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江革傳

江革,字休映,濟陽人。江革自幼聰明敏捷,六歲便通作文。九歲時父親去世,他孤苦貧窮,但讀書孜孜不倦。十六歲時母親又去世,因服喪有孝行而聞名。服喪期滿,補為國子。生吏部郎謝眺對他十分欽佩器重。謝眺曾經專門去拜訪問候江革。當時天寒雪飄,只見江革破絮單席,沉迷於書卷,不知疲倦,謝眺感嘆不已,於是脫下他所穿的棉衣給江革披上,又割掉一半氈子給江革做褥子用,然後才離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江革傳
  • 創作年代:隋代
  • 作品出處:梁書
  • 文學體裁:史書
  • 作者:姚思廉
  • 內容: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
簡介,原文,翻譯,人物簡介,出處,作者,

簡介

因為江革由治理國家的才能,他被委以廣陵太守一職。當時江革鎮守彭城。彭城失守後,江革向來不習馬術,就乘船而回,結果被魏人俘獲。魏刺史王延明聽說過江革的才氣,對他厚加接待。江革推託腳有毛病,不向他施禮參拜。延明想殺害他,就讓江革作祭彭祖的文章,江革以拘捕日久,沒有心思為由推辭。延明又反覆逼迫他,他厲聲說道:“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殺身報主,今日以死為幸,誓不為人執筆。”延明知道這樣做並不能使他屈服就取消杖刑,每天只給糙米三升,這些僅能保存性命而已。正巧魏帝請求梁朝讓中山王元略返回北方,於是就釋放江革還朝。皇上下詔說:“廣陵太守江革能夠臨危不懼,可升任太尉。”
武陵王蕭紀在東州,十分驕縱,武帝就召江革當面吩咐他說:“武陵王年少,而臧盾性情軟弱,不能匡正(輔佐)武陵王,這樣的事情非你不可,請不要推辭。”江革的弟子屬吏多在東州,聽說江革到來,都沿道迎候。到了東州,江革不接受任何人的東西,只靠官俸過日子,吃的也很簡單。會稽郡面積大、人口多,訴訟案件每天達數百件。江革一一判斷辨析,從不留下疑案懸案。江革有功必賞,有過必罰,他的這些做法使人民安定,官吏敬畏,全城震驚。武帝說:“江革果然很稱職。”於是又任他為都官尚書。將要回京都,老百姓都為之不捨,贈送的禮物江革一概不收,只乘坐一條小船。此船船艙偏斜,在內不能安臥,有人對他 說:“船艙不平衡,渡河就很危險,應該用重物填充船艙。”江革沒有什麼物品,於是就在西陵岸邊搬取十多塊石頭放在艙內。(由此可見)他是如此清貧。
不久他又監管吳郡。當時境內荒年歉收,盜賊公行。江革到郡上任,百姓都擔心他不能清除盜寇。江革廣施恩惠,明令行為,制定法令,盜賊最終被平息。
當時,尚書令何敬容掌管官吏選舉,任用多非其人。江革性情剛強正直,他總好有所褒貶,因此被權貴所疾恨。於是他推辭有病返回家鄉,被任為光祿大夫,以寫文飲酒自娛。大同元年二月,去世。旁無姬女侍從,家徒四壁,時人因此都很尊敬他!

原文

革(人名,江革)幼(小時候)而聰敏,早有才思,六歲便解屬文(寫文章)。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深(非常)加賞器,曰:“此兒必興吾門。”九歲父艱(父親去世),與弟觀(江觀)同生,少孤貧,傍無師友(讀書沒有老師指點),兄弟自相訓勖(督促,勉勵),讀書精力不倦。十六喪母,以孝聞。服闋(服孝期滿)與觀俱(一起)詣太學,補國子生,舉高第。齊(南朝齊中書郎王融、吏部謝朓雅相欽重(敬重)。朓嘗宿衛(值夜班),還過(拜訪)江革,時大雪,見革弊絮單席,而耽學不倦,嗟嘆久之,乃脫所著(穿)襦(短襖),並手割半氈與革充臥具而去。

翻譯

江革很小的時候就很聰明,早早就表現出寫文章的才能和情思,六歲時就會寫文章。江柔之(江革的父親)所以非常賞識他,說:“這個孩子一定會振興我們的家族。”
江革九歲時父親去世,他和弟弟江觀一起生活在孤苦無依的貧困中,也沒有老師朋友作伴,兄弟兩人就互相激勵,讀書的精力始終沒有表現出疲倦。十六歲母親去世,他因為孝順聞名。服孝期滿,江革就和弟弟江觀一起到太學,被增補為國子生,在考核中評為優秀等次.,南齊的中書郎王融、吏部(官員)謝朓對他很推崇。謝朓曾經擔任皇家夜間警衛,回家時(順路)拜訪江革。當時下著大雪,(謝朓)看見江革蓋著破棉被,鋪著單薄的蓆子,但是沉醉於學習中不知疲倦(寒冷),嘆息了很長時間,就脫下自己穿的棉衣,並親手割下半片氈給江革作為臥具才離開。

人物簡介

江革(?-535年2月),字休映,濟陽考城(今河南省蘭考縣)人。故里在今民權縣程莊鎮江集村,為南朝宋齊間士族的名流,南朝才子江淹之族侄。好文辭,歷官八府長史,不屈服於權貴。
[司徒竟陵王聽聞了江革,把他引薦為西邸學士。二十歲時,江革舉南徐州秀才。後來,僕射江祏引薦江革為府丞
501年梁武帝蕭衍賞識江革的文章很典雅,深深讚賞,因此屢屢重用江革。江革長期在一品大員、郡王的手下作幕僚,江革做官以正直自居,剛直不阿,勇於上表彈劾豪權,一無所避,民安吏畏。江革歷官八府長史,四王行事。還擔任過尚書左丞、司農卿御史中丞、少府卿、都官尚書、度支尚書中央機構高官,三次任郡守,卻家徒四壁,身旁沒有妾小和侍候的丫環,因此為世人所敬重。
江革由東州調往中央任職,離任時所贈的禮物一概不收,獨自一人乘一艘小船離任。因船身太輕行駛不穩,江革從江邊搬上了十多塊石頭壓船,其為官之清廉令人嘆服。江革任鎮北豫章王長史、廣陵太守。
後來,隨府王鎮守彭城,彭城失守,江革乘船而回,卻被北魏所俘獲,魏徐州刺史元延明聽聞過江革的才氣,對他厚加接待。江革推託腳有毛病,不向他施禮參拜。元延明命令江革作丈八寺碑和祭彭祖文,江革以拘捕日久,沒有心思為由推辭。元延明又反覆逼迫他,江革厲聲說道:「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殺身報主,今日以死為幸,誓不為人執筆。」元延明無法使他屈服就取消杖刑,每天只給他僅能保存性命的糙米三升。當時,魏帝請求梁朝中山王元略返回北方,於是就釋放江革還朝。皇上下詔說:「廣陵太守江革能夠臨危不懼,可升任太尉。」被放還後,梁武帝親自為其設宴,席間稱讚江革道:「今日始見蘇武之節。」
535年2月,江革逝世,諡為「強子」。有集二十卷,流傳於世。江革去世後葬於江集村東二里許。
【家族背景】
江齊之,江革之祖,宋尚書金部郎。 江淹,江革是他的族侄。 江柔之,江革的父親,齊尚書倉部郎。 江觀,江革的弟弟。 江行敏,江革的長子,好學有才俊,官至通直郎,早死,有集五卷。 江德藻,江革的次子。 江從簡,江革的第三子,少有文情,十七歲時作采荷詞以刺敬容,為當時所賞。歷官司徒從事中郎。侯景亂,被任約所害,子兼叩頭流血,乞代父命,以身蔽刃,遂俱見殺。

出處

《江革傳》出自姚思廉的作品《梁書》。
《梁書》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 該書特點之一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當時流行的駢體文,而以散文書寫。
《梁書》在思想上值得稱道之處不多。但它在對歷史變化的看法上,闡發了一些可取的觀點。姚氏父子都是歷經數朝的史學家,梁、陳以至隋、唐之際歷史的盛衰興替、風雲變化,促使他們進行認真的思考。書中闡述出的人事對於歷史變化起著重要作用的觀點,當是他們思考的結果。書中對於政權興起的解釋,雖然使用了一些天意、歷數等。陳腐的辭彙,但把落腳點還是放在了人事與人謀上。對蕭衍建立梁政權和梁朝早期的治績,書中作了充分肯定:“高祖英武睿哲,義起樊鄧,仗旗建號。……興文學,修郊祀,治五禮,定六律,四聰既達,萬機斯理,治定功成,遠安邇肅。”(《梁書》卷3《武帝紀》)在此,人們看到的是傑出人物的歷史活動,而不是天意、天命在支配人間治亂。
對於輔佐新朝的文臣武將,書中也注重稱道他們個人的才華謀略。《梁書》強調英雄創造歷史,同科學唯物史觀不可同日而語,但在當時,同神意史觀相比還是有進步意義的。
書中的思想糟粕也有不少。充斥書中的大量陰陽災異、圖讖祥瑞,乃至望氣相面、因果報應、神怪異聞等,給人以陳腐、庸俗之感。宣傳佛、道等宗教迷信,也是書中存在的問題。《梁書》中的《處士傳》,全不同於《後漢書》的《逸民傳》,傳中所記除了有名的道士,就是奉持佛法的居士。這一方面反映了正宗史學的時代特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姚氏父子的思想情趣。

作者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世居吳興(今浙江湖州)。他隨父姚察在陳朝滅亡後到隋朝做官,遷至北方,故兩《唐書》中《姚思廉傳》稱其為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縣)人。
祖父姚僧垣“少好文史”,還“醫術高妙,為當世所推”①。曾多次治癒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疑難病症,得到賞賜頗多。名聲也越來越大,以至於邊地和外域都前來求醫。僧垣“每得供賜,皆回給察兄弟”②。姚察、姚最兄弟就是靠這種較充裕的收入,遊歷求學,購聚圖書,見聞日益廣博。
姚察十三歲時就顯露出才華,“於宣猷堂聽講論難,為儒者所稱”③。姚察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保持終生,即使在當了陳朝吏部尚書以後,仍大力尋求天下圖書,遇到沒見過的書即馬上抄錄下來。他聚書多達萬餘卷,並都閱讀過①,為梁、陳、隋之際公認的著名學者。隋平陳以後,隋文帝楊堅也以能得到姚察而高興,他對臣下說:“聞姚察學行當今無比,我平陳唯得此一人。”②姚察的著作很豐富,有《漢書訓纂》30卷,《說林》10卷,《西聘》、《玉璽》、《建康三鍾》等記各1卷,還有《文集》20卷,並行於世。此外,還有未撰成的梁、陳二史。  這樣的家學傳統,對姚思廉有良好影響,少年時就喜好史學,不僅聰穎,而且勤奮學習,除了讀書,再沒有其他嗜好,甚至從不過問家人的生計狀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