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培基(民國時間著名民族工商家)

梁培基(民國時間著名民族工商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梁培基(1875~1947),原名梁緘,字慎余,廣東順德人。民國時間著名民族工商家,早年畢業於博濟醫科學校,是名醫、華南著名製藥商,自清末便開始從事醫療和醫學教育。1879年畢業於外國教會在中國開辦的第一所西醫學校——博濟醫院南華醫學堂,任廣東夏葛女子醫科學校藥物學教師,同時自設診所,行醫濟世。時華南瘧疾流行,創“梁培基發冷丸”,開廣州製藥業中西藥結合之先河,行銷華南及東南亞,成為富商。發起創辦光華醫社、光華醫學院,並創建汽水廠、民眾菸草公司等企業。並投資開發從化溫泉療養院和風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培基
  • 別名:慎余、梁緘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大都鄉
  • 出生日期:1875年
  • 逝世日期:1947年
  • 職業:醫生、製藥商
人物生平,木舟·濟世,從化溫泉,甘草·順德,

人物生平

1875年,原名梁緘的梁培基出生於廣州河南(現海珠區)一個木船作坊主家庭。正是東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年代,在中國傳統文化各個領域無一例外地遭到質疑和挑戰的同時,對異質文化的接受與仿效也在逐步地進行和展開。對此,由於甚早開放“通洋”的緣故,廣州的應對顯得比較從容,而不像其他地方那樣如臨大敵。在這種氛圍下,讀完私塾、風華正茂的梁培基也對當時流行的種種“新學” (西學)產生了濃厚興趣,最終選擇了西醫。1894年,梁緘改名梁培基進入外國教會開辦的博濟醫院附屬南華醫學堂學習,三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隨後,他留校任助理教師,不久又兼任剛成立的廣東夏葛女子醫科學校藥物學教師,同時自設診所,開始了一個現代醫生的職業生涯。
梁培基
新鮮事物的出現總是艱難的。梁行醫初期,由於民眾缺乏對西醫西藥的認識,有病都習慣用中醫藥治療,因而業務清淡。直到他治癒一富家子弟的頑疾後,聲名鵲起,局面才為之改觀。有鑒於此,梁培基開始嘗試結合中西醫藥的優點,從中探索一條符合國情的醫療之道,誰知一不小心卻走上了“致富之路”。
當時,正值華南地區瘧疾連年流行,思維活躍的梁培基以近代廣東人特有的視野和機敏,順勢大膽推出一種自製的治瘧疾藥物,命名為“梁培基發冷丸”(廣東民間稱瘧疾為“發冷”),及時投放市場。該藥採用中成藥丸的劑型,以治瘧疾有特效的“硫酸奎寧”為主要原料,再配以中藥甘草粉等製成,療效顯著,很快便暢銷華南各省區,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藥。而梁也從此棄醫從商,完成了由一名職業醫生到一位實業家的角色轉換。
從1902年起,梁培基全力經營製藥業。隨著生產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短短十數年間,梁培基藥廠已發展成為廣東藥業翹楚,而其“鎮山之寶”發冷丸,更是遠銷到美國和南洋等地,年銷最達100萬瓶。這時的梁培基,已是名聞遐邇的巨富,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另一個更為朴索的身份——醫生,更沒有放棄盡一個典型醫生的天職——解除疾苦,救濟蒼生。為此,他創辦了著名的光華醫學堂(中山醫科大學前身)和光華醫院(國內最早由中國人自辦、中國人任教、用中文講課的西醫學校和西醫醫院);而為普及醫療衛生知識,他還創辦了《醫藥衛生報》。
在中國,“為富不仁”或“為仁不富”早已是一條似乎無須驗證的定理,但梁培基的所作所為,卻處處與之相悖。這只能說,某些人是不能歸類的。正像他的摯友潘達微一樣,梁培基也是個天生的仁者兼通才,你很難說他是一個典型的醫生,卻不能不承認他是一個典型的“良人”——良心、良知、良能“配置齊全”。萬事本無是非高下,關鍵在乎存心;至於成敗利鈍,毀譽得失,則無礙君子之行。梁後來還做了不少“功德”,亦不過是為此多增添一些佐證罷了。比如最為時人稱道的兩件:一是主持創辦廣東首家“旅館醫院”——珠江頤養園留醫院,二是開發從化溫泉
在為開發從化溫泉竭力奔走的時候,梁培基已上了年紀,但一如往日活力十足、勤勉過人。他屬於這樣一種人,這種人的天性就是對生命和“人”充滿了深切的熱情和愛。從年輕直到晚年,梁培基始終孜孜不倦地投身於各種“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並將它們與百姓疾苦、民族命運和社會進步緊密地連在一起。在資助名士潘達微創辦廣東第一份平民畫報《時事畫報》以及反對清廷的革命活動中,在為對抗“洋貨”而進行的一系列興辦實業的經營實踐中,都躍動著他的身影——儘管挫折與失敗也曾如影隨形地相伴其間(其所創辦的中華汽水廠、民眾菸草公司和富強煉奶廠等先後破產)。
不幸的是,戰爭到來了——它粗暴地打斷了無數人的正常生活,也包括梁培基的救世之道。1941年冬,避居香港的梁培基被迫又回到早已淪陷的廣州。戰爭結束後(1947年),梁在故鄉順德安然辭世,享年72歲。

木舟·濟世

童年時代,梁培基最熟悉的一件物事,大概就是木船。他的父親梁奕乾既是一個造船匠,又是一位船坊主。由於長子早夭,他便將承繼家業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次子身上。偏偏梁培基對裝船不感興趣,雖然堆在房前屋後的大大小小木船,曾經是他成長的主要背景,以及了解世界的開端。見此,父親又把他安排到友人所開的商店當學徒,想讓他沿著商人的階梯一步步向上攀登。但兒子仍無興趣,不久便辭退回家,再度令父親失望。恰在這時,父親的好友力勸他到外國教會開辦的博濟醫院學醫,梁為之所動,決心前往一試。但母親何氏卻堅決反對,因為她深信當時廣為流傳的說法:洋人會勾魂攝魄的邪術,惟恐年方二十的寶貝兒子被害。後來,見丈夫已答應,才勉強同意,但一定要兒子改名“培基”(取培本固基之意),才肯放行。就這樣,梁培基終償所願,讀上了他理想中的西醫學校。
儘管我們無法完全了解梁當時的動機,但從事後的結果看,梁的選擇肯定含有濟世救人的初衷。而這不能說與他的出身和從小生活的環境沒有關係。船本身就是一種渡河濟水的工具,並且很早就被當作一種“濟世救生”的象徵,如“慈航普渡”、“苦海津梁”等等。梁後來成為一個終生在探索“濟世之道”的醫生,也許是一種宿命。
梁培基的“發達”是從炮製“發冷丸”開始的。換言之,在某種程度上是瘧疾造就了他。但深入探討下去,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是知識,或曰知識的力量,使梁培基成為那個時代的財富英雄。
如果不是掌握了西方醫學的專業知識,不具備一定的中醫學術基礎,不擁有對社會民生的廣泛了解,“梁培基發冷丸”的問世,就是難以想像的。當然,梁的精明及其出類拔萃的創意,也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今日的“知識經濟”和梁培基的創富歷程之間,明顯可以看出一條連貫的脈絡,而這顯然富於啟迪意義。
用廣州人的話來說,梁應是典型的“食腦一族”,絕對屬於那種最先懂得把知識通過專業+創意+廣告而轉化為財富的“經濟先知”。其他不說,僅看梁為推銷“發冷丸”所作的廣告策劃,即使在廣告業發達的今天來看,你也不能不由衷嘆服。那則廣告是這樣的:第一天,報紙上只刊登“梁培基”三個大字(立即便引起讀者的好奇);第二天,在其後多加一個“發”字登出(此時讀者已議論紛紛:你梁培基“發”了,也不必廣而告之吧?);第三天,續添一個“冷”字(奇峰突起,爆笑的喜劇效果將廣告效應推向高潮);第四天,再將“丸”字推出。至此,整條廣告完成。“梁培基發冷丸”於是婦孺皆知,梁培基的大名也不脛而走。

從化溫泉

從化溫泉的開發始於1931年,梁培基是對其倡導最力、貢獻最多的少數幾個人之一。作為一個醫生,梁培基首先看中的是溫泉的治病和療養價值;其次,他認為該處風景優美,環境宜人,開發旅遊事業也大有前途。於是,他和劉沛泉、陳大年等當時名流一起,在從化縣長李務滋的邀請下,共同發起組成“從化溫泉促進會”,積極著手溫泉區的開發。梁率先在其中心處興建一座單層松皮房舍,起名“玉壺溪館”,並擴大溫泉眼,圍設浴室,供遊人作溫泉浴之用;同時開闢公路和連線各景點的道路,以便交通往來。隨後,他又向各界人士倡議,可出資建造紀念性或商品廣告性的風景建築物,為溫泉增色。後來,他又在河西區興建平房三幢,作為廣州珠江頤養園的分園,並在園後的巨石上刻“天醫處”三個大字。
“天醫”即“以大自然為醫”之意,而這也是梁培基一貫的醫學觀。他深諸東方傳統醫學的精義,認為親近大自然永遠是人類保持健康的法寶。這一認識也充分體現在他創辦珠江頤養園留醫院的實踐上。由梁培基邀請一乾社會名流集資40多萬元共同創辦。為解決與外界的交通問題,梁還特設電船過渡,以方便人們入住治病及療養。凡醫醫身,聖醫醫心。作為醫生的梁培基遊刃於凡聖之間,而這,或許就是“天醫”的另一個絕妙註腳。

甘草·順德

梁培基朋友多,社交廣,但不論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一樣待之親切,處之和睦,從不厚此薄彼;與人合作或共事也是恪守中道,以和為貴。他行醫製藥,廣作善舉,只知實實在在地盡其應盡義務,卻從不以施者自居,更無沽名釣譽之“富貴”惡習,如同甘草盡其用而莫知其用。總而言之,甘草的精神就是一種“順德”——和順之德。梁培基的一生也近乎如此。如果讓他評價自己,他也許會說,我沒做什麼,我只是順從了自己的天性。有趣的是,他的命運也仿佛順從了一隻無形巨手的指引——作為順德人,雖生於廣州,卻在順德仙逝——從而完成一個圓滿的寓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