽剛雙重意蘊,這些明將大多是志趣相投或同為被貶戍邊者,題詠年代集中在嘉靖至萬曆之間(1522~1620年),書法多蒼勁豪放,題詞分布集中,其中有蔣基的“青蓮聳秀”,俞咨榮的“山城出色”,尹瑾的“水繞玄城”正楷大字,還有張元勛、於嵩、劉大勛、羅拱辰、梅應魁等十餘人的題刻。內容有明代駐懸鐘所城官員的記事和景物的題詠、唱和,字型有正楷、草書。

望洋台、八景石

懸鐘城東、南門外就是驚濤拍岸的海灘,沙灘呈美妙的半月形,沙質細密柔軟,海灘平緩曠遠,海水碧綠清澈,是一處優良的天然泳場。從沙灘向東望,有一巨石突兀獨立於波瀾之上,該石方方正正,猶如一枚碩大的印石。當地漁民稱之為“籮筐石”(其外形酷似裝魚蝦的方形竹編籮筐)。在其後上方矗立一高高聳立的石筍,其下橫臥岩石平坦寬敞,可容納數十人。此組岩石構造鬼斧神工,宛若一座安放在海灣上的鏡台,造就成一處絕佳的天然臨海觀景平台。觀景台背枕茂密挺拔的松樹林,面臨煙波浩渺的南海,以前該處是漁婦村姑眺望出海打魚的親人歸航的最佳位置,有“望夫台”之稱。如今登臨此台,猶如煢然置身於劈波斬浪的巨舸艦首,眼前是天高海闊,令人心曠神怡。你盡可昂首挺胸,讓強勁的太平洋之風為你鼓勁壯懷,也可閉目屏息,聆聽天籟妙響。當年駐防將士常有到此憑弔一番,有多少思緒和感慨在此傾訴,果老山上充滿血性的題詠又有多少發端於此呢?石筍朝海一面豎刻“望洋台”三個大字,筆力雄渾,每字大約1.5米見方,傍款有小字,上款“大明嘉靖五年三月朔旦”;下款“福建布政司右參政臨海蔡潮題”。蔡潮既是朝廷命官,又是一位出色的書法家,同年(1526年)以“懸鐘八景”為題賦詩勒石,崖刻完好保留至今,石刻高4米,寬4米,題字8厘米,詩文字4厘米,楷書,均為七言詩。這些刻石既是史冊,又是字帖,也是藝術品,總之是先賢傳給後人的一筆寶貴財富,隨著歲月的增多而彌足珍貴。
梅嶺半島
“懸鐘八景”曾令無數遊子征夫銷魂,滄海桑田之後,今天的梅嶺,依然美景良多,城堡古樹,海濤磐石,石塔月影,景象萬千,意趣盎然,蘊含令人迷戀的風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